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大觀園建築小談

關燈
一年多了,總想寫一篇題為《南北兩“大觀”》的文章,從園林藝術、古建築等學術角度,談談我對北京、上海兩個大觀園的感想。但一直未寫出。時間忙亂是主要原因。去年深秋陪幾位開會代表去上海大觀園,巧遇宣武區正副區長二位同志,正在上海大觀園主任陪同下參觀。原來南北大觀園已結為“姊妹園林”了,這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北京大觀園在工程進度上是非常快的,在布置上,是忠實于《紅樓夢。原作的。如怡紅院與潇湘館的距離,稻香村的位置,沁芳橋、沁芳亭的位置等等,都深得原作的意境。在建築風格上,北京大觀園完全是皇家苑圍的規模、京朝派的風格──,要特别注意到:大觀園是皇家苑圃,供貴妃省親鳳輿駐辭之所,而不是榮國府賈家的花園呀!

    北京大觀園的大門,修得十分漂亮,象王府的門,象頤和園的門,超過了《紅樓夢》中所寫的華麗程度。原文“那門欄窗境,俱是細雕時新花樣,并無朱粉塗飾”,現在則是朱漆大門了。值得贊賞的是大門黑地金字匾上“大觀園”三字,是集唐人碑的正楷,在嚴而挺秀,配得上這個園子。如讓時下俗手一塗,那就糟了!西番蓮花樣的石刻,限于現在工藝水平和時間,比較粗糙,那是可以原諒的。

    進門大假山,不夠高,也無大樹,不能體現原文“一帶翠蟑擋在面前”、“好山、好山”的氣勢,自是十分遺憾。但也無更好的法子。更有引人發笑的是“曲徑通幽處”的匾額,因原書中“莫如直書古人‘曲徑通幽’這舊旬在上”一句,便刻了“曲徑通幽處”五字。加一“處”字,便不含古代園林慣例,露怯了。書中清清楚楚隻寫四字,為什麼加個“處”字呢?

    沁芳亭十分精美,隻可惜低了些。感覺上似乎不是“橋上有事”,而隻是水邊敞軒。

    潇湘館在沁芳橋邊,這裡設計很好,體現了原文的構思。院中布局也好。遺憾的是北京種竹不能很快成林,沒有“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千百竿翠竹遮映”,如何能成為潇湘妃子的潇湘館呢?但這限于自然條件,一時無法可想。要稍待歲月,北京是可以種竹成林的。附帶說一句潇湘館柱子、門窗油漆成淺綠,又畫上竹葉,弄成文明戲布景的樣子,太怯了。這哪裡象皇家貴妃的省親别墅,又哪裡象黛玉吟詠的高雅“書房”呢?

    恰紅院比《紅樓夢》中寫的要闊氣多了。是北京大觀園最華麗的處所,以後文中多提到,在此先不多說。總結一句話:北京大觀園好處是符合原書設想,交通便利,參觀方便。困難是缺少活水,四周高樓煙囪太多,風景被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