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派紅學籠罩下的小說批評派紅學(4)

關燈
陳覺玄的《紅樓夢試論》的特異之處,是聯系清中葉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思潮,來讨論《紅樓夢》的思想内容,認為清代已進入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城市經濟發展的結果,新興市民階層擡頭了,于是便需要有表現他們理想的新文藝。

    他說: 新的社會階層不滿于封建教條之束縛,而要建立自身的新文化,這就是對封建制度做鬥争的新知識群之意識形态。

    其特征就是人們自我之醒覺與發見,強調人類性去反抗封建的傳統,對抗中世紀禮教的人生觀,把人性從禮教中解放出來,于是有新型人性之新理論的建立,便形成了清初的啟蒙思潮。

    當時南方學者顧炎武、黃宗羲已提倡緻用精神,北方學者顔元、李琳主張實踐主義,都是這種思潮的最初表現。

    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三輯,第357頁。

     因此文章提出了賈寶玉和林黛玉是新人形象的觀點,并列舉出表現在他們身上的八種新人特征,即第一,迂闊怪詭,聰明靈秀之氣在千萬人之上;第二,任性所為,無處不流露真情;第三,從根本上否定傳統遣教;第四,懷疑孔孟和朱子,動搖封建教條的中心思想;第五,一反舊日重男輕女之說,而重女輕男;第六,暴露門閥的醜惡;第七,反對封建等級制度下的以強淩弱;第八,對弱者富于同情心。

    這樣來概括賈寶玉等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可以說是發了五十年代以後許多文章的先聲,直到現在仍有不少研究者持此種看法。

     陳覺玄的文章還指出,《紅樓夢》中所反映的新型人性意識的發展并不充分,原因是當時的商業資本必須依賴封建勢力為後盾,雖不滿于封建勢力,又無法擺脫封建的羁絆,獲得獨立的發展。

    因此文章說:“在這樣的矛盾之下,作家們乃不能成為自由的創造者,而不能不服從封建的特定的規律。

    既依據封建特權者所制定的規律來指導一切生活,故作者雖激情地創造出男主人公賈寶玉的形象,而又不能任他的意志自由發展。

    他銜了五彩晶瑩的一塊玉出生,象征他一生的生命,而又常常為了它生氣,幾次要抛棄它、砸碎它。

    後來它竟丢了,寶玉也就失去靈性,任人播弄了。

    ”就是說,寶玉身上的弱點和局限,也與明清之際的社會背景及時代思潮有關。

    文章最後總結道: 在十八世紀上期——雍正末年間,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隻能暴露着舊社會的醜惡,尚未能憧憬到未來。

    由十八世紀中期到末期——乾隆三十年到五十年間,曹氏高氏所著的《紅樓夢》,隐約地看到了新的理想,而又為舊勢力所阻礙,終不能和它結合。

    這是由于當時市民層本身太軟弱了,他們雖滿懷着青春的理想,卻不敢向封建勢力正式挑戰,隻好把熱情寄托在真假難分的夢想裡,遂以幻夢預定出人們的行為,而演着重要的角色,這仍是新舊社會嬗變期中智識者意識的表現,也就是全書的基調所在了。

    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三輯,第373頁。

     作者在文章中雖然沒有使用唯物史觀的字樣,也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标榜,但基本上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依據的,對《紅樓夢》的思想内容的闡述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