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索隐派猜測種種(2)
關燈
小
中
大
早期索隐派的特點是起于猜測,止于猜測,輾轉相傳,缺乏論證。張侯家事說和明珠家事說記載最詳盡,但也隻是提出《紅樓夢》中哪個人物影射張侯家或明珠家某一個人,理由揭示得很不充分,甚至隻提出觀點,不做任何說明。開始傳說的時間,大約在乾隆末年左右,當時附有程、高補作的百二十回本已問世,《紅樓夢》流傳範圍擴大,對這部書的本事和宗旨自然會有各種說法。把這些說法進一步加以引申,形諸更多的文字記載,是清末民初索隐派真正盛行的時候。所以,嚴格地說,以耳食之談為其特征的早期索隐,還不能說已經形成了一個紅學派别,我們稱它為早期索隐派主要是為了叙述的方便。研究紅學索隐派,必須從清末民初幾位索隐大家談起。
清末民初三大索隐派之一:明珠家事說
清末民初索隐派盛行之時,明珠家事說仍具有影響力,因此被胡适列為晚清索隐三派之一。王國維反對一一去坐實書中人物,認為藝術是“舉人類全體之性質置諸個人之名字之下”,如“對人類之全體,而必規規焉求個人以實之”②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之第五章“餘論”部分。,對藝術的本性的認識就會失之膚淺。隻是,明珠家事說他認為還是有所本的,至少納蘭公子的《飲水集》與《紅樓夢》在文字上稍有關系②。當然,從根本上他不贊成這種比附。連主張用近代的美學觀點研究《紅樓夢》的王靜庵先生都如是說,可見明珠家事說影響之大。
但此派的弱點是,自最初傳聞到後來,始終隻有零星記載,沒有人加以系統化,比之新興起的另外兩大派别——清世祖與董鄂妃故事說和康熙朝政治狀态說,顯得後力不接,相形見绌。錢靜方的《紅樓夢考》雖提出“《紅樓》一書,寫美人實寫名士,特化雄為雌”參見《紅樓夢卷》第324至第325頁。的觀點,以及認為林黛玉是影射納蘭成德的“德配”,《葬花辭》脫胎于容若的《飲水詞》等等,似乎為該說增添了一些内容,但總的還是一種引申和推演,而且是未經論證的引申與推演,于此說的漏洞無任何彌補,反而增添了新的漏洞。如同胡适所批駁的:“錢先生說的納蘭成德的夫人即是黛玉,似乎更不能成立。成德原配盧氏,為兩廣總督興祖之女,續配官氏,生二女一子。盧氏早死,故《飲水詞》中有幾首悼亡的詞。錢先生引他的悼亡詞來附會黛玉,其實這種悼亡的詩詞,在中國舊文學裡,何止幾千首?況且大緻都是千篇一律的東西。若幾首悼亡詞可以附會林黛玉,林黛玉真要成‘人盡可夫’了。”胡适:《紅樓夢考證》,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一輯,第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這批駁得相當有力量,錢氏隻能無言以對。至于“寫美人實寫名士”的說法,錢氏自己也頗感遊移,寫道:“前清康熙帝為右文之主,一時渡江名士輻辏辇下,或以經術著,或以文才顯,或以理學稱,其遺聞轶事往往散見于各家記載。使按圖而索骥焉,号金钗之列,上中下三冊多至三十六人,亦不難一一得其形似,第恐失之附會,不若阙疑,以存其真之得也。”參見《紅樓夢卷》第324頁。結果是說和沒說差不多,還是不知道具體哪一個金钗影射哪一個名士。
明珠家世說一方面缺乏具體論證,另一方面在理論和方法上也沒有總結出帶有共性的東西,早期影響彰著,在清末民初索隐派紅學的三個支脈中勢力反最孤弱。
清末民初三大索隐派之一:明珠家事說
清末民初索隐派盛行之時,明珠家事說仍具有影響力,因此被胡适列為晚清索隐三派之一。王國維反對一一去坐實書中人物,認為藝術是“舉人類全體之性質置諸個人之名字之下”,如“對人類之全體,而必規規焉求個人以實之”②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之第五章“餘論”部分。,對藝術的本性的認識就會失之膚淺。隻是,明珠家事說他認為還是有所本的,至少納蘭公子的《飲水集》與《紅樓夢》在文字上稍有關系②。當然,從根本上他不贊成這種比附。連主張用近代的美學觀點研究《紅樓夢》的王靜庵先生都如是說,可見明珠家事說影響之大。
但此派的弱點是,自最初傳聞到後來,始終隻有零星記載,沒有人加以系統化,比之新興起的另外兩大派别——清世祖與董鄂妃故事說和康熙朝政治狀态說,顯得後力不接,相形見绌。錢靜方的《紅樓夢考》雖提出“《紅樓》一書,寫美人實寫名士,特化雄為雌”參見《紅樓夢卷》第324至第325頁。的觀點,以及認為林黛玉是影射納蘭成德的“德配”,《葬花辭》脫胎于容若的《飲水詞》等等,似乎為該說增添了一些内容,但總的還是一種引申和推演,而且是未經論證的引申與推演,于此說的漏洞無任何彌補,反而增添了新的漏洞。如同胡适所批駁的:“錢先生說的納蘭成德的夫人即是黛玉,似乎更不能成立。成德原配盧氏,為兩廣總督興祖之女,續配官氏,生二女一子。盧氏早死,故《飲水詞》中有幾首悼亡的詞。錢先生引他的悼亡詞來附會黛玉,其實這種悼亡的詩詞,在中國舊文學裡,何止幾千首?況且大緻都是千篇一律的東西。若幾首悼亡詞可以附會林黛玉,林黛玉真要成‘人盡可夫’了。”胡适:《紅樓夢考證》,參見《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第一輯,第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這批駁得相當有力量,錢氏隻能無言以對。至于“寫美人實寫名士”的說法,錢氏自己也頗感遊移,寫道:“前清康熙帝為右文之主,一時渡江名士輻辏辇下,或以經術著,或以文才顯,或以理學稱,其遺聞轶事往往散見于各家記載。使按圖而索骥焉,号金钗之列,上中下三冊多至三十六人,亦不難一一得其形似,第恐失之附會,不若阙疑,以存其真之得也。”參見《紅樓夢卷》第324頁。結果是說和沒說差不多,還是不知道具體哪一個金钗影射哪一個名士。
明珠家世說一方面缺乏具體論證,另一方面在理論和方法上也沒有總結出帶有共性的東西,早期影響彰著,在清末民初索隐派紅學的三個支脈中勢力反最孤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