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所代表的考證派紅學(1)
關燈
小
中
大
與小說批評派紅學的合流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作為小說批評派紅學的發端,在時間上先于考證派紅學,比蔡元培、王夢阮等人的索隐還要早十幾年,已如前述。
但《紅樓夢評論》問世之後,小說批評派紅學并沒有立即興旺起來,反而是索隐和考證相繼喧嚣于世,湮沒了小說批評的應有位置。
直到1923的亞東圖書館出版俞平伯的《紅樓夢辨》,紅學的小說批評旋又引起了讀者的注意。
我在本書第三章中已經指出,俞平伯的研究《紅樓夢》與胡适不同,胡适是曆史考證,他是文學考證,而且是與文學鑒賞結合起來的文學考證,一開始就包含有與小說批評派紅學合流的趨向。
顧颉剛在為《紅樓夢辨》所作的序言裡,曾談到俞平伯當時想辦一個研究《紅樓夢》的月刊,組稿内容包括:(一)把曆史的方法做考證的;(二)用文學的眼光做批評的分别見俞平伯:《紅樓夢辨》第4頁、第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
俞平伯自己在《紅樓夢辨》的引論裡,追述1920年和傅孟真一起乘船去歐洲,以《紅樓夢》作為他們的海天中的伴侶,“孟真每以文學的眼光來批評他,時有妙論,我遂能深一層了解這書的意義、價值”分别見俞平伯:《紅樓夢辨》第4頁、第9頁。
。
可見俞先生運用小說批評的方法研究《紅樓夢》,有相當的自覺性。
《紅樓夢辨》有考證,有批評,但都不離開“本文”,即顧颉剛在序言中說的“我和平伯都沒找着曆史上的材料,所以專在《紅樓夢》的本文上用力”《紅樓夢辨》第3頁。
。
而考證和批評的重點,是後四十回續書。
我們且看《紅樓夢辨》的作者為批評後四十回所立的标準: 我在未說正文之前,先提出我的标準是什麼?高作四十回書既是一種小說,就得受兩種約束:(1)所叙述的,有情理嗎?(2)所叙述的,能深切的感動我們嗎?如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這當然,批評的斷語也在否定這一方面了。
《紅樓夢辨》第39頁。
兩條标準都是小說批評所必須依據的标準,而不一定是考證的原則。
因為考證需要“斷感情”,自然不必考慮能否感動我們。
特别《紅樓夢辨》中的《紅樓夢的風格》一文,更是完全“從文學的眼光來讀《紅樓夢》”⑤⑥《紅樓夢辨》第92頁。
。
平心而論,這篇文章對《紅樓夢》的藝術成就尚有估計不足的缺陷,一則曰置于世界文學中“位置是不很高的”⑤;二則曰《紅樓夢》的性質“與中國式的閑書相似,不得入于近代文學之林”⑥。
這評價未免太低了。
但俞平伯以一個作家的敏銳的鑒賞力,《紅樓夢》的真正妙處,他能夠會心獨賞。
他說:“以我的偏好,覺得《紅樓夢》作者第一本領,是善寫人情。
”②③參見《紅樓夢辨》第94頁、98頁。
又說,“《紅樓夢》所表現的人格,其弱點較為顯露。
作者對于十二钗,一半是他的戀
但《紅樓夢評論》問世之後,小說批評派紅學并沒有立即興旺起來,反而是索隐和考證相繼喧嚣于世,湮沒了小說批評的應有位置。
直到1923的亞東圖書館出版俞平伯的《紅樓夢辨》,紅學的小說批評旋又引起了讀者的注意。
我在本書第三章中已經指出,俞平伯的研究《紅樓夢》與胡适不同,胡适是曆史考證,他是文學考證,而且是與文學鑒賞結合起來的文學考證,一開始就包含有與小說批評派紅學合流的趨向。
顧颉剛在為《紅樓夢辨》所作的序言裡,曾談到俞平伯當時想辦一個研究《紅樓夢》的月刊,組稿内容包括:(一)把曆史的方法做考證的;(二)用文學的眼光做批評的分别見俞平伯:《紅樓夢辨》第4頁、第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
俞平伯自己在《紅樓夢辨》的引論裡,追述1920年和傅孟真一起乘船去歐洲,以《紅樓夢》作為他們的海天中的伴侶,“孟真每以文學的眼光來批評他,時有妙論,我遂能深一層了解這書的意義、價值”分别見俞平伯:《紅樓夢辨》第4頁、第9頁。
。
可見俞先生運用小說批評的方法研究《紅樓夢》,有相當的自覺性。
《紅樓夢辨》有考證,有批評,但都不離開“本文”,即顧颉剛在序言中說的“我和平伯都沒找着曆史上的材料,所以專在《紅樓夢》的本文上用力”《紅樓夢辨》第3頁。
。
而考證和批評的重點,是後四十回續書。
我們且看《紅樓夢辨》的作者為批評後四十回所立的标準: 我在未說正文之前,先提出我的标準是什麼?高作四十回書既是一種小說,就得受兩種約束:(1)所叙述的,有情理嗎?(2)所叙述的,能深切的感動我們嗎?如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這當然,批評的斷語也在否定這一方面了。
《紅樓夢辨》第39頁。
兩條标準都是小說批評所必須依據的标準,而不一定是考證的原則。
因為考證需要“斷感情”,自然不必考慮能否感動我們。
特别《紅樓夢辨》中的《紅樓夢的風格》一文,更是完全“從文學的眼光來讀《紅樓夢》”⑤⑥《紅樓夢辨》第92頁。
。
平心而論,這篇文章對《紅樓夢》的藝術成就尚有估計不足的缺陷,一則曰置于世界文學中“位置是不很高的”⑤;二則曰《紅樓夢》的性質“與中國式的閑書相似,不得入于近代文學之林”⑥。
這評價未免太低了。
但俞平伯以一個作家的敏銳的鑒賞力,《紅樓夢》的真正妙處,他能夠會心獨賞。
他說:“以我的偏好,覺得《紅樓夢》作者第一本領,是善寫人情。
”②③參見《紅樓夢辨》第94頁、98頁。
又說,“《紅樓夢》所表現的人格,其弱點較為顯露。
作者對于十二钗,一半是他的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