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地理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四橋
在江蘇省揚州市。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二十四橋有二說,一說謂二十四麻橋。
據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唐時揚州城内水道縱橫,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參佐橋、山光橋等二十四座橋,後水道逐漸淤沒。
宋元祐時僅存小市、廣濟、開明、通泗、太平、萬歲諸橋。
現在僅有開明橋、通泗橋的地名,橋已不存。
一說橋名“二十四”,或稱二十四橋、念四橋。
據李鬥《揚州畫舫錄》錄十五:“二十四橋即吳橋磚家,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
”紅藥橋之名出自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吳橋磚家在揚州西郊。
梁羽生采用此說,所寫揚州竹西巷谷嘯風家就在此橋附近。
(見梁羽生《鳴镝風雲錄》) 揚州新近修複了二十四橋景區,它由玲珑花界、熙春台、單孔石拱橋及望春樓四部分組成。
其中,石拱橋呈玉帶狀,長24米,寬2.4米,24根玉石欄杆圍以兩側。
看來,這一新建景區是采用橋名“二十四”之說了。
十二連環塢 浙南鳳尾幫的老巢總舵,分十二連環塢分舵、分水關和内三堂。
十二連環塢巢穴極深,就是該幫的人衆,不是直接在主舵效力的,也輕易進不去。
鳳尾幫龍頭幫主天南逸叟武維揚故意使他舵下的弟兄對十二連環塢,始終存在着一種神秘感和向往,以免叛離心。
鳳尾幫以十二連環塢,為巢穴,水旱兩面,步步設防,以守為攻,以消滅天下武林勁敵,稱霸江湖。
十二連環塢機要部分高在雁蕩山的鐵佛寺。
其中,建有一石屋,内開十二個窗扇,窗前一溜長案,每一個窗扇下是一人的座位,每人所占據的案前,是一套文具。
在每一個窗扇上均有奇特的裝置,木窗子上有一個八寸高、一尺寬的方孔,方孔兩旁,左邊安着一隻五寸高、四寸寬的帶色的燈,是色紙糊的,有可以轉動的木架托着,不用時隻在方孔内,貼在方孔旁。
用時一拉動,就可以推到方孔外,内裡可以燃起汕燈盞;那右方則裝着一排四寸大的各色旗子,也是裝在一方可以轉動的木架上,用法與色燈一樣。
靠前檐亦是十二扇窗子,通連的木案。
每一窗下也是一份文具,一把椅子,文具旁有卷宗紙張。
這十二個窗孔,分十二色,每個方孔、燈和旗子是一色。
這便是十二連環塢的埋樁下卡子所在,是鳳尾幫傳遞信号的一種設備,和用飛箭傳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裡總管十二處巡江分舵的諜報,石屋中每一窗孔管着一處分舵。
除色燈、色紙傳信息外,還養着十二籠信鴿,全是久經訓練的。
那十二餐巡江分舵也同樣各養着一籠信鴿,相互交流情報密令。
從十二連環塢到分水關再到幫主所在總舵内三堂,都有很長一段水程,其間巧設機關,使人如入迷宮。
内三堂是執掌該幫法規、總攬該幫機要的首腦總舵,分天鳳堂、青鸾堂和金雕堂,除非是身負内三堂職司的,旁人全部無法入内。
每年各地分舵,必要朝一次龍頭總舵,大開内三堂。
可是所朝總舵的不下數百人,臨到龍頭幫主升壇受賀時,這各分舵主朝參總舵之後,沒有一個分得清主壇在什麼地方,内三堂建在何處,因為各分舵隻要一到浙南,便被總舵的故布疑陣迷失了方向位置。
