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林大事記(完整修訂版)

關燈
,從此日月神教與正派之間再無沖突,武林也呈現出難得的和平年代。

    這一時期少林武當在武林中的地位更是空前的突出,因為其他個派在同日月教的沖突中已經元氣大傷了。

     武林無武,各派生活太過安逸,直接導緻的結果就是各派武學的衰落,師傅教徒弟時留絕招之風也逐漸興起。

    即使是少林武當也未能逃過衰落的規律。

     這一時期所處年代是明朝末期,有一個門派值得一提:華山派。

    此派經過五嶽合并風波人才凋零,幾乎就此滅亡,但大概是在令狐沖的關照下竟然能支撐了下來,門人痛定思痛,對選徒異常嚴格,但一旦選中就會毫不保留的傳授絕技,因此這一派别雖然人數一直不多,但是門人幾乎全是名震一時的大俠。

    明末李自成起事時,掌門穆人清及其三個徒弟:黃真,歸辛樹,袁承志均為當世大俠,他們支持義軍,尤其是袁承志,為李闖王入京滅明立功不少,中原武林又呈現出“中興”的迹象。

    可惜李自成起義失敗後,袁承志歸隐海外,穆人清退隐,再加上清軍鎮壓,整個武林又一次陷入低潮。

     (5)崩潰期:(清入關以後)清軍入關後對整個武林實行的是嚴厲鎮壓+利誘的政策,在這種大環境下,武林瀕臨崩潰。

    康熙初年華山高手歸辛樹行刺皇帝不成,反被侍衛殺死,這似乎預示着高手輩出的年代已經結束了,同一時期明朝遺老陳近南創立的天地會似乎是這一時期唯一新成立幫會,而這一幫會以反清複明為旗号,俨然取代了丐幫成了武林第一大幫,但在陳近南死後天地會幾乎分崩離析,康熙平三藩收台灣後,國力空前強盛,天地會根本沒有能力同清政府對抗了,盡管19世紀後期仍然有迹象表明此幫會的存在,但這時的天地會隻能用“苟延殘喘”來形容。

     在天地會衰落後,武林各幫派對清政府更是不敢反抗,江湖上表面平靜,實際暗流洶湧,在雍正執政期間終于發生了呂四娘刺殺雍正事件,這件事情成了武林與清政府再度公開對抗的導火索。

    盡管父親是被江湖中人殺死,但乾隆即位後并沒有對江湖采取非常政策,這大概是因為他比較自負,對江湖中人不重視的緣故。

    這時候另一個反清組織“紅花會”出現了,創始人為大俠于萬亭。

    紅花會在極短時間内成為江湖第一大幫,氣勢之盛甚至有蓋過少林武當之趨勢——這一時期在朝廷打壓下少林不問世事,武當雖然有幾個高手,但整體實力大不如前。

    可惜的是紅花會反清的根本方針不對頭,竟然妄圖讓乾隆自上而下恢複漢人江山,這無異于與虎謀皮,實在令人既感痛惜,又覺可笑。

    而在紅花會反抗失敗後,會中高手豪氣頓滅,心灰意冷之下全部隐居回疆,紅花會就此消聲秘迹。

     在紅花會同一時期,武林中還出現其他一些高手,如苗人鳳,胡一刀等,之後又有胡斐,這些人雖然也反對清朝統治,但各自為戰,并未在武林中留下什麼壯舉。

     之後的武林更加頹廢,反對清朝的逐漸被消滅,依附清政府的則成為朝廷鷹犬,也逐步脫離了江湖,中國千百年形成的“江湖”已經崩潰了。

     再說些金庸小說中沒有的題外話,到了近代,很意外的又出現了一個武學大師,那就是霍元甲,不過他之所以被稱為大師,主要原因是和他同時代沒有高手,而且他堅決反抗外辱,令人萬分欽佩。

    在他被日本人暗算身死後,所謂武林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最後,想說明一個問題,武林經曆了兩次異族統治,但在元朝時武林一派興盛景象,而清朝時武林卻迅速衰退,為什麼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兩點: 1、元朝時武林剛剛經曆了宋這個大發展時期,勢力相當大,而清朝時武林已經衰退了,自然禁不起朝廷的全力打壓。

     2、兩個朝廷對武林重視程度不同。

    元政府把百姓強分四等,漢人最低賤,當時政府對漢人的态度是輕視,不屑的,因此朝廷對中原武林自然沒有太多的壓制,而在武林發展到頂峰的時候,政府想打壓也壓制不住了。

    而清朝則吸取了這一教訓,對普通漢人和武林人士都非常重視,既鎮壓,又招安,再加上武林本已衰落,最終自然崩潰了。

     後記:首先感謝彼德老兄,若無他的悉心“灌溉”,我是絕對沒有耐心寫這麼多的。

    (聖殿龍虎榜裡說他“有些寫原創的才能,希望能在灌水自娛之餘,嘗試寫寫原創小說”,果然很對哦,他的灌水能力絕對一流。

    )另外,網易的超級艾弗森兄弟(不知道他混不混這裡啊?)曾經就本帖與我辯論過,他的一些見解令我産生了很多靈感,在此一并謝過了。

    本人喜歡金庸,又喜歡曆史,寫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嘗試一下用記錄曆史的筆法記述金庸筆下的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