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林大事記(完整修訂版)
關燈
小
中
大
中的四大門派竟然有三個在這時建立。
明教也乘機勢力大張,由從前一個不入流的邪教,一躍成為和丐幫少林齊名的天下第一大教。
這一時期的主題就是正派幫會與明教的對峙,這種對峙導緻雙方都絲毫不能放松,都努力擴張自己的勢力,努力發展本門派的武學,一時間,武林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如果把張無忌說成是武學宗師的話,幾乎每個門派都至少有一個“準大師級”的高人,娥眉有一個大師級的滅絕師太,少林則有無數“大師”和三個“準宗師”,武當有一個比張無忌修為還高的“真人”以及宋遠橋等“大師級”高手,至于明教就更不用說了,張教主是宗師,光明左右二使以及四大法王至少算大師,随便弄個什麼旗主出來也是專家級别的,厲害厲害,怪不得六大派聯手都滅不了明教。
我之所以把這一時期做為武林鼎盛時期,主要還是因為張三豐的出現。
金庸在書中對他的評價相當高,“震古爍今”這樣的形容詞都是隻在張三豐一人身上用過,無論喬峰,郭靖這樣的大俠,還是王重陽林朝英這樣的傳奇人物,都沒有受到過如此推崇。
由此可以看出,在作者心目中,張三豐才是武學史上武功最高的。
另外,金庸小說中對武功真正能做到剛柔并濟,融會貫通的也隻有張三豐一人。
盡管他出手不多,但在丹田中掌身受重傷的情況下,還能夠舉重若輕,将剛相一掌擊斃,就憑這手功夫,他也當的起武林曆史第一人的稱号。
另外,滅絕師太和四大法王在《倚天》小說中武功似乎并不甚高,但金庸老先生卻把“宗師”,“不世出的奇人”這樣的稱呼加在他們身上,而即使是當初的五絕也沒有如此高的評價,由此可見,這些高手之所以給我們感覺武功一般,不是因為他們武功真的不行,而是因為他們同時代高手太多的緣故。
(4)衰退期:(明朝建立——清軍入關)經過了大發展而至鼎盛時期的武林,終于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始了衰落。
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漢人江山的建立使武林人士失去了前進的欲望。
從北宋中期到元朝一共幾百年,驅除外辱一直是中原武林人士鞭撻自己主要動力,也正是在同外族的較量中,武林空前的壯大起來,而明朝初年,國力恢複迅速,異族入侵也很少,另外朱元璋本人也是綠林出身,稱帝後又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并未對江湖中人進行大規模的壓制(朱元璋禁明教殺功臣,但明教這時已經不能算武林門派了,徐達等人也已經演變成了政治人物),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些似乎優越的條件實際上不利于武林的發展,正是由于外患少了,所以武林也就衰落了。
不過在明朝時期武林衰落的速度有限,實際上可以歸功于日月神教的興起,如果說明教是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厚積薄發的話,日月神教則是異軍突起,此教并沒有悠久的曆史,确切的建立年代不詳,大緻應該在明中前期。
說到這裡,我想先停頓一下,談一談我是怎麼确定《笑傲江湖》發生年代的。
雖然金庸先生在後記中聲明此書任何年代都可能發生,但書中還是有不少地方已經暗示了發生的年代:當時武當在武林中已經存在了上百年,而日月神教與正派之間的對峙也有百年以上了,這就表明發生時期不可能在明朝中前期,而武林中人沒有象袁承志或陳近南那樣抵抗外族,又表明當時不會是清朝(況且清朝時少林武當已經衰落了),這些都暗示着此書發生年代隻可能在明朝中後期。
而書中沒有出現任何官府中人,整個社會也比較安定,沒有什麼外族入侵或内戰,而明朝中後期隻有張居正執政的十年以及萬曆親政的前幾年出現過這種局面,因此我估計《笑傲江湖》中的故事應該發生在明萬曆初年,大約1572——1590年間。
有人可能會認為以上的考證沒有意義,其實我考證《笑傲江湖》成書年代的目的是為了把這本書納入到武俠曆史體系中來,沒有年代就無法歸入我的體系,而金庸小說的體系中怎麼能沒有這部大作呢? 接着說這一時期吧,日月神教的崛起刺激了各大門派,使他們不至于飛速衰退。
另一方面,五嶽各派飛速發展,幾乎可與少林武當并駕齊驅,正派中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類似于現在的世界格局,少林就如美國,武當可比日本,而五嶽各派恰似歐盟。
但可惜的是五嶽各派中既出了令狐沖這樣的武學天才,又出了左冷禅嶽不群這樣的陰謀家,結果盛極一時的五個門派經過合并風波後很快衰落了下去,正派武林又回到了“兩極格局”,同時,經過叛亂重新奪日月神教的任我行由于死後無子,教主之位傳于其女任盈盈,不久盈盈與大俠令狐沖通婚,将教主位置禅讓給向問天