鳳尾幫幫主武維揚故弄玄虛,不僅是愚弄手下兄弟,更使外人深覺玄虛,不敢貿然闖入。
(見鄭證因《鷹爪王》)九華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今青陽市西南,即漢時泾縣、陵陽二地。
三國時孫吳分置臨城縣境,至隋廢,唐置青陽縣,以在青山之陽命名。
九華山南望陵陽,西朝秋浦,北接五溪大通,東際雙峰龍口,昔稱九子山。
唐朝詩仙李白遊九子山,見其山峰并立,如蓮開九朵,遂改名為九華山。
史書有載:“舊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蓮花削成,改之為九華。
”青陽“知行合一”的大學者王陽明曾讀書于此山中,與李白書堂并名千古。
九華山不但是詩人吟詠之地,也是佛家的地藏王道場,中國四大佛山之一。
所以,依聚九華山的俠義門派“九華劍派”不但劍術精絕,同時也有詩人的浪漫,佛家的玄秘。
九華劍派的弟子極少,行蹤更少出現江湖,他們供奉的兩位就是詩酒風流的李白,據說這位青蓮居士不但是詩仙,也是劍仙,九華劍派的劍法,就是他一脈相傳的。
千百年後,江湖中又出了位奇俠李慕白,也是九華派的嫡系。
大俠傅紅雪要同公子羽決一死戰,中證人之一便是九華全派的如意大師,她是一位修為極深的女出家人。
她見到傅紅雪心情不安,便低喃佛号,以手在傅紅雪面上輕輕摩挲,傅紅雪果然迅速變得甯靜沉穩,終于一舉擊敗了公子羽。
(見古龍《天涯明月刀》)大都元朝首都,在今北京。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東北另築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至元二十年(1283年)築成。
蒙古人稱為汗八裡克,意即汗城。
城東西二面相當于今北京内城東西城牆,南抵今東西長安街,北抵今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
都城規模宏大,宮殿,戶口繁庶,商業發達,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大城。
梁羽生寫金國占據北京時,北京稱為大都,有誤。
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改燕京析津府為中都大興府,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直至北京被蒙古人占領。
(見梁羽生《鳴镝風雲錄》)天機石府昔日一代大俠天機上人隐居處。
位于梵淨山鷹悉澗中,曲徑蜿蜒、幽深,外人鮮有知之者。
羅刹餘孽莫洪、單能、衛中三魔發現後,将此據為藏身之窟。
千毒門主雷驚龍為同夏夢卿一争高低,亦曾利用這裡設下暗陣,妄想置夏夢卿于死地。
但千毒門門徒聶小倩獲得了石府樞機的秘密,她摧毀石府後與夏夢卿雙雙得以脫身。
(見獨孤紅《紫鳳钗》) 天蠶壇 在北京安定門外。
古時天子重萬民,民以農難能可桑為本,故天子祭壇于北郊以祭天蠶。
随着時間的推移,天蠶壇漸被廢置,最後變成了喇嘛們的火葬處。
邊外的牧民,死後屍體都由喇嘛火葬,清兵入關後習俗仍未改,甚至邊火葬用的草,都物地由駱駝從關外運來。
天蠶壇成為火葬處後,昔日莊嚴、神聖的大殿裡居然擺滿了箱子,挂滿了口袋,箱子裡裝的是死人,口袋裡盛的是骨灰,散發着無法形容的惡息。
入夜之後,這裡燈光灰暗,猶如墳墓。
大俠陸小鳳和西門吹雪為了查找殺死峨眉子弟張英風的兇手,深夜趕到天蠶壇,度過了一個兇險、恐怖的晚上。
(見古龍《陸小鳳》) 天台山 鬼面神君葛鷹盤踞處。
位于浙江省東部天台縣。
天台縣三國吳置始平縣,晉改始豐縣,唐改唐興縣,五代吳越改天台縣。
