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所代表的考證派紅學(1)
關燈
小
中
大
人,但他卻愛而知其惡的。
所以如秦氏的淫亂,鳳姐的權詐,探春的涼薄,迎春的柔懦,妙玉的矯情,皆不諱言之。
即钗黛是他的真意中人了,但钗則寫其城府深嚴,黛則寫其口尖量小,其實都不能算全才。
全才原是理想中有的,作者是面鏡子如何會照得出全才呢?這正是作者極老實處,卻也是極聰明處。
”②這都是對《紅樓夢》極有體味的話,說中了作品的妙谛。
王國維肯定《紅樓夢》是悲劇中的悲劇,俞平伯也持相同的看法。
他說:“《紅樓夢》是一部極嚴重的悲劇,書雖沒有做完,但這是無可疑的。
不但甯、榮兩府之由盛而衰,十二钗之由榮而悴,能使讀者為之怆然雪涕而已。
若細玩寶玉的身世際遇,《紅樓夢》可以說是一部問題小說,試想以如此之天才,後來竟弄到潦倒半生,一無成就,責任應該誰去負呢?天才原是可遇不可求的,即偶然有了亦被環境壓迫毀滅,到窮愁落魄,結果還或者出了家。
這類的酷虐,有心的人們怎能忍受不歎氣呢?”③同時也與民族的文化心理相聯系,指出:“我們的民衆向來以團圓為美的,悲劇因此不能發達,無論哪種戲劇小說,莫不以大團圓為全篇精彩之處,否則就将讨讀者的厭,束之高閣了。
”見《紅樓夢辨》第96頁、100頁、101至第102頁。
不知俞先生是否受了王國維的啟發,他們對《紅樓夢》所做的小說批評,達成了一緻的結論。
至于他提出的《紅樓夢》是一部“怨而不怒的書”②見《紅樓夢辨》第96頁、100頁、101至第102頁。
,1954年曾遭到批評,現在看來,這批評是欠公正的。
須知,俞平伯先生談的是《紅樓夢》的風格,即藝術表現上的特點,我們不好另外用一個政治概念來衡度。
他說:“纏綿悱恻的文風恰與之相反,初看時覺是淡淡的,沒有什麼絕倫超群的地方,再看幾遍漸漸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便所得的趣味亦愈深永。
所謂百讀不厭的文章,大都有真摯的感情,深隐地含蓄着,非與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處所在。
”②我們讀《紅樓夢》——不是一般地翻看,而是多看上幾遍——不是也有同樣的體會嗎?《紅樓夢辨》最後一篇文章,是十則讀《紅樓夢》劄記,作者在第九則劄記中進一步談到《紅樓夢》的藝術風格,寫道: 此書的好處,以我看來,在細而不纖,巧而不碎,膩而不粘/流而不滑,平淡而不覺其乏味,蕩佚而不覺其過火;說得簡單一點,“恰到好處”,說得figurative一點,是“秾不短纖不長”。
此《紅樓夢》所以能流傳久遠,雅俗共賞,且使讀者反複玩閱百讀不厭;真所謂文藝界的尤物,不托飛馳之勢,而自緻于千裡之外的。
古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實至則名歸,決不容其間有所假借。
我們看了《紅樓夢》,便知這話的不虛了。
《紅樓夢辨》第210頁、第3頁。
所以如秦氏的淫亂,鳳姐的權詐,探春的涼薄,迎春的柔懦,妙玉的矯情,皆不諱言之。
即钗黛是他的真意中人了,但钗則寫其城府深嚴,黛則寫其口尖量小,其實都不能算全才。
全才原是理想中有的,作者是面鏡子如何會照得出全才呢?這正是作者極老實處,卻也是極聰明處。
”②這都是對《紅樓夢》極有體味的話,說中了作品的妙谛。
王國維肯定《紅樓夢》是悲劇中的悲劇,俞平伯也持相同的看法。
他說:“《紅樓夢》是一部極嚴重的悲劇,書雖沒有做完,但這是無可疑的。
不但甯、榮兩府之由盛而衰,十二钗之由榮而悴,能使讀者為之怆然雪涕而已。
若細玩寶玉的身世際遇,《紅樓夢》可以說是一部問題小說,試想以如此之天才,後來竟弄到潦倒半生,一無成就,責任應該誰去負呢?天才原是可遇不可求的,即偶然有了亦被環境壓迫毀滅,到窮愁落魄,結果還或者出了家。
這類的酷虐,有心的人們怎能忍受不歎氣呢?”③同時也與民族的文化心理相聯系,指出:“我們的民衆向來以團圓為美的,悲劇因此不能發達,無論哪種戲劇小說,莫不以大團圓為全篇精彩之處,否則就将讨讀者的厭,束之高閣了。
”見《紅樓夢辨》第96頁、100頁、101至第102頁。
不知俞先生是否受了王國維的啟發,他們對《紅樓夢》所做的小說批評,達成了一緻的結論。
至于他提出的《紅樓夢》是一部“怨而不怒的書”②見《紅樓夢辨》第96頁、100頁、101至第102頁。
,1954年曾遭到批評,現在看來,這批評是欠公正的。
須知,俞平伯先生談的是《紅樓夢》的風格,即藝術表現上的特點,我們不好另外用一個政治概念來衡度。
他說:“纏綿悱恻的文風恰與之相反,初看時覺是淡淡的,沒有什麼絕倫超群的地方,再看幾遍漸漸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便所得的趣味亦愈深永。
所謂百讀不厭的文章,大都有真摯的感情,深隐地含蓄着,非與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處所在。
”②我們讀《紅樓夢》——不是一般地翻看,而是多看上幾遍——不是也有同樣的體會嗎?《紅樓夢辨》最後一篇文章,是十則讀《紅樓夢》劄記,作者在第九則劄記中進一步談到《紅樓夢》的藝術風格,寫道: 此書的好處,以我看來,在細而不纖,巧而不碎,膩而不粘/流而不滑,平淡而不覺其乏味,蕩佚而不覺其過火;說得簡單一點,“恰到好處”,說得figurative一點,是“秾不短纖不長”。
此《紅樓夢》所以能流傳久遠,雅俗共賞,且使讀者反複玩閱百讀不厭;真所謂文藝界的尤物,不托飛馳之勢,而自緻于千裡之外的。
古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實至則名歸,決不容其間有所假借。
我們看了《紅樓夢》,便知這話的不虛了。
《紅樓夢辨》第210頁、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