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論争—所謂曹雪芹佚詩(1)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能詩,而且風格近似李賀,這是敦敏、敦誠和張宜泉詩文中透露出來的,應屬可信。脂批也說《紅樓夢》作者有傳詩之意。但除《紅樓夢》之外,并沒有完整的雪芹詩作流傳下來,隻敦誠《琵琶行傳奇》的題跋中,有兩個斷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被敦誠贊為“新奇可誦”。這首詩其他六句是怎樣寫的,卻無從知道,紅學愛好者無不深以為憾。
但1973年左右,曹雪芹《題琵琶行傳奇》佚詩忽然面世,《紅樓夢》研究者中間争相傳閱。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印的《紅樓夢研究資料》曾子刊載,全詩八句為:“睡壺崩剝慨當慷,月荻江楓滿畫堂。紅粉真堪傳栩栩,渌樽那靳感茫茫。西軒鼓闆心猶壯,北浦琵琶韻未荒。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不久,吳世昌和徐恭時兩先生撰寫出詳細箋釋、論證和評價的文章,題為《新發現的曹雪芹佚詩》,發表在1974年9月印發的南京師範學院編的《文教資料簡報》增刊上,1975年第一期《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予以轉載。吳、徐寫道:“從這詩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韻律、技巧等種種方面加以考察的結果,認為這是雪芹原作,絕無可疑。”盛贊“雪芹此詩,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渾成的優秀範例”,可以用此詩“作為衡量别的相傳是曹詩(如果還有的話)的尺度”。參見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下冊第750頁。這樣,所謂雪芹這首佚詩便在全國範圍内流傳開了。
但同時也有傳聞,說佚詩是假的,并不是雪芹的原作,而是“時人拟補”。1976年4月增訂出版的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錄存了這首詩,周先生加按語說:“有拟補之者,去真遠矣,附錄于此,聊資想象。”參見吳世昌《紅樓夢探源外編》第328頁至第333頁。接着,1977年,第四期《南京師範學院學報》刊出了《曹雪芹佚詩辨僞》一文,作者陳方,對佚詩的真實性明确加以否定。這樣一來便激怒了吳世昌先生,再次撰寫《曹雪芹佚詩的來源與真僞》,長達兩萬餘言,發表于1978年第四期《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公布了一系列關于佚詩“來曆”的材料,引經據典,确認佚詩“不僞”。特别針對有人說“拟補”之人就是周汝昌,他痛加駁斥,認為周先生斷“補”不出這樣的詩作。他說這使人想起《晉書》裡一個故事——阮籍的侄孫阮瞻不信鬼,來客與他辯論,辯不赢便作色曰:“即仆便是鬼!”參見吳世昌《紅樓夢探源外編》第336頁至第361頁。
正當圍繞曹雪芹的佚詩所進行的論争不可開交之時,香港的《七十年代》月刊在1979年第六期上披載出梅節的文章,直截了當地指出佚詩是假的,并說這是一個“騙案”,可以稱為“紅學界的‘水門事件’。”梅節《曹雪芹佚詩的真僞問題》,載香港《七十年代》1979年第6期。于是吳世昌又在1979年第九期《七十年代》上,以《論曹雪芹佚詩,辟辨“僞”謬論》為題,發表答辯文章,仍堅持佚詩不僞。梅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四人幫揪出後,原人民文學出版社一編輯卻揭露此詩是假古董,暗示作者就是周汝昌本人。吳世昌明知此詩來源可疑,卻搶先發表,乃蒙騙群衆。”吳世昌說:“梅節的行為已越出學術讨論的範圍,成為一個法律上的诽謗問題”,他“保留另行處分之權”。1979年11月16日,梅節又在香港《廣角鏡》上撰文,題目是《關于曹雪芹“佚詩”的真相——兼答吳世昌先生的“斥辨僞謬論”》。至此,論争已呈白熱狀态。連顧颉剛、俞平伯兩位紅學元老也被卷入進來,因為吳世昌在文末附錄了顧、俞給他的信函。顧颉剛在1979年7月18日緻吳世昌的信中說:“雪芹《題琵琶行傳奇》一律,我以為兄文絕對正确,亦當秉此旨意,寫一短篇,屆時請賜正。”俞平伯的信寫于1979年3月14日,告訴吳世昌:“新加坡有周穎南者頗重視文獻,托我轉請顧老寫字。及至寫好送來,則赫然此七律也。跋語中确定為雪芹遺作,以晚年得見之為幸。”他自己的看法則未明示,隻說:“認真比辨僞難,良信。”意甚微婉。參見吳世昌《紅樓夢探源外編》第371至第372頁。
