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林大事記(完整修訂版)

關燈
火槍騎士 從金庸的15部分小說來看,除了《越女劍》比較特殊,發生年代久遠,暫時忽略不計外,其他的小說情節集中發生在北宋中後期到清乾隆年間,這一時期的武林發展總趨勢是:穩步發展直至頂峰,然後緩慢衰退,但在清軍入關後衰退速度明顯加快,至乾隆後徹底崩潰。

    總體上分以下幾個時期: (1)初步發展時期:(唐朝初年——北宋中期)這一時期并沒有正面描寫,但在很多部小說中都側面描述過,它的大體過程是這樣的:唐初由于少林寺輔佐太宗平亂有功,受到嘉獎,從此成為武林第一大派,之後一直在武林中執牛耳,正是由于有了少林派這個頭領,江湖才真正擺脫了過去混亂無序的狀态,開始真正的發展起來。

    不過這一時期的武林總體上發展并不快,大概是因為沒有長時間的戰亂或者外族入侵,經濟也比較發達,試問,如果你有一個家庭,有穩定的收入,你還會過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嗎? 在唐朝中期以後,局勢逐漸不穩,武林在這個時候估計應該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由于金老先生語焉不詳,所以我隻能用“估計”這個詞)這一時期很多經典武功開始産生(比如降龍十八掌,北冥神功等,《九陽真經》我很懷疑也是這一時期所作,可惜已經無從考證了),為日後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大發展時期:(北宋後期——南宋末年)這一時期武林經曆了兩大高潮,分别在兩宋中後期。

    為什麼會在這一時期出現高潮呢?這是有其曆史必然性的(還真跟研究曆史一樣了):P,首先,經曆了唐宋時期的發展,武林已經頗有規模,進入一個大發展的興盛時期自然是水到渠成。

    另外,這一時期國家内憂外患,有志之士莫不扼腕歎息,但又得不到施展才能的環境,所以他們紛紛投身綠林,斯混于江湖,這就造就了武林的興盛。

    這些武林人士雖然人在綠林,但卻關心國事,多是以集結武林人物共圖大事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北宋中後期的興盛造就了很多高手,“北喬峰,南慕容”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大理段氏家族和逍遙派的武功絕不在喬峰和慕容世家之下,但這一興盛時期随着喬峰自殺,慕容博出家以及慕容複發瘋而告終,段譽虛竹武功雖高,但沒有喬峰的人格魅力,他們隻想着過安穩的生活,再加上喬峰死後宋遼之間戰争減少,宋頗有“中興”的迹象,這注定了他們沒有發揮的空間,武林的第一個高潮時期也到此結束。

     第二個高潮時期出現在南宋中後期,這一時期的武林高手如雲,最早有南帝北丐東邪西毒中神通五大高人的華山論劍,千百年來成為中原武林中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後又出現了郭靖黃蓉這樣的夫婦大俠,他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留芳百世,最終城破身死,令人感歎。

    至于神雕大俠楊過夫婦,創立娥眉一派的郭襄等人更是為這一時期的武林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相比而言,個人認為南宋末年無論武林的興盛程度要略超過北宋年間,從以下幾個細節可以映證:降龍十八掌在喬峰手下幾乎成了不敗的武功,即使是慕容博,鸠摩智這樣的高手都自愧不如,但發展到南宋時期,丐幫幫主洪七公卻在前人基礎上又對這套掌法進行了修補,修補後的降龍十八掌由至剛掌法成為了剛柔并濟的絕學,從這點上來看,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功力超過喬峰是不争的事實。

    盡管如此,洪卻沒能在武林中獲得喬一樣的地位,喬峰和慕容世家處于并列第一的地位,其他高手頂多與他武功相當,卻沒有超過他的。

    而洪七公卻隻能與其他三人并列排在王重陽之後,而當更年輕的郭靖迅速崛起後,他這個“并列第二”的地位都未必坐得穩。

     南宋武功強于北宋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道家武功的崛起,典型事件是《九陰真經》的撰寫。

    根據“柔能克剛”的原理,道教武功應該是各派武功中最強的,而《九陰真經》第一次提出了“以柔克剛”的道理,并系統的加以叙述,同時結合了當時各派武功破解之法,這本秘輯成了當時天下武功的總綱。

    其成書年代很好考證:作者黃裳于北宋徽宗年間奉旨編纂“萬壽道藏”并悟到“柔能克剛”的武學至理,(注:也正是在同一時期,明教興起),晚年編寫《九陰真經》離此時至少有四十年,應該在宋朝南遷以後了。

    因此,北宋時期武學還不完整,道家武功還沒有真正得到發展。

     (3)鼎盛時期:(南宋滅亡——明朝建立)這一時期國家一直在異族統治下,漢人地位低下,闖蕩江湖混口飯吃的人自然空前的多,各大門派也紛紛興起,主要張三豐創立武當,郭襄建立娥眉,何足道開創昆侖一派,當時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