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派與小說批評(1)
關燈
小
中
大
說,還有不少純屬調侃性質的批語,如稱贊晴雯“好腰”、“好肩”;寶钗擰了黛玉一把,脂批說“我也欲擰”;鳳姐講笑話,脂批說“餘也要細聽”等等。
從文藝學和美學的觀點看,脂硯齋、畸笏叟幾位批家遠遜于金聖歎的批《水浒》,在小說評點派中算不得上乘。
研究者甯願更重視脂批中透露的關于作者生平和成書過程的材料,對脂批的美學價值一般不給予過高的評價。
倒是程、高本《紅樓夢》問世之後,随着在社會上影響增大,緻力于評點《紅樓夢》的人越來越多張新之的《妙複軒評石頭記自記》附有銘東屏緻張新之的信,其中有“《紅樓夢》批點向來不下數十家”的話,可證。
這還是道光年間的估計,至清末當更多,參見一粟編《紅樓夢書錄》第37至第74頁。
,先後出現了幾位著名的評家,其中以“護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閑人”張新之、“大某山民”姚燮三家的評注在社會上流傳最廣。
這三家可以說各有所長:王評對書中情節發展的層次結構縷析得較細密,抓住了人物和事件的主從關系王評本的書前總評有一段寫道:“《紅樓夢》雖是說賈府盛衰情事,其實專為寶玉、黛玉、寶钗三人而作。
若就賈、薛兩家而論,賈府為主,薛家為賓。
若就甯、榮兩府而論,榮府為主,甯府為賓。
若就榮國一府而論,寶玉、黛玉、寶钗三人為主,餘者皆賓。
若就寶玉、黛玉、寶钗三人而論,寶玉為主,钗、黛為賓。
若就钗、黛兩人而論,則黛玉卻是主中主,寶钗卻是主中賓。
”對書中人物的主次定位,大緻不誤,有助于讀者理解全書。
;張評視《紅樓夢》為“演性理之書”固是附會,但于作者寫钗、黛、晴、襲的匠心,時有發揮;姚評則俨然一統計學家,标出了從主要人物出生時間到榮甯二府出納的财數和婚喪所費銀兩等大量數字,為讀者提供閱讀的方便。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企圖從整體上來把握和認識《紅樓夢》,因此書前都有長篇的總評性的文字,王評本叫“紅樓夢總評”,張評本為“紅樓夢讀法”,姚評本稱“讀紅樓夢綱領”。
觀點正确與否姑且不論,僅就評點方法而言,這三家比脂批又進了一步。
複按其内容,可以發現,評點者的态度是冷靜的,在情感上已經同作者疏離開來,不像脂硯齋、畸笏叟那樣,動辄“失聲大哭”、“血淚盈腮”。
對文學批評來說,評論者和作者在情感上是否疏離開來,是一個必要條件。
具體參與創作過程的人,嚴格地說,不具有客觀地批評該作品的資格。
王、張、姚諸家的評點,沒有停留在随作者亦步亦趨,隻是稱奇道妙上,而是在被作者的妙筆所征服的同時,也不斷指出書中的種種矛盾王評本在總評中列出《紅樓夢》的矛盾處19條,姚評設“糾疑”專節,列出21條,兩人都聲明不是“吹毛之求”、“雌黃先輩”,而是“執經問難”,“以明讀者之不可草草了事”。
,更證明批者和作者以及作品在保持一定間距。
從文藝學和美學的觀點看,脂硯齋、畸笏叟幾位批家遠遜于金聖歎的批《水浒》,在小說評點派中算不得上乘。
研究者甯願更重視脂批中透露的關于作者生平和成書過程的材料,對脂批的美學價值一般不給予過高的評價。
倒是程、高本《紅樓夢》問世之後,随着在社會上影響增大,緻力于評點《紅樓夢》的人越來越多張新之的《妙複軒評石頭記自記》附有銘東屏緻張新之的信,其中有“《紅樓夢》批點向來不下數十家”的話,可證。
這還是道光年間的估計,至清末當更多,參見一粟編《紅樓夢書錄》第37至第74頁。
,先後出現了幾位著名的評家,其中以“護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閑人”張新之、“大某山民”姚燮三家的評注在社會上流傳最廣。
這三家可以說各有所長:王評對書中情節發展的層次結構縷析得較細密,抓住了人物和事件的主從關系王評本的書前總評有一段寫道:“《紅樓夢》雖是說賈府盛衰情事,其實專為寶玉、黛玉、寶钗三人而作。
若就賈、薛兩家而論,賈府為主,薛家為賓。
若就甯、榮兩府而論,榮府為主,甯府為賓。
若就榮國一府而論,寶玉、黛玉、寶钗三人為主,餘者皆賓。
若就寶玉、黛玉、寶钗三人而論,寶玉為主,钗、黛為賓。
若就钗、黛兩人而論,則黛玉卻是主中主,寶钗卻是主中賓。
”對書中人物的主次定位,大緻不誤,有助于讀者理解全書。
;張評視《紅樓夢》為“演性理之書”固是附會,但于作者寫钗、黛、晴、襲的匠心,時有發揮;姚評則俨然一統計學家,标出了從主要人物出生時間到榮甯二府出納的财數和婚喪所費銀兩等大量數字,為讀者提供閱讀的方便。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企圖從整體上來把握和認識《紅樓夢》,因此書前都有長篇的總評性的文字,王評本叫“紅樓夢總評”,張評本為“紅樓夢讀法”,姚評本稱“讀紅樓夢綱領”。
觀點正确與否姑且不論,僅就評點方法而言,這三家比脂批又進了一步。
複按其内容,可以發現,評點者的态度是冷靜的,在情感上已經同作者疏離開來,不像脂硯齋、畸笏叟那樣,動辄“失聲大哭”、“血淚盈腮”。
對文學批評來說,評論者和作者在情感上是否疏離開來,是一個必要條件。
具體參與創作過程的人,嚴格地說,不具有客觀地批評該作品的資格。
王、張、姚諸家的評點,沒有停留在随作者亦步亦趨,隻是稱奇道妙上,而是在被作者的妙筆所征服的同時,也不斷指出書中的種種矛盾王評本在總評中列出《紅樓夢》的矛盾處19條,姚評設“糾疑”專節,列出21條,兩人都聲明不是“吹毛之求”、“雌黃先輩”,而是“執經問難”,“以明讀者之不可草草了事”。
,更證明批者和作者以及作品在保持一定間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