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夢記
關燈
小
中
大
金庸以“林歡”為筆名出版的《中國民間藝術漫談》(香港長城畫報社1956年版)第85頁:
在我故鄉杭州一帶,有一種黑色的身上有花紋的大蝴蝶。這種蝴蝶飛翔的時候一定成雙作對,沒有一刻分離。在我們故鄉,就叫這種蝴蝶作“梁山伯、祝英台”。這種蝴蝶雌雄之間的感情真是好到不能再好的地步,小孩子如果捉住了一隻,另外一隻一定在他手邊繞來繞去,無論怎樣也趕它不走。大概在我六七歲的時候,家裡人看着這對在花間雙雙飛舞的美麗的蝴蝶,給我講了梁祝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世間有哀傷和不幸。
幼小的心靈對人間情感的最初領悟,是一生一世也忘不了的。美麗的蝴蝶,是金庸心中哀傷與不幸的精靈。
他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裡就有這樣的意象,并緊随于陳家洛與香香公主喀絲麗之間。第602、603頁,陳家洛給香香公主等人講梁祝的故事;第717頁,陳家洛看到“滿山紅花,蝴蝶飛舞”,想到了喀絲麗。這部小說的結尾是極其浪漫、哀豔的:陳家洛等人想給香香公主移葬,一打開墳,頓時幽香襲人,墳中僅見一灘碧血和陳家洛送她的那塊溫玉。不久,“隻見一隻玉色大蝴蝶在墳上蹁跹飛舞,久久不去”。陳家洛寫了一首銘文(金庸借用了一下清人原作),最後兩句是:“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通篇沉浸着感傷詩意的《白馬嘯西風》裡,哈薩克小夥子蘇普想起了許多年前那個漢人小姑娘給他講過的“蝴蝶的故事”(梁祝),其實昔日的小姑娘此刻就在眼前,卻已咫尺天涯。
《倚天屠龍記》第二冊裡那個美麗的蝴蝶谷,更是有情人的傷心地。阿離在此愛上了夢想中的蠻橫小子張無忌,紀曉芙在此因堅持“不悔”而慘遭師傅毒手,就連蝴蝶谷的主人胡青牛和他的妻子,也癡嗔交加、聚少離多,最後同時遇害。
《連城訣》第290、291頁有些内容是金庸“第一次知道世間有哀傷和不幸”的投影:
一對黃黑相間的大蝴蝶飛到了山洞裡,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但兩隻蝴蝶始終不分開。戚芳叫了起來:“梁山伯,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湘西一帶的人管這種彩色大蝴蝶叫“梁山伯,祝英台”。這種蝴蝶定是雌雄一對,雙宿雙飛。
狄雲正在打草鞋,這對蝴蝶飛到他身邊,他舉起半隻草鞋,拍的一下,就将一隻蝴蝶打死了。戚芳“啊”的一聲叫了起來,怒道:“你……你幹甚麼?”狄雲見她突然發怒,不由得手足無措,嗫嚅道:“你喜歡……蝴蝶,我……我打來給你。”
死蝴蝶掉在地下,一動也不動了,那隻沒死的卻繞着死碟,不住的盤旋飛動。
戚芳道:“你瞧,這麼作孽!人家好好一對夫妻,你活生生把它們拆散了。”狄雲看到她黯然的神色,聽到她難過的語音,心中才覺歉然,道:“唉,這可是我的不對啦。”
後來,戚芳照着那隻死蝶,剪了個繡花紙樣,繡在她自己的鞋上。到過年的時候,又繡了一隻荷包給他,也是這麼一對蝴蝶,黃色和黑色的翅膀,翅上靠近身體處有些紅色、綠色的細線。這隻荷包他一直帶在身邊,但在荊州被捉進獄中之後,就給獄卒拿去了。
不知是湘西也有稱蝴蝶為“梁山伯,祝英台”的風俗呢,還是金庸将家鄉的習慣放到湘西去寫了?戚芳以死蝶為紙樣繡鞋,狄雲蝴蝶荷包的失落,都是他們個體與共體命運的預示。
同書第364頁還有這麼幾句:
忽然,一對彩色蝴蝶飛了起來,正是她當年剪的紙蝶,夾在詩集中的。兩隻紙蝶在房中蹁跹起舞,跟着從窗中飛了出去。戚芳心中一酸,想起了當日在石洞中與狄雲歡樂相聚的情景。那時候的世界可有多麼好,天地間沒半點傷心的事。
第378頁寫戚芳之死:
戚芳眼神散亂,聲音含混,輕輕的道:“那山洞裡,兩隻大蝴蝶飛了進去,梁山伯,祝英台,師哥,你瞧,你瞧!一隻是你,一隻是我。咱們倆……這樣飛來飛去,永遠也不分離,你說好不好?”聲音漸低,呼吸慢慢微弱了下去。
哀傷與不幸的主題,至此完全導出。
金庸先生的後期小說理性批判色彩漸濃,雖然人生的苦難與不圓滿更見縱深,但已不再重複“蝴蝶”意象。到了最後一部《鹿鼎記》,連“俠夢”都沒有了,焉論“蝶夢”!
