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紅樓夢》的“本事”(2)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站在小說批評的立場對考證派所作的批評,同時也适用于批評索隐派,可見在文學創作的理論層面上,小說批評派紅學占有邏輯的優勢。
但考證派也好,索隐派也好,從來不曾因小說批評派的攻伐而偃旗息鼓,相反,考證派長期居于紅學的主流地位,索隐派也自有其市場。
所以如此,歸根結底還是索隐和考證在事實上不是完全沒有依憑。
《紅樓夢》中流露的反滿的思想傾向,即為索隐派提供了事實上的依據。
當然《紅樓夢》是否有反滿思想,研究者存在歧見,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
周汝昌、吳恩裕的态度是肯定的,他們通過不同途徑來揭示曹雪芹與明遺民的關系,相信不滿意滿族統治的思想确在書中有所流露參見周汝昌的《曹雪芹家世生平叢話》第七節“鹭品魚秋”及吳恩裕《曹雪芹的故事》小序。
。
對索隐和考證持強烈異議的餘英時先生,也不否認這一點,他曾撰寫專文論述曹雪芹的“漢族認同感”參見餘英時的《關于紅樓夢的作者和思想問題》,《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192至第197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版。
。
他在引錄敦誠的《寄懷曹雪芹》詩之後寫道:“我現在隻想用這開首幾句說明一個問題,即曹雪芹已十分明确地意識到他自己本是漢人。
而他又生值清代文字獄最深刻的時代,眼看到許多漢族文士慘遭壓迫的情形,内心未嘗不會引起一些激動。
這種激動自然不會達到‘反滿複明’的程度,但偶爾對滿清朝廷加以譏刺則完全是可能的。
曹雪芹因家恨而逐漸發展出一種‘民族的認同感’,在我看來,是很順理成章的心理過程。
”餘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192至第193頁。
從行文語氣看,似乎是在力求與索隐派的紅學觀念劃清界限,但承認《紅樓夢》具有反滿意識的态度甚為明朗。
靖本《石頭記》第十八回的一段批語,餘英時尤其感興趣,認為可以為肯定曹雪芹有反滿意識提供旁證。
這段批語的内容如下: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衆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荑斬伐,如草木焉。
江淮無崖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
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鋤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
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疊代,不免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傷心者矣!大族之敗,必不緻于如此之速;特以子孫不肖,招接匪類,不知創業之艱難。
當知瞬息榮華,暫時歡樂,無異于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豈得久乎?戊子孟夏,讀虞〔庾〕子山文集,因将數語系此,後世子孫,其毋慢忽之。
批語的寫作時間為戊子,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雪芹死後不久,當出自畸笏之手,和曹雪芹
但考證派也好,索隐派也好,從來不曾因小說批評派的攻伐而偃旗息鼓,相反,考證派長期居于紅學的主流地位,索隐派也自有其市場。
所以如此,歸根結底還是索隐和考證在事實上不是完全沒有依憑。
《紅樓夢》中流露的反滿的思想傾向,即為索隐派提供了事實上的依據。
當然《紅樓夢》是否有反滿思想,研究者存在歧見,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
周汝昌、吳恩裕的态度是肯定的,他們通過不同途徑來揭示曹雪芹與明遺民的關系,相信不滿意滿族統治的思想确在書中有所流露參見周汝昌的《曹雪芹家世生平叢話》第七節“鹭品魚秋”及吳恩裕《曹雪芹的故事》小序。
。
對索隐和考證持強烈異議的餘英時先生,也不否認這一點,他曾撰寫專文論述曹雪芹的“漢族認同感”參見餘英時的《關于紅樓夢的作者和思想問題》,《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192至第197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版。
。
他在引錄敦誠的《寄懷曹雪芹》詩之後寫道:“我現在隻想用這開首幾句說明一個問題,即曹雪芹已十分明确地意識到他自己本是漢人。
而他又生值清代文字獄最深刻的時代,眼看到許多漢族文士慘遭壓迫的情形,内心未嘗不會引起一些激動。
這種激動自然不會達到‘反滿複明’的程度,但偶爾對滿清朝廷加以譏刺則完全是可能的。
曹雪芹因家恨而逐漸發展出一種‘民族的認同感’,在我看來,是很順理成章的心理過程。
”餘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第192至第193頁。
從行文語氣看,似乎是在力求與索隐派的紅學觀念劃清界限,但承認《紅樓夢》具有反滿意識的态度甚為明朗。
靖本《石頭記》第十八回的一段批語,餘英時尤其感興趣,認為可以為肯定曹雪芹有反滿意識提供旁證。
這段批語的内容如下: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衆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荑斬伐,如草木焉。
江淮無崖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
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鋤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
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疊代,不免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傷心者矣!大族之敗,必不緻于如此之速;特以子孫不肖,招接匪類,不知創業之艱難。
當知瞬息榮華,暫時歡樂,無異于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豈得久乎?戊子孟夏,讀虞〔庾〕子山文集,因将數語系此,後世子孫,其毋慢忽之。
批語的寫作時間為戊子,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雪芹死後不久,當出自畸笏之手,和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