吳恩裕是曹雪芹這首佚詩的先睹者,他的《曹雪芹佚著淺探》中的一則“瑣記”,對佚詩的來曆和流傳過程有所披露,其中寫道:
但1973年左右,曹雪芹《題琵琶行傳奇》佚詩忽然面世,《紅樓夢》研究者中間争相傳閱。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印的《紅樓夢研究資料》曾子刊載,全詩八句為:“睡壺崩剝慨當慷,月荻江楓滿畫堂。紅粉真堪傳栩栩,渌樽那靳感茫茫。西軒鼓闆心猶壯,北浦琵琶韻未荒。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不久,吳世昌和徐恭時兩先生撰寫出詳細箋釋、論證和評價的文章,題為《新發現的曹雪芹佚詩》,發表在1974年9月印發的南京師範學院編的《文教資料簡報》增刊上,1975年第一期《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予以轉載。吳、徐寫道:“從這詩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韻律、技巧等種種方面加以考察的結果,認為這是雪芹原作,絕無可疑。”盛贊“雪芹此詩,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渾成的優秀範例”,可以用此詩“作為衡量别的相傳是曹詩(如果還有的話)的尺度”。參見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下冊第750頁。這樣,所謂雪芹這首佚詩便在全國範圍内流傳開了。
但同時也有傳聞,說佚詩是假的,并不是雪芹的原作,而是“時人拟補”。1976年4月增訂出版的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錄存了這首詩,周先生加按語說:“有拟補之者,去真遠矣,附錄于此,聊資想象。”參見吳世昌《紅樓夢探源外編》第328頁至第333頁。接着,1977年,第四期《南京師範學院學報》刊出了《曹雪芹佚詩辨僞》一文,作者陳方,對佚詩的真實性明确加以否定。這樣一來便激怒了吳世昌先生,再次撰寫《曹雪芹佚詩的來源與真僞》,長達兩萬餘言,發表于1978年第四期《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公布了一系列關于佚詩“來曆”的材料,引經據典,确認佚詩“不僞”。特别針對有人說“拟補”之人就是周汝昌,他痛加駁斥,認為周先生斷“補”不出這樣的詩作。他說這使人想起《晉書》裡一個故事——阮籍的侄孫阮瞻不信鬼,來客與他辯論,辯不赢便作色曰:“即仆便是鬼!”參見吳世昌《紅樓夢探源外編》第336頁至第361頁。
正當圍繞曹雪芹的佚詩所進行的論争不可開交之時,香港的《七十年代》月刊在1979年第六期上披載出梅節的文章,直截了當地指出佚詩是假的,并說這是一個“騙案”,可以稱為“紅學界的‘水門事件’。”梅節《曹雪芹佚詩的真僞問題》,載香港《七十年代》1979年第6期。于是吳世昌又在1979年第九期《七十年代》上,以《論曹雪芹佚詩,辟辨“僞”謬論》為題,發表答辯文章,仍堅持佚詩不僞。梅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四人幫揪出後,原人民文學出版社一編輯卻揭露此詩是假古董,暗示作者就是周汝昌本人。吳世昌明知此詩來源可疑,卻搶先發表,乃蒙騙群衆。”吳世昌說:“梅節的行為已越出學術讨論的範圍,成為一個法律上的诽謗問題”,他“保留另行處分之權”。1979年11月16日,梅節又在香港《廣角鏡》上撰文,題目是《關于曹雪芹“佚詩”的真相——兼答吳世昌先生的“斥辨僞謬論”》。至此,論争已呈白熱狀态。連顧颉剛、俞平伯兩位紅學元老也被卷入進來,因為吳世昌在文末附錄了顧、俞給他的信函。顧颉剛在1979年7月18日緻吳世昌的信中說:“雪芹《題琵琶行傳奇》一律,我以為兄文絕對正确,亦當秉此旨意,寫一短篇,屆時請賜正。”俞平伯的信寫于1979年3月14日,告訴吳世昌:“新加坡有周穎南者頗重視文獻,托我轉請顧老寫字。及至寫好送來,則赫然此七律也。跋語中确定為雪芹遺作,以晚年得見之為幸。”他自己的看法則未明示,隻說:“認真比辨僞難,良信。”意甚微婉。參見吳世昌《紅樓夢探源外編》第371至第372頁。
吳恩裕是曹雪芹這首佚詩的先睹者,他的《曹雪芹佚著淺探》中的一則“瑣記”,對佚詩的來曆和流傳過程有所披露,其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