在我故鄉杭州一帶,有一種黑色的身上有花紋的大蝴蝶。這種蝴蝶飛翔的時候一定成雙作對,沒有一刻分離。在我們故鄉,就叫這種蝴蝶作“梁山伯、祝英台”。這種蝴蝶雌雄之間的感情真是好到不能再好的地步,小孩子如果捉住了一隻,另外一隻一定在他手邊繞來繞去,無論怎樣也趕它不走。大概在我六七歲的時候,家裡人看着這對在花間雙雙飛舞的美麗的蝴蝶,給我講了梁祝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世間有哀傷和不幸。
幼小的心靈對人間情感的最初領悟,是一生一世也忘不了的。美麗的蝴蝶,是金庸心中哀傷與不幸的精靈。
他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裡就有這樣的意象,并緊随于陳家洛與香香公主喀絲麗之間。第602、603頁,陳家洛給香香公主等人講梁祝的故事;第717頁,陳家洛看到“滿山紅花,蝴蝶飛舞”,想到了喀絲麗。這部小說的結尾是極其浪漫、哀豔的:陳家洛等人想給香香公主移葬,一打開墳,頓時幽香襲人,墳中僅見一灘碧血和陳家洛送她的那塊溫玉。不久,“隻見一隻玉色大蝴蝶在墳上蹁跹飛舞,久久不去”。陳家洛寫了一首銘文(金庸借用了一下清人原作),最後兩句是:“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通篇沉浸着感傷詩意的《白馬嘯西風》裡,哈薩克小夥子蘇普想起了許多年前那個漢人小姑娘給他講過的“蝴蝶的故事”(梁祝),其實昔日的小姑娘此刻就在眼前,卻已咫尺天涯。
《倚天屠龍記》第二冊裡那個美麗的蝴蝶谷,更是有情人的傷心地。阿離在此愛上了夢想中的蠻橫小子張無忌,紀曉芙在此因堅持“不悔”而慘遭師傅毒手,就連蝴蝶谷的主人胡青牛和他的妻子,也癡嗔交加、聚少離多,最後同時遇害。
《連城訣》第290、291頁有些内容是金庸“第一次知道世間有哀傷和不幸”的投影:
一對黃黑相間的大蝴蝶飛到了山洞裡,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但兩隻蝴蝶始終不分開。戚芳叫了起來:“梁山伯,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湘西一帶的人管這種彩色大蝴蝶叫“梁山伯,祝英台”。這種蝴蝶定是雌雄一對,雙宿雙飛。
狄雲正在打草鞋,這對蝴蝶飛到他身邊,他舉起半隻草鞋,拍的一下,就将一隻蝴蝶打死了。戚芳“啊”的一聲叫了起來,怒道:“你……你幹甚麼?”狄雲見她突然發怒,不由得手足無措,嗫嚅道:“你喜歡……蝴蝶,我……我打來給你。”
死蝴蝶掉在地下,一動也不動了,那隻沒死的卻繞着死碟,不住的盤旋飛動。
戚芳道:“你瞧,這麼作孽!人家好好一對夫妻,你活生生把它們拆散了。”狄雲看到她黯然的神色,聽到她難過的語音,心中才覺歉然,道:“唉,這可是我的不對啦。”
後來,戚芳照着那隻死蝶,剪了個繡花紙樣,繡在她自己的鞋上。到過年的時候,又繡了一隻荷包給他,也是這麼一對蝴蝶,黃色和黑色的翅膀,翅上靠近身體處有些紅色、綠色的細線。這隻荷包他一直帶在身邊,但在荊州被捉進獄中之後,就給獄卒拿去了。
不知是湘西也有稱蝴蝶為“梁山伯,祝英台”的風俗呢,還是金庸将家鄉的習慣放到湘西去寫了?戚芳以死蝶為紙樣繡鞋,狄雲蝴蝶荷包的失落,都是他們個體與共體命運的預示。
同書第364頁還有這麼幾句:
忽然,一對彩色蝴蝶飛了起來,正是她當年剪的紙蝶,夾在詩集中的。兩隻紙蝶在房中蹁跹起舞,跟着從窗中飛了出去。戚芳心中一酸,想起了當日在石洞中與狄雲歡樂相聚的情景。那時候的世界可有多麼好,天地間沒半點傷心的事。
第378頁寫戚芳之死:
戚芳眼神散亂,聲音含混,輕輕的道:“那山洞裡,兩隻大蝴蝶飛了進去,梁山伯,祝英台,師哥,你瞧,你瞧!一隻是你,一隻是我。咱們倆……這樣飛來飛去,永遠也不分離,你說好不好?”聲音漸低,呼吸慢慢微弱了下去。
哀傷與不幸的主題,至此完全導出。
金庸先生的後期小說理性批判色彩漸濃,雖然人生的苦難與不圓滿更見縱深,但已不再重複“蝴蝶”意象。到了最後一部《鹿鼎記》,連“俠夢”都沒有了,焉論“蝶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