“皮格馬利翁現象”

關燈
《天龍八部》第1457頁,李秋水跟虛竹講自己和逍遙子的往事:

    那一天,他在山中找到一塊巨大的美玉,便照着我的模樣雕刻一座人像,雕成之後,他整日價隻是望着玉像出神,從此便不大理睬我了。我跟他說話,他往往答非所問,甚至是聽而不聞,整個人的心思都貫注在玉像身上。你師父的手藝巧極,那玉像也雕刻得真美,可是玉像終究是死的,何況玉像依照我的模樣雕成,而我明明就在他身邊,他為什麼不理我,隻是癡癡瞧着玉像,目光中流露出愛戀不勝的神色?那為什麼?那為什麼?

    按:西方性心理學中有“雕像戀”,或名“皮格馬利翁現象”(Pygmalionism)。相傳古希臘有一個雕塑家皮格馬利翁,有一次雕好了一個女像之後,竟愛上了這座女像,“皮格馬利翁現象”即由此得名。見霭理士《性心理學》第84頁(潘光旦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天龍八部》裡還有另一層意思:逍遙子是将玉像當成了李秋水的孿生妹妹來暗戀的。這樣描寫便不再過于驚世駭俗,但作為一種病态的心理仍然是顯而易見的。

    皮格馬利翁是塞浦路斯國王。據說在他愛的目光的注視下,雕像最後得到了生命。金庸當然不能依葫蘆畫瓢也這麼來。但他借鑒了這一西方心理學的著名典故應是毫無疑義。因為在中國的傳統中,找不到更類似的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