天台山盛産去霧茶、柑橘及多種藥材。
名勝有天台山國清寺,寒岩、明岩。
鬼面神君葛鷹在天台山占山為王,在江湖中獨樹一幟,頗有聲望。
其子葛金郎因暗與花蕾之女花心蕊結為夫妻,引起花蕾憤怒,遂來天台山尋女,為葛鷹所迫,自殺身亡。
(見蕭逸《春江萬裡情》)天台練劍洞位于浙江天台山絕谷。
藍天鵬受人接引,來到洞内。
接連闖過三關。
進入一間圓室。
圓室形如覆下來的一隻大銀碗,高約三丈,闊約六丈方圓。
在銀室的四面八方,均有一個木人着衣仗劍,環周設有十座巨大的燭台。
地面上有許多圖形,方斜各異。
離門不遠安放着一個錦緞大蒲團,在蒲團的後面小橫幾上,放着一個金漆小匣和一柄銀絲劍柄銀鞘劍。
匣内放着金剛降魔寶箓的下半部分,即第三篇身法步與第四篇降魔劍法。
藍繼光仔細研讀後,提劍立身,腳踩地上圖形忘我演練。
不久,點、掃、斬、刺得心應手。
藍天鵬在此洞中将身法步和降魔劍法操練純熟,成為武林第一劍手。
(見憶文《冷香谷》)天棄庵又稱寡婦廟。
在這裡出家的女人,都是些為維護武林正義而锴的烈士遺孀和一些洗心革面自願放下屠刀的女盜匪。
江湖中人對于天棄庵裡的女尼,一般都非常尊敬,而且彼此相約,絕不騷擾她們的清修,所以該庵附近十裡方圓,都是禁區,等閑人不敢貿進。
當年縱橫江南、殺人無數的女魔鐵羅刹雖在這裡出家,卻惡性不改,時常假冒武林奇俠白荻的名号,也入豪門官府作案,掠取珠寶紅貨,卒為白荻設計混入天棄庵戳穿把戲。
(見古龍《賭局·狼牙·追殺》) 無量山 無量劍派的根據地,在此山劍湖之畔建有劍湖宮,為無量劍扔的大本營。
(見金庸《天龍八部》) 無量山又稱蒙樂山,在雲南省西南部,系雲嶺南延分支之一,是瀾滄江和把邊江的分水嶺,海拔1600米左右,主峰是貓頭山。
此山森林密布盛産藥材、芳香油料植物及珍奇動物。
木欄頭 位于瓊州海峽東南端,海流湍急,暗礁密布。
此處經常有一種流動性的浮沙,這些流沙時隐時現,出沒無定,船舶遇上浮沙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二十四橋有二說,一說謂二十四麻橋。
據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唐時揚州城内水道縱橫,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參佐橋、山光橋等二十四座橋,後水道逐漸淤沒。
宋元祐時僅存小市、廣濟、開明、通泗、太平、萬歲諸橋。
現在僅有開明橋、通泗橋的地名,橋已不存。
一說橋名“二十四”,或稱二十四橋、念四橋。
據李鬥《揚州畫舫錄》錄十五:“二十四橋即吳橋磚家,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
”紅藥橋之名出自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吳橋磚家在揚州西郊。
梁羽生采用此說,所寫揚州竹西巷谷嘯風家就在此橋附近。
(見梁羽生《鳴镝風雲錄》) 揚州新近修複了二十四橋景區,它由玲珑花界、熙春台、單孔石拱橋及望春樓四部分組成。
其中,石拱橋呈玉帶狀,長24米,寬2.4米,24根玉石欄杆圍以兩側。
看來,這一新建景區是采用橋名“二十四”之說了。
十二連環塢 浙南鳳尾幫的老巢總舵,分十二連環塢分舵、分水關和内三堂。
十二連環塢巢穴極深,就是該幫的人衆,不是直接在主舵效力的,也輕易進不去。
鳳尾幫龍頭幫主天南逸叟武維揚故意使他舵下的弟兄對十二連環塢,始終存在着一種神秘感和向往,以免叛離心。
鳳尾幫以十二連環塢,為巢穴,水旱兩面,步步設防,以守為攻,以消滅天下武林勁敵,稱霸江湖。
