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以後的小說批評派紅學(3)
關燈
小
中
大
的機會,所以成了一個時期被冷落的著作。
該書的不足之處是,認為《紅樓夢》的思想基礎,“是建築在農民力量的基礎上,是建築在農民的生活思想的基礎上”劉大傑:《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第18頁。
,生硬地去套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可惜作者已經作古,否則當再版的時候,他也許不再堅執此說,而加入新的改筆也未可知。
何其芳的《論紅樓夢》,也是1956年竣稿,發表在1957年出版的《文學研究集刊》第五冊上,1958年收入《論紅樓夢》一書。
這是一篇長達七萬字的專門論著,标志着小說批評派紅學在五十年代中期的發展,在紅學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為了引導讀者順利無礙地進入《紅樓夢》的藝術世界,文章一開始便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用濃重的筆調,描述出作者認識和理解《紅樓夢》的過程。
他說:“我們少年時候,我們還沒有讀這部巨著的時候,就很可能聽到某些年紀較大的人談論它。
他們常常談論得那樣熱烈。
我們不能不吃驚了,他們對它裡面的人物和情節是那樣熟悉,而且有時爆發了激烈的争辯,就如同在談論他們的鄰居或親戚,如同為了什麼和他們自己有密切關系的事情而争辯一樣。
後來我們自己讀到了它。
也許我們才十四歲或十五歲。
盡管我們還不能理解它所蘊含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這個悲劇仍然十分吸引我們,裡面那些不幸的人物仍然激起了我們的深深的同情。
而且,我們的幼小的心靈好像從它受過了一次洗禮。
我們開始知道在異性之間可以有一種純潔的癡心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比我們周圍所常見的那些男女之間的粗鄙的關系顯得格外可貴、格外動人。
時間過去了二十年或三十年,我們經曆了複雜的多變化的人生。
我們不但經曆了愛情的痛苦和歡樂,而且受到了革命的烈火的鍛煉,我們重又來讀這部巨著,它仍然是這樣吸引我們——或許應該說更加吸引我們。
我們好像回複到少年時候。
我們好像從裡面呼吸到青春的氣息。
那些我們過去還不能理解的人物和生活,已不再是一片茫然無途徑可尋的樹林了。
這部巨著在我們面前展開了許多大幅的封建社會的生活的圖畫,那樣色彩眩目,又那樣明晰。
那樣衆多的人物的面貌和靈魂,那樣多方面的封建社會的制度和風習,都栩栩如生地再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讀了一遍又一遍。
我們每次都感到它像生活本身一樣新鮮和豐富,每次都可以發現一些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有意義的内容。
”②何其芳:《論紅樓夢》第61至第6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而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偉大的作品“能獲得不同年齡和經曆了不同生活的廣大的讀者群的衷心愛好;它能夠豐富和提高我們的精神生活;它能吸引我們反複去閱讀,不僅因為它的藝術的魅力像永不凋謝的花一樣,而且因為它蘊藏的意義是那樣豐富、那樣深刻,需要我們去做多次的探讨,然後可以比較明了。
”②
該書的不足之處是,認為《紅樓夢》的思想基礎,“是建築在農民力量的基礎上,是建築在農民的生活思想的基礎上”劉大傑:《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第18頁。
,生硬地去套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可惜作者已經作古,否則當再版的時候,他也許不再堅執此說,而加入新的改筆也未可知。
何其芳的《論紅樓夢》,也是1956年竣稿,發表在1957年出版的《文學研究集刊》第五冊上,1958年收入《論紅樓夢》一書。
這是一篇長達七萬字的專門論著,标志着小說批評派紅學在五十年代中期的發展,在紅學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為了引導讀者順利無礙地進入《紅樓夢》的藝術世界,文章一開始便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用濃重的筆調,描述出作者認識和理解《紅樓夢》的過程。
他說:“我們少年時候,我們還沒有讀這部巨著的時候,就很可能聽到某些年紀較大的人談論它。
他們常常談論得那樣熱烈。
我們不能不吃驚了,他們對它裡面的人物和情節是那樣熟悉,而且有時爆發了激烈的争辯,就如同在談論他們的鄰居或親戚,如同為了什麼和他們自己有密切關系的事情而争辯一樣。
後來我們自己讀到了它。
也許我們才十四歲或十五歲。
盡管我們還不能理解它所蘊含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這個悲劇仍然十分吸引我們,裡面那些不幸的人物仍然激起了我們的深深的同情。
而且,我們的幼小的心靈好像從它受過了一次洗禮。
我們開始知道在異性之間可以有一種純潔的癡心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比我們周圍所常見的那些男女之間的粗鄙的關系顯得格外可貴、格外動人。
時間過去了二十年或三十年,我們經曆了複雜的多變化的人生。
我們不但經曆了愛情的痛苦和歡樂,而且受到了革命的烈火的鍛煉,我們重又來讀這部巨著,它仍然是這樣吸引我們——或許應該說更加吸引我們。
我們好像回複到少年時候。
我們好像從裡面呼吸到青春的氣息。
那些我們過去還不能理解的人物和生活,已不再是一片茫然無途徑可尋的樹林了。
這部巨著在我們面前展開了許多大幅的封建社會的生活的圖畫,那樣色彩眩目,又那樣明晰。
那樣衆多的人物的面貌和靈魂,那樣多方面的封建社會的制度和風習,都栩栩如生地再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讀了一遍又一遍。
我們每次都感到它像生活本身一樣新鮮和豐富,每次都可以發現一些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有意義的内容。
”②何其芳:《論紅樓夢》第61至第6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而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偉大的作品“能獲得不同年齡和經曆了不同生活的廣大的讀者群的衷心愛好;它能夠豐富和提高我們的精神生活;它能吸引我們反複去閱讀,不僅因為它的藝術的魅力像永不凋謝的花一樣,而且因為它蘊藏的意義是那樣豐富、那樣深刻,需要我們去做多次的探讨,然後可以比較明了。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