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紅樓夢》的“本事”(3)
關燈
小
中
大
繪畫是這樣,寫小說也是這樣,老實地抄寫實在,絕不會讨好的。所以我們能以考證的,僅系真人物與理想人物性格的關系,絕不是一步一趨絲毫不錯的照真的抄寫。以前考證《紅樓夢》的影射法,固屬可笑,即胡适之先生也不免此病。他考出了曹雪芹死後還留一位飄流的新婦,于是就以為不知是薛寶钗呢,還是史湘雲?如果這樣說法,歌德自殺後才能寫《維特》,因為維特的煩惱就是他的煩惱,可是維特因煩惱而自殺了。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三輯,第270、271頁。
我們可以看出,小說批評派紅學對《紅樓夢》“本事”的看法,與索隐派和考證派有很大不同。他們基于不同的紅學觀念,互相批駁起來,難解難分,煞是好看。就各自的出發點來說,紅學三派各有其所是的方面,而且如上所述,都有一定的材料依據。分歧的焦點在于,到底把《紅樓夢》當做文學作品看待,還是當做曆史著作看待。在理論上,無論哪一派都承認《紅樓夢》是小說,不是信史,但實際上,在處理方法上并不如此,否則考證派就不會提出“京華何處大觀園”的問題了。
俞平伯在1922年寫的《紅樓夢的地點問題》一文中,明确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紅樓夢》所叙述的各處,确有地的存在,大觀園也絕不是空中樓閣。這個假定所根據的有兩點:(1)《紅樓夢》是部‘按迹尋蹤’的書,無虛構一切之理。(2)看書中叙述甯、榮兩府及大觀園秩序井井,不像是由想象構成的。而且這種富貴的環境,應當有這樣一所大的宅第、園林。既承認《紅樓夢》确有地的存在,就當進一步去考訂‘究竟在哪裡’的問題。”俞平伯:《紅樓夢辨》第111頁。但考訂的結果,并沒有使問題獲得解決,相反,卻陷考訂者于荊棘叢中。俞平伯在文章的結尾處失望地說:
所以說了半天,還和沒有說以前,所處的地位是一樣的。我們究竟不知道《紅樓夢》是在南或是在北。繞了半天的彎,問題還是問題,我們還是我們,非但沒有解決的希望,反而添了無數的荊棘,真所謂所求愈深所得愈寡了!俞平伯:《紅樓夢辨》第120頁。
考證派在大觀園的地點問題上走進了死胡同。雖然此後湧起的新說仍不斷出現,甚至形成主南和主北兩大派别,但并不能使考證派在這個問題上擺脫困境,反而為小說批評派的攻擊留下無窮口實。1972年香港《明報月刊》發表的宋淇的《論大觀園》宋淇的《論大觀園》載香港《明報月刊》1972年9月号。,就是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奠立了小說批評派的紅學觀念。餘英時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也是以分析大觀園的内在結構為中心,确認“大觀園是《紅樓夢》中的理想世界,自然也是作者苦心經營的虛構世界”參見胡文彬、周雷編《海外紅學論集》第31頁至第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反對向現實生活中去尋找這座“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園林。
宋、餘的文章發表後,海外考證派的主将趙岡曾著文進行商榷趙岡:《“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載香港《明報月刊》1976年6月号。,堅持大觀園就是南京織造署的西花園,但論證帶有防禦性質,缺乏攻擊力量。而餘英時的回答則圓轉自如,富于論辯性,他寫道:“我可以承認作者在個别人物和事件方面曾經取材于他的生活經驗,但是當他在寫作的過程中,他究竟是以真實的生活材料為‘主’呢?還是以他自己虛構的創造意圖為‘主’呢?毫無可疑的,這時他的材料必須為他的創意服務,是為創意的需要所驅遣。換句話說,許多真實的材料在《紅樓夢》中都經過了一番虛構化然後才能派得上用場。”又說:“我們最多仍隻能肯定《紅樓夢》是大量地取材于作者生活背景的小說,而不能說它是曹家真實事迹的小說化。這一分别在字面上看來很細微,但實質上則極其緊要,因為這裡确實涉及了主從的問題。在曹雪芹的創作世界裡,他的藝術構想才是主,而一切建造的材料,無論其來源如何,都是處在從屬的地位。”還說:“考證派所發掘出來的曹家曆史當然極為重要,它大大加深了我們對于《紅樓夢》的背景的認識,然而作者在根據創作上的需要而運用其見聞閱曆為原料之際,已賦予這些原料以嶄新的藝術内涵,因而在本質上改變了它們的本來面目。”餘英時:《眼前無路想回頭——再論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兼答趙岡兄》,香港《明報月刊》1977年2至5月号連載,參見餘著《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78頁至第80頁。這些論斷清晰而明确,理論上無懈可擊,從《紅樓夢》是小說的角度看,在紅學觀念上占據明顯的優勢。
