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心翻倒
關燈
小
中
大
錢鐘書《石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頁記陳衍語:
鶴亭天資敏慧,而早年便專心并力作名士,未能向學用功。前日為《胡展堂詩集》求序,作書與餘,力稱胡詩之佳,有雲:“公讀其詩,當喜心翻倒也。”夫“喜心翻倒”出杜詩“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乃喜極悲來之意,鶴亭誤認為“喜極拜倒”,豈老夫膝如此易屈邪?
下有錢鐘書按語:
《小倉山房尺牍·答相國、與書巢》二劄皆有此語,是随園已誤用矣。
其實,誤用又豈止始于百多年前?楊绛在此句邊引陳與義《得席大光書因以詩迓之》的最後兩句:“喜心翻倒相迎地,不怕荒林十裡陂。”也許這是最早的誤用吧。
誤用久了,便“積非成是”。《書劍恩仇錄》第68頁說周仲英“老夫婦晚年得子,自是喜心翻倒”,《鹿鼎記》第551頁寫康熙乍聞父皇尚在人世,“雖仍不免将信将疑,卻已然喜心翻倒”,實乃“源源有自”。隻是有前賢墊底,倒不忍苛責于金庸先生了。詞性的轉移,也正體現了語言的發展與演變規律吧。不問出處,單看字面,“喜心翻倒”這四個字也太易讓人會錯意了!漢語之妙,可見一斑。
還有一點,“喜心翻倒”這個詞在港台作家的筆下用得較多。非獨古龍、亦舒、倪匡、卧龍生、上官鼎、諸葛青雲如此,淹博如高陽亦如此。當然,用的都是後起之義。
“隻是詩雲子曰讀得多了……”
《鹿鼎記》裡的少年康熙有點“逐臭之癖”,主要是從韋小寶那裡,還有建甯公主那裡,學了些“他媽的”、“老子”之類的粗話,與韋小寶獨處時常常說得不亦樂乎。後來居然還下了一道空前絕後的“密旨”給韋小寶,用語大是粗鄙(事見第1768-1770頁)。對此金庸有妙解:
康熙勤奮好學,每日躬親政務之餘,由翰林學士侍講、侍讀經書詩文,隻是詩雲子曰讀得多了,突然說幾句“他奶奶的”、“屁滾尿流”,倒也頗有調劑之樂。(第931頁)
其實韋小寶粗鄙無文,康熙反而歡喜,他身邊文學侍從的臣子要多少有多少,整日價詩雲子曰聽得多了,和韋小寶說些市井俗語,頗感暢快。(第1118頁)
以帝王之尊而喜操粗鄙之言,不僅其解合乎情理,其事竟也于史有征。大華烈士(簡又文)《西北東南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蔭昌轶事”條:
清季滿人蔭昌(午樓)留學德國,與德廢皇威廉極友善,常與長談。一日有大宴會,威廉竟置諸貴賓于腦後而獨造一室,扃門與蔭暢談不倦。其所以然者,聞系因蔭極善操德國之市井穢語,威廉亦好作此等語,但格于地位之尊嚴,不能自由與臣下交談,因而與蔭成莫逆交雲。(第66頁)
看到這裡,便想起錢鐘書先生的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談藝錄〉序》)
鶴亭天資敏慧,而早年便專心并力作名士,未能向學用功。前日為《胡展堂詩集》求序,作書與餘,力稱胡詩之佳,有雲:“公讀其詩,當喜心翻倒也。”夫“喜心翻倒”出杜詩“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乃喜極悲來之意,鶴亭誤認為“喜極拜倒”,豈老夫膝如此易屈邪?
下有錢鐘書按語:
《小倉山房尺牍·答相國、與書巢》二劄皆有此語,是随園已誤用矣。
其實,誤用又豈止始于百多年前?楊绛在此句邊引陳與義《得席大光書因以詩迓之》的最後兩句:“喜心翻倒相迎地,不怕荒林十裡陂。”也許這是最早的誤用吧。
誤用久了,便“積非成是”。《書劍恩仇錄》第68頁說周仲英“老夫婦晚年得子,自是喜心翻倒”,《鹿鼎記》第551頁寫康熙乍聞父皇尚在人世,“雖仍不免将信将疑,卻已然喜心翻倒”,實乃“源源有自”。隻是有前賢墊底,倒不忍苛責于金庸先生了。詞性的轉移,也正體現了語言的發展與演變規律吧。不問出處,單看字面,“喜心翻倒”這四個字也太易讓人會錯意了!漢語之妙,可見一斑。
還有一點,“喜心翻倒”這個詞在港台作家的筆下用得較多。非獨古龍、亦舒、倪匡、卧龍生、上官鼎、諸葛青雲如此,淹博如高陽亦如此。當然,用的都是後起之義。
“隻是詩雲子曰讀得多了……”
《鹿鼎記》裡的少年康熙有點“逐臭之癖”,主要是從韋小寶那裡,還有建甯公主那裡,學了些“他媽的”、“老子”之類的粗話,與韋小寶獨處時常常說得不亦樂乎。後來居然還下了一道空前絕後的“密旨”給韋小寶,用語大是粗鄙(事見第1768-1770頁)。對此金庸有妙解:
康熙勤奮好學,每日躬親政務之餘,由翰林學士侍講、侍讀經書詩文,隻是詩雲子曰讀得多了,突然說幾句“他奶奶的”、“屁滾尿流”,倒也頗有調劑之樂。(第931頁)
其實韋小寶粗鄙無文,康熙反而歡喜,他身邊文學侍從的臣子要多少有多少,整日價詩雲子曰聽得多了,和韋小寶說些市井俗語,頗感暢快。(第1118頁)
以帝王之尊而喜操粗鄙之言,不僅其解合乎情理,其事竟也于史有征。大華烈士(簡又文)《西北東南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蔭昌轶事”條:
清季滿人蔭昌(午樓)留學德國,與德廢皇威廉極友善,常與長談。一日有大宴會,威廉竟置諸貴賓于腦後而獨造一室,扃門與蔭暢談不倦。其所以然者,聞系因蔭極善操德國之市井穢語,威廉亦好作此等語,但格于地位之尊嚴,不能自由與臣下交談,因而與蔭成莫逆交雲。(第66頁)
看到這裡,便想起錢鐘書先生的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談藝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