明教也乘機勢力大張,由從前一個不入流的邪教,一躍成為和丐幫少林齊名的天下第一大教。
這一時期的主題就是正派幫會與明教的對峙,這種對峙導緻雙方都絲毫不能放松,都努力擴張自己的勢力,努力發展本門派的武學,一時間,武林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如果把張無忌說成是武學宗師的話,幾乎每個門派都至少有一個“準大師級”的高人,娥眉有一個大師級的滅絕師太,少林則有無數“大師”和三個“準宗師”,武當有一個比張無忌修為還高的“真人”以及宋遠橋等“大師級”高手,至于明教就更不用說了,張教主是宗師,光明左右二使以及四大法王至少算大師,随便弄個什麼旗主出來也是專家級别的,厲害厲害,怪不得六大派聯手都滅不了明教。
我之所以把這一時期做為武林鼎盛時期,主要還是因為張三豐的出現。
金庸在書中對他的評價相當高,“震古爍今”這樣的形容詞都是隻在張三豐一人身上用過,無論喬峰,郭靖這樣的大俠,還是王重陽林朝英這樣的傳奇人物,都沒有受到過如此推崇。
由此可以看出,在作者心目中,張三豐才是武學史上武功最高的。
另外,金庸小說中對武功真正能做到剛柔并濟,融會貫通的也隻有張三豐一人。
盡管他出手不多,但在丹田中掌身受重傷的情況下,還能夠舉重若輕,将剛相一掌擊斃,就憑這手功夫,他也當的起武林曆史第一人的稱号。
另外,滅絕師太和四大法王在《倚天》小說中武功似乎并不甚高,但金庸老先生卻把“宗師”,“不世出的奇人”這樣的稱呼加在他們身上,而即使是當初的五絕也沒有如此高的評價,由此可見,這些高手之所以給我們感覺武功一般,不是因為他們武功真的不行,而是因為他們同時代高手太多的緣故。
(4)衰退期:(明朝建立——清軍入關)經過了大發展而至鼎盛時期的武林,終于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始了衰落。
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漢人江山的建立使武林人士失去了前進的欲望。
從北宋中期到元朝一共幾百年,驅除外辱一直是中原武林人士鞭撻自己主要動力,也正是在同外族的較量中,武林空前的壯大起來,而明朝初年,國力恢複迅速,異族入侵也很少,另外朱元璋本人也是綠林出身,稱帝後又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并未對江湖中人進行大規模的壓制(朱元璋禁明教殺功臣,但明教這時已經不能算武林門派了,徐達等人也已經演變成了政治人物),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些似乎優越的條件實際上不利于武林的發展,正是由于外患少了,所以武林也就衰落了。
不過在明朝時期武林衰落的速度有限,實際上可以歸功于日月神教的興起,如果說明教是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厚積薄發的話,日月神教則是異軍突起,此教并沒有悠久的曆史,确切的建立年代不詳,大緻應該在明中前期。
說到這裡,我想先停頓一下,談一談我是怎麼确定《笑傲江湖》發生年代的。
雖然金庸先生在後記中聲明此書任何年代都可能發生,但書中還是有不少地方已經暗示了發生的年代:當時武當在武林中已經存在了上百年,而日月神教與正派之間的對峙也有百年以上了,這就表明發生時期不可能在明朝中前期,而武林中人沒有象袁承志或陳近南那樣抵抗外族,又表明當時不會是清朝(況且清朝時少林武當已經衰落了),這些都暗示着此書發生年代隻可能在明朝中後期。
而書中沒有出現任何官府中人,整個社會也比較安定,沒有什麼外族入侵或内戰,而明朝中後期隻有張居正執政的十年以及萬曆親政的前幾年出現過這種局面,因此我估計《笑傲江湖》中的故事應該發生在明萬曆初年,大約1572——1590年間。
有人可能會認為以上的考證沒有意義,其實我考證《笑傲江湖》成書年代的目的是為了把這本書納入到武俠曆史體系中來,沒有年代就無法歸入我的體系,而金庸小說的體系中怎麼能沒有這部大作呢? 接着說這一時期吧,日月神教的崛起刺激了各大門派,使他們不至于飛速衰退。
另一方面,五嶽各派飛速發展,幾乎可與少林武當并駕齊驅,正派中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類似于現在的世界格局,少林就如美國,武當可比日本,而五嶽各派恰似歐盟。
但可惜的是五嶽各派中既出了令狐沖這樣的武學天才,又出了左冷禅嶽不群這樣的陰謀家,結果盛極一時的五個門派經過合并風波後很快衰落了下去,正派武林又回到了“兩極格局”,同時,經過叛亂重新奪日月神教的任我行由于死後無子,教主之位傳于其女任盈盈,不久盈盈與大俠令狐沖通婚,将教主位置禅讓給向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