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香雪海落花流水

關燈
初到蘇州,首先抓緊拍的是梅花花期。《紅樓夢》中蘆雪亭聯詩中的白雪紅梅,是理想的畫面,在實際生活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拍電視限定日期要拍這種鏡頭、要拍真實的場景,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把大片梅花、把真實風光拍入畫面,又是非常美麗的。這就要看如何利用、如何安排了。

    木讀“香雪海”的大片梅林,近些年已大不如前了。為什麼?因為不少老梅樹已被伐去,梅林土地改作苗圃,培育各種苗木了。對農民經濟收入來說,出售種苗,比經營老梅樹、出售梅子,經濟效益更高。這對改善農村經濟自然有好處,而對保存蘇州著名的風景區卻大有壞處。因為兩三年之間,“香雪海”已變為“湖”、“池”甚至“小水塘”了。滄海桑田之感,不兔令人油然而生。

    昔時“香雪海”的梅林,分白梅、紅梅、綠等三種,紅梅、胭脂梅很少。綠等偶見,未放時花蕾是綠色的。而這種梅花,在即将開放、花蕾含苞時,就被花農采摘,賣給藥廠制藥去了。比較常見的是白梅。劇組在一個小山村邊,找到一片白梅林。旁邊有小河流過,河上有一小石橋。臨時再加工作了石欄、曲徑等等,居然是“大觀園”的一角了。繁花欲謝,渾渾沈饨又花枝招展的姑娘們館笑于花樹間,為花樹系上小彩幡、統羅制的小車馬……拍攝下來,被剪輯到“送花神”的情節中去。這就顯示出大觀園中花團錦繡的色彩、姑娘們天真爛漫的氣氛……

    旁邊小河溝上小石橋,橋下水涓涓流過。把大量梅花瓣從上遊丢到水中,從橋洞飄浮而過,攝像機在下流等着。拍呀,拍呀,行話叫作“空鏡頭”,也就是隻有物,沒有人的鏡頭。但這些鏡頭太重要了……“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黛玉的身世、黛玉的情思、黛玉的淚眼……把這些流水落花的畫面穿插進去,“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情感就會更形像地感染了觀衆,您便忍不住要落淚了。

    在編了簡單竹籬的曲徑上,黛玉荷着花鋤,提着花囊,沿着曲徑,步過小橋;緩緩而去,又緩緩而來……“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冷冷”。這樣的畫面,是一首詩,是一曲歌,那樣悠閑、那樣飄逸,淡淡的愁、深深的情。…·有誰能真正領會曹雪芹筆下所塑造的、凝聚中國幾千年文化精髓的美麗化身、鹽政閏秀的感情深度呢?

    蘇州天平山下本讀“香雪海”的小小山村,落花流水之間,留下了“林姑娘”的幽思。林姑娘真正的感情,不也似乎正是在這吳宮古地、山水草木之間孕育的嗎?不要忘了林妹妹是蘇州人,讓她回到故鄉孕育感情不更好嗎?──現代科技偉大。“林妹妹”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