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派紅學籠罩下的小說批評派紅學(2)

關燈
于小說批評範圍的文章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三輯,第1至第14頁。

    ;而且直接援引西方小說觀念,認為“凡小說之傑構,必具六長”,即宗旨正大、範圍寬廣、結構謹嚴、事實繁多、情景逼真、人物生動。

    作者依此“六長”為繩墨,來評估《紅樓夢》,結果發現“處處合拍,且尚覺佳勝”。

    雖行文不無生硬之感,其為小說批評無疑。

    使用這種方法,容易見出《紅樓夢》的文學和美學方面的價值。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不是胡适的《紅樓夢考證》于1921年發表,小說批評派紅學會出現更好的勢頭。

    因上述季新、成之、佩之、吳宓的文章,都發表于1921年以前。

    胡适的《考證》問世後,情形為之一變,人們為胡、蔡論戰所吸引,随之而來的是家世問題、本事問題、地點問題的讨論,着眼于文學價值的小說批評,便退居其次了。

    這種狀況在整個二十年代都沒有多大改觀。

    1925年《清華文藝》發表的《讀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以後》《清華文藝》第一卷,第2期。

    ,及同年刊載于《晨報七周年紀念增刊》上的劉大傑的《紅樓夢裡重要問題的讨論及其藝術上的批評》《晨報七周年紀念增刊》于1925年12月1日出版。

    ,可以說是小說批評,但前者着眼于介紹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後者亦嫌過于簡略,創見不多。

    比較起來,還是魯迅1924年在《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的講演中,說的一段話,對小說批評派紅學甚具啟示意義。

    魯迅說: 至于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的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叙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纏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

    但是反對者卻很多,以為将給青年以不好的影響。

    這就因為中國人看小說,不能用賞鑒的态度去欣賞它,卻自己鑽入書中,硬去充一個其中的腳色。

    所以青年看《紅樓夢》,便以寶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份,滿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麼也看不見了。

    《魯迅全集》第八卷,第35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要言不繁,即使置諸今天,仍不失經典之論。

    這段話前面一部分,意在評價《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成就,人們常引用;後一部分講《紅樓夢》的影響和中國讀者的欣賞習慣,于小說批評尤具理論意義。

    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小說批評的不發達,小說批評派紅學的不為人所重,與中國人看小說的習慣,也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