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所代表的考證派紅學(2)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讀着俞平伯先生的娓娓論述,隻覺得他藝術鑒賞的眼光敏銳,體味深細,筆緻隽永,恰如分際。如果說王國維的小說批評,主要是側重從美學的角度說明《紅樓夢》的悲劇意義,俞平伯的批評則是鑒賞式的,有理論闡述,卻不離開本文,重視從整體藝術風格上把握作品,在藝術領悟方面,比王國維又進了一步。
《紅樓夢》的後四十回續書應如何評價?這直接涉及文學考證。《紅樓夢辨》中的不少篇文章,都是細心考證這一問題的,如《辨原本回目隻有八十》、《高鹗續書的依據》、《後四十回的批評》、《高本戚本大體的比較》等,基本上都是考證文字。但如前所說,俞先生所做的是文學考證,是與小說批評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他在比較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文字異同的同時,更從藝術創作的特征出發,得出“凡書都不能續”《紅樓夢辨》第210頁、第3頁。的結論。他說:
凡好的文章,都有個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現的個性越是活潑潑地。因為如此,所以文章本難續,好的文章更難續。為什麼難續呢?作者有他的個性,續書人也有他的個性,萬萬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學的手段,卻要勉強去合作一部出,當然是個“四不像”。故就作者論,不但反對任何人來續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環境心境改變了,也不能勉強寫完未了的文章。這是從事文藝的應具的誠實。
至就續者論,他最好的方法,是抛棄這個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決的困難。文章貴有個性,續他人的文章,卻最忌的是有個性。因為如果表現了你的個性,便不能算是續作;如一定要續作,當然須要尊重作者的個性,時時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長,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時如囚犯一樣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強成文,也隻是“屍居餘氣”罷了。
我認為沒有什麼人能夠反駁俞先生的觀點,因為他是依據藝術規律進行論證的,而後來的事實,進一步證實了他的觀點。雖然想續寫《紅樓夢》者代不乏人,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成功的,連程、高補作的水平也達不到。此無他,就是俞先生講的:“凡書都不能續,不但《紅樓夢》不能續;凡續書的人都失敗,不但高鹗諸人失敗而已。”見《紅樓夢辨》第3頁。也就是藝術規律不能違背。由此可以看到,使用小說批評的方法研究《紅樓夢》,有考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這種方法在理論上具有說服人的力量,可以彌補單證的不足。
俞平伯治紅學的初衷,似乎也是在追求一種文學考證和小說批評的結合。顧序講的他們主要在“本文上用力”,固是一證,俞先生在《紅樓夢辨》的附錄劄記中,更反複緻意。一則說:“考證雖是近于科學的、曆史的,但并無妨于文藝底領略,且豈但無妨,更可以引讀者做深一層的領略。”見《紅樓夢辨》第212頁、213頁。二則說:“我們可以一方做《紅樓夢》的分析工夫,但一方仍可以綜合地去賞鑒、陶醉;不能說因為有了考證,便妨害人們的鑒賞。”②③見《紅樓夢辨》第212頁、213頁。三則說:“考證和賞鑒是兩方面的觀察,無沖突的可能。”②四則說:“考證正是遊山的向導,地理風土志,是遊人所必備的東西”,因此“要蕩瑕滌穢,要使讀者得恢複賞鑒的能力,認識那一種作品的廬山真面”。③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從前我們不理解俞平伯先生的苦詣孤心,或者對他的書讀得不細,誤認為他的考證和胡适一樣,沒有看到他對紅學的獨特追求,失之交臂而不自知,确是一件殊可遺憾之事。
值得注意的是,俞先生在1925年所寫的《紅樓夢辨的修正》一文。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我們已經無法查考了,審其行文語意,當是有所為而發。請看下面的措詞:
