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俞平伯的“自傳說”(3)
關燈
小
中
大
性放到一定位置,這是他這組論文中的又一個疏漏之處。
我感到詫異莫解的是,以餘英時先生的慎思明辨,何以竟忽略了王國維以來的小說批評派紅學的傳統?莫非他所說的新典範不是小說批評,而是另有所指?事實并非如此。
不妨看他的《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結尾處的一段話: 前面已說過,新典範與其他幾派紅學最大的分歧之一便在于它把《紅樓夢》看作一部小說,而不是一種曆史文件。
所以在新典範引導之下的《紅樓夢》研究是屬于廣義的文學批評的範圍,而不複為史學的界限所囿。
其中縱有近似考證式的工作,但這類工作仍是文學的考證,而非曆史的考證餘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28頁至29頁。
。
顯然餘英時所說的新典範就是小說批評派紅學,而且是不排除文學考證的小說批評,因此要說新典範,王國維固然合格,俞平伯也是很合格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餘英時忽略如此?俞平伯的《讀紅樓夢随筆》中“記嘉慶本子評語”一節,有“大觀園即太虛幻境”字樣,餘英時在著文時沒有看到,他深為“居然漏掉了這條吞舟之魚”而感到遺憾餘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62頁,注。
。
可是忽略了紅學史上的整個小說批評的傳統,就不光是漏網之魚的問題了。
幸好,我們在關于自傳說受到的三種挑戰的論述中,看到一點端倪。
第一種挑戰,餘英時先生認為是索隐派的複活,自無異議;第三種挑戰,餘英時認為是新典範,也就是紅學的小說批評,看法亦無不同,問題是所謂第二種挑戰,餘英時稱為“封建社會階級鬥争論”餘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11頁。
,就值得商榷了。
我個人是同情并贊同餘英時先生對1954年以後國内紅學的偏向所做的批評的,那種簡單地用階級鬥争的理論統領《紅樓夢》研究的做法,那種泛政治化的批評,于紅學實在有百弊而無一利,現在當新的曆史時期,人們已經摒棄了那種不利于學術發展的陋習。
我的意思是,不能以“鬥争論”來概括1954年以後國内的全部紅學。
李希凡的《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是一個特例。
因為它出版于1973年,正當國賊肆虐的動亂時期,那時的紅學确是“鬥争論”占“正統地位”。
但那之前和那以後,似乎還不能如此概括。
即使1954年《紅樓夢》大讨論的許多文章,也不是“鬥争論”所能概括的。
何況說到底,“鬥争論”也是小說批評的一種形式,隻不過是公式化、概念化、簡單化的批評,其極緻則是小說批評的變形。
所以,“鬥争論”向考證派的挑戰,應包括在小說批評派向考證派的挑戰之中,所以實際上不是三種挑戰,而是兩種挑戰——索隐派和小說批評向考證派挑戰。
歸根結底還是紅學三派之間在觀念和方法上的沖突。
我感到詫異莫解的是,以餘英時先生的慎思明辨,何以竟忽略了王國維以來的小說批評派紅學的傳統?莫非他所說的新典範不是小說批評,而是另有所指?事實并非如此。
不妨看他的《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結尾處的一段話: 前面已說過,新典範與其他幾派紅學最大的分歧之一便在于它把《紅樓夢》看作一部小說,而不是一種曆史文件。
所以在新典範引導之下的《紅樓夢》研究是屬于廣義的文學批評的範圍,而不複為史學的界限所囿。
其中縱有近似考證式的工作,但這類工作仍是文學的考證,而非曆史的考證餘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28頁至29頁。
。
顯然餘英時所說的新典範就是小說批評派紅學,而且是不排除文學考證的小說批評,因此要說新典範,王國維固然合格,俞平伯也是很合格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餘英時忽略如此?俞平伯的《讀紅樓夢随筆》中“記嘉慶本子評語”一節,有“大觀園即太虛幻境”字樣,餘英時在著文時沒有看到,他深為“居然漏掉了這條吞舟之魚”而感到遺憾餘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62頁,注。
。
可是忽略了紅學史上的整個小說批評的傳統,就不光是漏網之魚的問題了。
幸好,我們在關于自傳說受到的三種挑戰的論述中,看到一點端倪。
第一種挑戰,餘英時先生認為是索隐派的複活,自無異議;第三種挑戰,餘英時認為是新典範,也就是紅學的小說批評,看法亦無不同,問題是所謂第二種挑戰,餘英時稱為“封建社會階級鬥争論”餘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11頁。
,就值得商榷了。
我個人是同情并贊同餘英時先生對1954年以後國内紅學的偏向所做的批評的,那種簡單地用階級鬥争的理論統領《紅樓夢》研究的做法,那種泛政治化的批評,于紅學實在有百弊而無一利,現在當新的曆史時期,人們已經摒棄了那種不利于學術發展的陋習。
我的意思是,不能以“鬥争論”來概括1954年以後國内的全部紅學。
李希凡的《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是一個特例。
因為它出版于1973年,正當國賊肆虐的動亂時期,那時的紅學确是“鬥争論”占“正統地位”。
但那之前和那以後,似乎還不能如此概括。
即使1954年《紅樓夢》大讨論的許多文章,也不是“鬥争論”所能概括的。
何況說到底,“鬥争論”也是小說批評的一種形式,隻不過是公式化、概念化、簡單化的批評,其極緻則是小說批評的變形。
所以,“鬥争論”向考證派的挑戰,應包括在小說批評派向考證派的挑戰之中,所以實際上不是三種挑戰,而是兩種挑戰——索隐派和小說批評向考證派挑戰。
歸根結底還是紅學三派之間在觀念和方法上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