我們可以看出,小說批評派紅學對《紅樓夢》“本事”的看法,與索隐派和考證派有很大不同。他們基于不同的紅學觀念,互相批駁起來,難解難分,煞是好看。就各自的出發點來說,紅學三派各有其所是的方面,而且如上所述,都有一定的材料依據。分歧的焦點在于,到底把《紅樓夢》當做文學作品看待,還是當做曆史著作看待。在理論上,無論哪一派都承認《紅樓夢》是小說,不是信史,但實際上,在處理方法上并不如此,否則考證派就不會提出“京華何處大觀園”的問題了。
俞平伯在1922年寫的《紅樓夢的地點問題》一文中,明确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紅樓夢》所叙述的各處,确有地的存在,大觀園也絕不是空中樓閣。這個假定所根據的有兩點:(1)《紅樓夢》是部‘按迹尋蹤’的書,無虛構一切之理。(2)看書中叙述甯、榮兩府及大觀園秩序井井,不像是由想象構成的。而且這種富貴的環境,應當有這樣一所大的宅第、園林。既承認《紅樓夢》确有地的存在,就當進一步去考訂‘究竟在哪裡’的問題。”俞平伯:《紅樓夢辨》第111頁。但考訂的結果,并沒有使問題獲得解決,相反,卻陷考訂者于荊棘叢中。俞平伯在文章的結尾處失望地說:
所以說了半天,還和沒有說以前,所處的地位是一樣的。我們究竟不知道《紅樓夢》是在南或是在北。繞了半天的彎,問題還是問題,我們還是我們,非但沒有解決的希望,反而添了無數的荊棘,真所謂所求愈深所得愈寡了!俞平伯:《紅樓夢辨》第120頁。
考證派在大觀園的地點問題上走進了死胡同。雖然此後湧起的新說仍不斷出現,甚至形成主南和主北兩大派别,但并不能使考證派在這個問題上擺脫困境,反而為小說批評派的攻擊留下無窮口實。1972年香港《明報月刊》發表的宋淇的《論大觀園》宋淇的《論大觀園》載香港《明報月刊》1972年9月号。,就是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奠立了小說批評派的紅學觀念。餘英時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也是以分析大觀園的内在結構為中心,确認“大觀園是《紅樓夢》中的理想世界,自然也是作者苦心經營的虛構世界”參見胡文彬、周雷編《海外紅學論集》第31頁至第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反對向現實生活中去尋找這座“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園林。
宋、餘的文章發表後,海外考證派的主将趙岡曾著文進行商榷趙岡:《“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載香港《明報月刊》1976年6月号。,堅持大觀園就是南京織造署的西花園,但論證帶有防禦性質,缺乏攻擊力量。而餘英時的回答則圓轉自如,富于論辯性,他寫道:“我可以承認作者在個别人物和事件方面曾經取材于他的生活經驗,但是當他在寫作的過程中,他究竟是以真實的生活材料為‘主’呢?還是以他自己虛構的創造意圖為‘主’呢?毫無可疑的,這時他的材料必須為他的創意服務,是為創意的需要所驅遣。換句話說,許多真實的材料在《紅樓夢》中都經過了一番虛構化然後才能派得上用場。”又說:“我們最多仍隻能肯定《紅樓夢》是大量地取材于作者生活背景的小說,而不能說它是曹家真實事迹的小說化。這一分别在字面上看來很細微,但實質上則極其緊要,因為這裡确實涉及了主從的問題。在曹雪芹的創作世界裡,他的藝術構想才是主,而一切建造的材料,無論其來源如何,都是處在從屬的地位。”還說:“考證派所發掘出來的曹家曆史當然極為重要,它大大加深了我們對于《紅樓夢》的背景的認識,然而作者在根據創作上的需要而運用其見聞閱曆為原料之際,已賦予這些原料以嶄新的藝術内涵,因而在本質上改變了它們的本來面目。”餘英時:《眼前無路想回頭——再論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兼答趙岡兄》,香港《明報月刊》1977年2至5月号連載,參見餘著《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78頁至第80頁。這些論斷清晰而明确,理論上無懈可擊,從《紅樓夢》是小說的角度看,在紅學觀念上占據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