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藝圃傳情

關燈
蘇州的園林,是舉世聞名的。但在園林中拍電視,尤其是旅遊旺季,那卻是十分困難的。著名園子如拙政園、獅子林、留園、虎丘等處,每天遊客都以萬計。虎丘春天,人多時可到三四萬人。在這些地方拍攝電視,不但費用可觀,就是那擁擠的遊客,拍攝時圍觀起來,秩序也很難維持。所以必須找到最理想的地方。

    多虧了詩人、畫家王西野兄,他對吳下名園了如指掌,與園林局關系又極為密切,經營修複,多所咨詢籌劃。他建議我們避開大國找小園,避開熱園找冷園。這正與導演的意圖吻合,因為計劃來蘇州園林拍戲時,就想到這點。不能用熟園子、熟鏡頭,否則觀衆一看熒屏畫面,馬上會指出這是拙政園某處,這是獅子林某處……如此那就沒有《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了。因此必須找冷僻的、不大為人所知曉的小園子──這樣首先找到了“藝圃”。

    “藝圃”是蘇州園林局新修複的一處别局風格的小園,在閻門裡一條安靜的深巷中。狹窄的石闆深弄,是蘇州陌巷的特色。過去隻有行人、小轎,本世紀前期,自然也走黃包車。但現在的汽車卻開不進去,拍戲時運送演員、道具、攝像機等物的汽車,隻能停在弄堂口上,大家拿着工具走進去。

    “藝圃”曆史上的主人,是十分有名的──這裡是明代吳門畫派大名鼎鼎的畫家文微明的故居。由于年代久遠,經曆明、清及近代,早已幾經滄桑。雖然大體格局還在,但近若幹年來,早已殘破不堪了。蘇州園林局為了保存吳下文物,特别撥了經費,加以修複。小園由三部份組成。一座以大水樹為主的庭院,一流大水池,一座假山。水村軒窗全部開啟,俯視池水,面對假山,以池水做油、山态爽朗取勝,獨具風格,完全不同于吳下其他小園的幽連曲折。再者因為地處僻巷,新修之後,遊客并不多,隻有附近市民,每日來大水檄茶座吃茶,其他遊者寥寥。紅劇組便選擇這裡拍了一組鏡頭:“蜂腰橋小紅遇賈芸”、“小紅遺帕”、“墜兒與賈芸談話”等等。

    電視選景,景觀要曲折、要有層次。藝圃水面雖小,而水位很高;假山不大,而山腳沿水處高低石徑卻爽朗有緻,又有層次。鏡頭打出去,既非一覽無餘,又非過份曲折,不能看透。這裡遠處一個月亮門,然後沿山石路錯落兩三個彎,就到了一個小石橋前,也就是“蜂腰橋”了。賈芸過去,小紅走來,正好眉目傳情……但現場使用時,實景總要加加工,才能更顯示意境。于是臨時在橋邊種了一株小柳樹,柳條搖曳,就顯出小紅姑娘穿花拂柳而來的形像了──少了它,便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