十二連環塢機要部分高在雁蕩山的鐵佛寺。
其中,建有一石屋,内開十二個窗扇,窗前一溜長案,每一個窗扇下是一人的座位,每人所占據的案前,是一套文具。
在每一個窗扇上均有奇特的裝置,木窗子上有一個八寸高、一尺寬的方孔,方孔兩旁,左邊安着一隻五寸高、四寸寬的帶色的燈,是色紙糊的,有可以轉動的木架托着,不用時隻在方孔内,貼在方孔旁。
用時一拉動,就可以推到方孔外,内裡可以燃起汕燈盞;那右方則裝着一排四寸大的各色旗子,也是裝在一方可以轉動的木架上,用法與色燈一樣。
靠前檐亦是十二扇窗子,通連的木案。
每一窗下也是一份文具,一把椅子,文具旁有卷宗紙張。
這十二個窗孔,分十二色,每個方孔、燈和旗子是一色。
這便是十二連環塢的埋樁下卡子所在,是鳳尾幫傳遞信号的一種設備,和用飛箭傳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裡總管十二處巡江分舵的諜報,石屋中每一窗孔管着一處分舵。
除色燈、色紙傳信息外,還養着十二籠信鴿,全是久經訓練的。
那十二餐巡江分舵也同樣各養着一籠信鴿,相互交流情報密令。
從十二連環塢到分水關再到幫主所在總舵内三堂,都有很長一段水程,其間巧設機關,使人如入迷宮。
内三堂是執掌該幫法規、總攬該幫機要的首腦總舵,分天鳳堂、青鸾堂和金雕堂,除非是身負内三堂職司的,旁人全部無法入内。
每年各地分舵,必要朝一次龍頭總舵,大開内三堂。
可是所朝總舵的不下數百人,臨到龍頭幫主升壇受賀時,這各分舵主朝參總舵之後,沒有一個分得清主壇在什麼地方,内三堂建在何處,因為各分舵隻要一到浙南,便被總舵的故布疑陣迷失了方向位置。
鳳尾幫幫主武維揚故弄玄虛,不僅是愚弄手下兄弟,更使外人深覺玄虛,不敢貿然闖入。
(見鄭證因《鷹爪王》)九華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今青陽市西南,即漢時泾縣、陵陽二地。
三國時孫吳分置臨城縣境,至隋廢,唐置青陽縣,以在青山之陽命名。
九華山南望陵陽,西朝秋浦,北接五溪大通,東際雙峰龍口,昔稱九子山。
唐朝詩仙李白遊九子山,見其山峰并立,如蓮開九朵,遂改名為九華山。
史書有載:“舊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蓮花削成,改之為九華。
”青陽“知行合一”的大學者王陽明曾讀書于此山中,與李白書堂并名千古。
九華山不但是詩人吟詠之地,也是佛家的地藏王道場,中國四大佛山之一。
所以,依聚九華山的俠義門派“九華劍派”不但劍術精絕,同時也有詩人的浪漫,佛家的玄秘。
九華劍派的弟子極少,行蹤更少出現江湖,他們供奉的兩位就是詩酒風流的李白,據說這位青蓮居士不但是詩仙,也是劍仙,九華劍派的劍法,就是他一脈相傳的。
千百年後,江湖中又出了位奇俠李慕白,也是九華派的嫡系。
大俠傅紅雪要同公子羽決一死戰,中證人之一便是九華全派的如意大師,她是一位修為極深的女出家人。
她見到傅紅雪心情不安,便低喃佛号,以手在傅紅雪面上輕輕摩挲,傅紅雪果然迅速變得甯靜沉穩,終于一舉擊敗了公子羽。
(見古龍《天涯明月刀》)大都元朝首都,在今北京。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東北另築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至元二十年(1283年)築成。
蒙古人稱為汗八裡克,意即汗城。
城東西二面相當于今北京内城東西城牆,南抵今東西長安街,北抵今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
