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三大索隐派之二(1)

關燈
《紅樓夢索隐》及清世祖與董鄂妃故事說王夢阮和沈瓶庵在《紅樓夢索隐》中提出的清世祖與董鄂妃故事說,在清末民初盛行的紅學索隐派裡占據顯要位置。

    所以如此,主要因為它是第一次對索隐中的一說加以系統論述,不僅指明什麼是《紅樓夢》所依據的本事,而且列舉了支持自己論點的盡可能詳盡的理由,并逐回進行索隐,使書中許多人物和情節都有着落,形成一部自成體系的紅學專著。

    這在紅學史上,還是第一次,當然不能等閑視之。

    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隐》,據壽鵬飛在《紅樓夢本事辨證》的序言裡說,壽鵬飛:《紅樓夢本事辨證》第1至第2頁,商務印書館1927年文藝叢刻乙集本。

    初稿當寫于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但正式出版是1917年,按時間順序,已是王、沈的《紅樓夢索隐》公開發表兩年之後的事情了。

     王夢阮和沈瓶庵的《紅樓夢索隐》,首先在1914年的《中華小說界》發表其提要,随後于1916年9月由上海中華書局正式印行。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玉溪藥轉之什,曠世未得解人;漁洋《秋柳》之詞,當代已多聚訟。

    大抵文人感事,隐語為多;君子憂時,變風将作。

    是以子長良史,寄情于《貨殖》《遊俠》之中;莊生寓言,見義于《秋水》《南華》。

    ”王夢阮、沈瓶庵:《紅樓夢索隐》,中華書局1916年版,鉛印十冊,前有序、例言及“紅樓夢索隐提要”,其他索隐分布在各有關回次。

    下面引王、沈均見該書,為避免注文冗繁,不一一注出。

    意在說明,從古至今,曆來的作家都是有所為而發的,隻不過在表現形式上多有婉曲,因而解釋起來,易生歧義,真谛很難把握。

    《紅樓夢》到底寫的是什麼?《索隐》的作者認為:“大抵此書,改作在乾嘉之盛時,所紀篇章,多順、康之逸事。

    特以二三女子,親見親聞;兩代盛衰,可歌可泣;江山敝屣,其事為古今未有之奇談;閨閣風塵,其人亦兩間難得之尤物。

    聽其淹沒,則忍俊不禁,振筆直書,則立言未敢。

    于是托之演義,雜以閑情,假寶黛以況其人,因榮甯以書其事。

    ”這就是王夢阮、沈瓶庵兩位批評家所理解的《紅樓夢》,以及他們所摹拟的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矛盾心境。

    不能說這些看法毫無道理,主要在于如何具體看待《紅樓夢》裡的人和事。

     《紅樓夢》作為一部長篇小說,自然要有相應的人物和情節,也就是王夢阮和沈瓶庵所說的“其人”和“其事”。

    他們在《紅樓夢索隐》的“例言”中寫道:“是書流行幾二百年,而評本無一佳構。

    下走不敏,卻于是書融會有年,因敢逐節加評,以見書中無一妄發之語,無一架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