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狂言的《紅樓夢釋真》(1)
關燈
小
中
大
鄧狂言的《紅樓夢釋真》,是繼王、沈和蔡元培之後的又一部紅學索隐專著,全書四冊,約二十七萬字,1919年9月由上海民權出版社出版。
因為沒有附《紅樓夢》原文,總體篇幅比蔡著《石頭記索隐》及王、沈的《紅樓夢索隐》要大得多,觀點發揮得比較充分,引證豐富,在索隐派紅學中有相當的代表性。
《紅樓夢釋真》的基本立論,與王、沈及蔡元培的觀點大體相同,即認為《紅樓夢》是反映種族思想的書,作者是種族家,因而書中緊要人物無不與種族有關系。
比如《紅樓夢》卷首有“此開卷第一回也”字樣,鄧狂言便發揮說:“必曰第一回者,即所謂開宗明義,即所謂此是人間第一日,當言人間第一事者也。
開宗明義第一事者何事?孝也,種族也。
便是宣布全書發生之源頭,而因以盡其尾者也。
”站在封建宗法觀念的角度,把孝當作人間第一事,應屬可以理解,但說種族也是人間第一事,就牽強了。
何況小說的分回,主要是出于藝術結構上的需要,與人間第幾事無任何關系。
如鄧說可通,則第二回就是人間第二事了。
《紅樓夢釋真》的開宗明義就陷入了牽強附會的泥淖。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牽強附會在《釋真》中比比皆是。
且看對賈雨村三個字的解釋,“賈者,僞也,僞朝也。
賈語者,僞朝之史也。
村者,村俗也,言野蠻也。
”蔡元培認為賈府代表僞朝,鄧狂言更進一步,連賈雨村的賈也是僞朝的象征;而且賈雨村的“村”,是村俗的意思,也就是野蠻,用以代表滿清。
書中提到的大荒山,是“野蠻森林部落之現象”,指吉林;無稽崖,“滿洲之所自來,多不可考”的意思。
甄士隐,則是“明亡而士隐”,但“隐而仍不失其為費”,所以甄士隐又名甄費。
甄士隐膝下無兒,“便是滅國滅種,中原無男子之義”。
绛珠草,是說“朱已失色”,比喻明朝已亡,漢人失節。
甄士隐一夢醒來,“隻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鄧狂言說:“烈日炎炎,朱明也,芭蕉冉冉,青清也。
”幾乎無一事不和明清之際的民族糾葛有關系。
第四十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鄧狂言說這是象征“明代之江山已為長白山之種族所有”,并發揮道:“朔風凜冽,大雪霏霏,幾不知天地間尚有何物。
足以放其異彩,而著花以留天地來複之心者,其惟梅乎?梅而色之以紅,朱明之義也。
”甚至後四十回裡提到散花菩薩,原是散花寺的尼姑胡謅的,鄧氏也認為是“暗譏天女”,因為《東華錄》記滿清發祥地曾有天女的傳說。
這比蔡元培和王、沈的想像力更豐富,因而在索隐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雖然他們的基本觀點趨于相同。
《紅樓夢釋真》裡經常提到王、沈的索隐,大都表示贊許,隻是感到王、沈發掘得還不夠深,未得作者最深層的“隐而又隐”的作意;而蔡元培的索隐,則“倉卒為之”,同樣使《釋真》的作者不盡滿意。
鄧狂言沉痛地宣告:“瞻仰先覺,沸泣無已,後死之責,餘小子其何敢讓焉。
” 鄧狂言所以敢于這樣宣告,是由于他
因為沒有附《紅樓夢》原文,總體篇幅比蔡著《石頭記索隐》及王、沈的《紅樓夢索隐》要大得多,觀點發揮得比較充分,引證豐富,在索隐派紅學中有相當的代表性。
《紅樓夢釋真》的基本立論,與王、沈及蔡元培的觀點大體相同,即認為《紅樓夢》是反映種族思想的書,作者是種族家,因而書中緊要人物無不與種族有關系。
比如《紅樓夢》卷首有“此開卷第一回也”字樣,鄧狂言便發揮說:“必曰第一回者,即所謂開宗明義,即所謂此是人間第一日,當言人間第一事者也。
開宗明義第一事者何事?孝也,種族也。
便是宣布全書發生之源頭,而因以盡其尾者也。
”站在封建宗法觀念的角度,把孝當作人間第一事,應屬可以理解,但說種族也是人間第一事,就牽強了。
何況小說的分回,主要是出于藝術結構上的需要,與人間第幾事無任何關系。
如鄧說可通,則第二回就是人間第二事了。
《紅樓夢釋真》的開宗明義就陷入了牽強附會的泥淖。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牽強附會在《釋真》中比比皆是。
且看對賈雨村三個字的解釋,“賈者,僞也,僞朝也。
賈語者,僞朝之史也。
村者,村俗也,言野蠻也。
”蔡元培認為賈府代表僞朝,鄧狂言更進一步,連賈雨村的賈也是僞朝的象征;而且賈雨村的“村”,是村俗的意思,也就是野蠻,用以代表滿清。
書中提到的大荒山,是“野蠻森林部落之現象”,指吉林;無稽崖,“滿洲之所自來,多不可考”的意思。
甄士隐,則是“明亡而士隐”,但“隐而仍不失其為費”,所以甄士隐又名甄費。
甄士隐膝下無兒,“便是滅國滅種,中原無男子之義”。
绛珠草,是說“朱已失色”,比喻明朝已亡,漢人失節。
甄士隐一夢醒來,“隻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鄧狂言說:“烈日炎炎,朱明也,芭蕉冉冉,青清也。
”幾乎無一事不和明清之際的民族糾葛有關系。
第四十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鄧狂言說這是象征“明代之江山已為長白山之種族所有”,并發揮道:“朔風凜冽,大雪霏霏,幾不知天地間尚有何物。
足以放其異彩,而著花以留天地來複之心者,其惟梅乎?梅而色之以紅,朱明之義也。
”甚至後四十回裡提到散花菩薩,原是散花寺的尼姑胡謅的,鄧氏也認為是“暗譏天女”,因為《東華錄》記滿清發祥地曾有天女的傳說。
這比蔡元培和王、沈的想像力更豐富,因而在索隐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雖然他們的基本觀點趨于相同。
《紅樓夢釋真》裡經常提到王、沈的索隐,大都表示贊許,隻是感到王、沈發掘得還不夠深,未得作者最深層的“隐而又隐”的作意;而蔡元培的索隐,則“倉卒為之”,同樣使《釋真》的作者不盡滿意。
鄧狂言沉痛地宣告:“瞻仰先覺,沸泣無已,後死之責,餘小子其何敢讓焉。
” 鄧狂言所以敢于這樣宣告,是由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