都城規模宏大,宮殿,戶口繁庶,商業發達,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大城。
梁羽生寫金國占據北京時,北京稱為大都,有誤。
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改燕京析津府為中都大興府,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直至北京被蒙古人占領。
(見梁羽生《鳴镝風雲錄》)天機石府昔日一代大俠天機上人隐居處。
位于梵淨山鷹悉澗中,曲徑蜿蜒、幽深,外人鮮有知之者。
羅刹餘孽莫洪、單能、衛中三魔發現後,将此據為藏身之窟。
千毒門主雷驚龍為同夏夢卿一争高低,亦曾利用這裡設下暗陣,妄想置夏夢卿于死地。
但千毒門門徒聶小倩獲得了石府樞機的秘密,她摧毀石府後與夏夢卿雙雙得以脫身。
(見獨孤紅《紫鳳钗》) 天蠶壇 在北京安定門外。
古時天子重萬民,民以農難能可桑為本,故天子祭壇于北郊以祭天蠶。
随着時間的推移,天蠶壇漸被廢置,最後變成了喇嘛們的火葬處。
邊外的牧民,死後屍體都由喇嘛火葬,清兵入關後習俗仍未改,甚至邊火葬用的草,都物地由駱駝從關外運來。
天蠶壇成為火葬處後,昔日莊嚴、神聖的大殿裡居然擺滿了箱子,挂滿了口袋,箱子裡裝的是死人,口袋裡盛的是骨灰,散發着無法形容的惡息。
入夜之後,這裡燈光灰暗,猶如墳墓。
大俠陸小鳳和西門吹雪為了查找殺死峨眉子弟張英風的兇手,深夜趕到天蠶壇,度過了一個兇險、恐怖的晚上。
(見古龍《陸小鳳》) 天台山 鬼面神君葛鷹盤踞處。
位于浙江省東部天台縣。
天台縣三國吳置始平縣,晉改始豐縣,唐改唐興縣,五代吳越改天台縣。
天台山盛産去霧茶、柑橘及多種藥材。
名勝有天台山國清寺,寒岩、明岩。
鬼面神君葛鷹在天台山占山為王,在江湖中獨樹一幟,頗有聲望。
其子葛金郎因暗與花蕾之女花心蕊結為夫妻,引起花蕾憤怒,遂來天台山尋女,為葛鷹所迫,自殺身亡。
(見蕭逸《春江萬裡情》)天台練劍洞位于浙江天台山絕谷。
藍天鵬受人接引,來到洞内。
接連闖過三關。
進入一間圓室。
圓室形如覆下來的一隻大銀碗,高約三丈,闊約六丈方圓。
在銀室的四面八方,均有一個木人着衣仗劍,環周設有十座巨大的燭台。
地面上有許多圖形,方斜各異。
離門不遠安放着一個錦緞大蒲團,在蒲團的後面小橫幾上,放着一個金漆小匣和一柄銀絲劍柄銀鞘劍。
匣内放着金剛降魔寶箓的下半部分,即第三篇身法步與第四篇降魔劍法。
藍繼光仔細研讀後,提劍立身,腳踩地上圖形忘我演練。
不久,點、掃、斬、刺得心應手。
藍天鵬在此洞中将身法步和降魔劍法操練純熟,成為武林第一劍手。
(見憶文《冷香谷》)天棄庵又稱寡婦廟。
在這裡出家的女人,都是些為維護武林正義而锴的烈士遺孀和一些洗心革面自願放下屠刀的女盜匪。
江湖中人對于天棄庵裡的女尼,一般都非常尊敬,而且彼此相約,絕不騷擾她們的清修,所以該庵附近十裡方圓,都是禁區,等閑人不敢貿進。
當年縱橫江南、殺人無數的女魔鐵羅刹雖在這裡出家,卻惡性不改,時常假冒武林奇俠白荻的名号,也入豪門官府作案,掠取珠寶紅貨,卒為白荻設計混入天棄庵戳穿把戲。
(見古龍《賭局·狼牙·追殺》) 無量山 無量劍派的根據地,在此山劍湖之畔建有劍湖宮,為無量劍扔的大本營。
(見金庸《天龍八部》) 無量山又稱蒙樂山,在雲南省西南部,系雲嶺南延分支之一,是瀾滄江和把邊江的分水嶺,海拔1600米左右,主峰是貓頭山。
此山森林密布盛産藥材、芳香油料植物及珍奇動物。
木欄頭 位于瓊州海峽東南端,海流湍急,暗礁密布。
此處經常有一種流動性的浮沙,這些流沙時隐時現,出沒無定,船舶遇上浮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