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狂言的《紅樓夢釋真》(3)
關燈
小
中
大
鄧狂言的發揮之二,是說林黛玉不僅指董小宛,“混之以方苞”,還同時影射乾隆的元配嫡後富察氏。
如果說黛玉指董小宛,鄧狂言循王、沈的思路,還能附會出一些情節和例證,那末影射富察後的說法,連附會的例證也絕少提得出來。
據《東華錄》及一些野史記載,乾隆元配富察氏死于南巡的路上德州,死因不明,甚至有為尼的傳說,和黛玉的經曆迥不相侔。
富察氏死後,乾隆的挽詩有句雲:“聖慈深憶孝,宮壺盡稱賢。
”也不像黛玉在賈府的處境。
到了第三十二回,鄧狂言才發現了一個例證,即寶玉訴肺腑,告訴黛玉“放心”。
他說:“富察氏與乾隆原當有密議那拉後專寵奪嫡之事,放心不放心之說,一毫都不矛盾。
帝後本非怨偶,自然與宮妃不同。
”那拉後是乾隆的第二後,富察氏死後所立,結局是被廢為尼,“奪嫡之事”從何說起?“密議”雲雲,純系猜測之辭,不足為據。
所以鄧狂言在做了上述索隐之後,自我解嘲地說:“小說之事迹,亦不必太拘,明眼人分别觀之可也。
”這是說,讀者可以不必相信他的結論,因為他自己也感到不能自圓其說。
鄧狂言的《紅樓夢釋真》,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賈家四姊妹的索隐最雜亂無章。
鄧氏寫道: 元春之取義最遠,亦最曲。
作者既取賈府為帝室,則帝室之上如何着筆?乃從女娲化出一元妃,即天女發祥之義也,謂稱天以臨之。
而又取義于天數,稱無道之天,以臨之也。
書中兼言明事,而時以元妃指熹宗。
張後定策立崇祯,其意亦可通,然實則以指崇祯,言帝死而國亡,乃生出迎春、探春、惜春三妹,為前後三藩寫也。
三桂特重出,以其事迹太多故。
迎春為二木頭,福王昏愚之象,而又對寫一孫家,以董妃表示之也。
探春寫唐王,才也,而又兼表以鄭成功。
惜春寫桂王,出家後出走雲南,兼表一李定國之堅貞,蒙難死猛臘也。
故三春與寶玉平等。
迎春表三桂,亦愚之也,兼表一吳應熊。
探春表耿氏也,海疆之鄭氏交涉也。
惜春表尚氏可喜之為于所幽,亦出家象也。
其在曹氏心中,則迎春表準部降王達瓦齊之尚主也,探春表蒙古超勇親王額附策淩也,惜春表和種子紳額殷德之尚主者也。
大都書中如此等之布置,确有定義,而因事出入者,不在此例。
這段索隐文字不算很多,牽涉的人物和史實甚紛繁,從清朝的發祥到康熙期時的三藩之亂,從明熹宗到乾隆,時間跨越幾百年,曆史人物胪列有十七人之多,每個人都與賈府的四位小姐有瓜葛,至于何以如此的緣故,鄧狂言卻秘而不宣,不肯告訴我們。
隻有結論,沒有論證;提出觀點,不具材料。
賈家的迎、探、惜三位小姐為什麼是指三藩?除了“三”這個數字可以附會,其他的理由實難舉出。
清初的三藩,一為平西王吳三桂,據雲南;二是平南王尚可喜,據廣東;三是靖南王耿仲明的兒子
如果說黛玉指董小宛,鄧狂言循王、沈的思路,還能附會出一些情節和例證,那末影射富察後的說法,連附會的例證也絕少提得出來。
據《東華錄》及一些野史記載,乾隆元配富察氏死于南巡的路上德州,死因不明,甚至有為尼的傳說,和黛玉的經曆迥不相侔。
富察氏死後,乾隆的挽詩有句雲:“聖慈深憶孝,宮壺盡稱賢。
”也不像黛玉在賈府的處境。
到了第三十二回,鄧狂言才發現了一個例證,即寶玉訴肺腑,告訴黛玉“放心”。
他說:“富察氏與乾隆原當有密議那拉後專寵奪嫡之事,放心不放心之說,一毫都不矛盾。
帝後本非怨偶,自然與宮妃不同。
”那拉後是乾隆的第二後,富察氏死後所立,結局是被廢為尼,“奪嫡之事”從何說起?“密議”雲雲,純系猜測之辭,不足為據。
所以鄧狂言在做了上述索隐之後,自我解嘲地說:“小說之事迹,亦不必太拘,明眼人分别觀之可也。
”這是說,讀者可以不必相信他的結論,因為他自己也感到不能自圓其說。
鄧狂言的《紅樓夢釋真》,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賈家四姊妹的索隐最雜亂無章。
鄧氏寫道: 元春之取義最遠,亦最曲。
作者既取賈府為帝室,則帝室之上如何着筆?乃從女娲化出一元妃,即天女發祥之義也,謂稱天以臨之。
而又取義于天數,稱無道之天,以臨之也。
書中兼言明事,而時以元妃指熹宗。
張後定策立崇祯,其意亦可通,然實則以指崇祯,言帝死而國亡,乃生出迎春、探春、惜春三妹,為前後三藩寫也。
三桂特重出,以其事迹太多故。
迎春為二木頭,福王昏愚之象,而又對寫一孫家,以董妃表示之也。
探春寫唐王,才也,而又兼表以鄭成功。
惜春寫桂王,出家後出走雲南,兼表一李定國之堅貞,蒙難死猛臘也。
故三春與寶玉平等。
迎春表三桂,亦愚之也,兼表一吳應熊。
探春表耿氏也,海疆之鄭氏交涉也。
惜春表尚氏可喜之為于所幽,亦出家象也。
其在曹氏心中,則迎春表準部降王達瓦齊之尚主也,探春表蒙古超勇親王額附策淩也,惜春表和種子紳額殷德之尚主者也。
大都書中如此等之布置,确有定義,而因事出入者,不在此例。
這段索隐文字不算很多,牽涉的人物和史實甚紛繁,從清朝的發祥到康熙期時的三藩之亂,從明熹宗到乾隆,時間跨越幾百年,曆史人物胪列有十七人之多,每個人都與賈府的四位小姐有瓜葛,至于何以如此的緣故,鄧狂言卻秘而不宣,不肯告訴我們。
隻有結論,沒有論證;提出觀點,不具材料。
賈家的迎、探、惜三位小姐為什麼是指三藩?除了“三”這個數字可以附會,其他的理由實難舉出。
清初的三藩,一為平西王吳三桂,據雲南;二是平南王尚可喜,據廣東;三是靖南王耿仲明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