小說隻是小說,文學隻是文學,既不當誤認做一部曆史,亦不當誤認做一篇科學的論文。對于文藝,除掉賞鑒以外,不妨做一種研究;但這研究,不當成為曆史的或科學的,隻是趣味的研究。曆史的或科學的研究方法,即使精當極了,但所研究的對象既非曆史或科學,則豈非有點驢唇不對馬嘴的毛病。我不說那些方法不可參用到趣味的研究上去;我亦不是說趣味的研究另有一種妙法,可以傳人。我說欣賞文藝時附帶一點研究,亦隻是逢場作戲而已,若拿了一把解剖刀來切割,恐怕割來割去了無所得。這不怪你的手術欠佳,或你的寶刀欠快,隻是“割雞焉用牛刀”耳。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二輯,第8至第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紅樓夢》的後四十回續書應如何評價?這直接涉及文學考證。《紅樓夢辨》中的不少篇文章,都是細心考證這一問題的,如《辨原本回目隻有八十》、《高鹗續書的依據》、《後四十回的批評》、《高本戚本大體的比較》等,基本上都是考證文字。但如前所說,俞先生所做的是文學考證,是與小說批評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他在比較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文字異同的同時,更從藝術創作的特征出發,得出“凡書都不能續”《紅樓夢辨》第210頁、第3頁。的結論。他說:
凡好的文章,都有個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現的個性越是活潑潑地。因為如此,所以文章本難續,好的文章更難續。為什麼難續呢?作者有他的個性,續書人也有他的個性,萬萬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學的手段,卻要勉強去合作一部出,當然是個“四不像”。故就作者論,不但反對任何人來續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環境心境改變了,也不能勉強寫完未了的文章。這是從事文藝的應具的誠實。
至就續者論,他最好的方法,是抛棄這個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決的困難。文章貴有個性,續他人的文章,卻最忌的是有個性。因為如果表現了你的個性,便不能算是續作;如一定要續作,當然須要尊重作者的個性,時時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長,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時如囚犯一樣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強成文,也隻是“屍居餘氣”罷了。
我認為沒有什麼人能夠反駁俞先生的觀點,因為他是依據藝術規律進行論證的,而後來的事實,進一步證實了他的觀點。雖然想續寫《紅樓夢》者代不乏人,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成功的,連程、高補作的水平也達不到。此無他,就是俞先生講的:“凡書都不能續,不但《紅樓夢》不能續;凡續書的人都失敗,不但高鹗諸人失敗而已。”見《紅樓夢辨》第3頁。也就是藝術規律不能違背。由此可以看到,使用小說批評的方法研究《紅樓夢》,有考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這種方法在理論上具有說服人的力量,可以彌補單證的不足。
俞平伯治紅學的初衷,似乎也是在追求一種文學考證和小說批評的結合。顧序講的他們主要在“本文上用力”,固是一證,俞先生在《紅樓夢辨》的附錄劄記中,更反複緻意。一則說:“考證雖是近于科學的、曆史的,但并無妨于文藝底領略,且豈但無妨,更可以引讀者做深一層的領略。”見《紅樓夢辨》第212頁、213頁。二則說:“我們可以一方做《紅樓夢》的分析工夫,但一方仍可以綜合地去賞鑒、陶醉;不能說因為有了考證,便妨害人們的鑒賞。”②③見《紅樓夢辨》第212頁、213頁。三則說:“考證和賞鑒是兩方面的觀察,無沖突的可能。”②四則說:“考證正是遊山的向導,地理風土志,是遊人所必備的東西”,因此“要蕩瑕滌穢,要使讀者得恢複賞鑒的能力,認識那一種作品的廬山真面”。③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從前我們不理解俞平伯先生的苦詣孤心,或者對他的書讀得不細,誤認為他的考證和胡适一樣,沒有看到他對紅學的獨特追求,失之交臂而不自知,确是一件殊可遺憾之事。
值得注意的是,俞先生在1925年所寫的《紅樓夢辨的修正》一文。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我們已經無法查考了,審其行文語意,當是有所為而發。請看下面的措詞:
小說隻是小說,文學隻是文學,既不當誤認做一部曆史,亦不當誤認做一篇科學的論文。對于文藝,除掉賞鑒以外,不妨做一種研究;但這研究,不當成為曆史的或科學的,隻是趣味的研究。曆史的或科學的研究方法,即使精當極了,但所研究的對象既非曆史或科學,則豈非有點驢唇不對馬嘴的毛病。我不說那些方法不可參用到趣味的研究上去;我亦不是說趣味的研究另有一種妙法,可以傳人。我說欣賞文藝時附帶一點研究,亦隻是逢場作戲而已,若拿了一把解剖刀來切割,恐怕割來割去了無所得。這不怪你的手術欠佳,或你的寶刀欠快,隻是“割雞焉用牛刀”耳。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二輯,第8至第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