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考證的範圍及不平衡性(2)
關燈
小
中
大
研究《紅樓夢》早期抄本和這些抄本上的脂批,有助于了解《紅樓夢》的寫作和成書過程,對深入理解這部作品的思想性質和藝術表現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脂批提供的八十回以後的有關情節的線索,為研究雪芹的原稿和改稿以及“後三十回”的内容,準備了有利的條件。
于是才有所謂探佚學。
佚者,指的是曹雪芹想寫而沒有形諸文字,或者寫了,被後人篡改和丢失的那部分《紅樓夢》内容,主要是涉及書中人物結局的一些情節。
探佚可以把雪芹原著和程、高補作區别開來。
周汝昌說:“研究《石頭記》版本,是為了恢複作品的文字,或者說‘文本’;而研究八十回以後的情節,則是為了顯示原著整體精神面貌的基本輪廓和脈絡。
而研究脂硯齋,對三方面都有極大的必要性。
”周汝昌:《石頭記探佚·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這是他對版本學、探佚學和脂學三者關系的概括。
毫無疑問,這三方面的内容為《紅樓夢》研究打開了一個新天地,是研究許多其他作家和作品所沒有的天地,考證派紅學可以在這個天地裡大顯身手。
俞平伯先生的考證,側重的就是這方面的内容。
紅學考證一個時期集中在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上,對版本、脂批、續書的研究顯得很不夠。
特别是脂批,研究者人人都在引用,但迄今為止,并沒有人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和考證,例如從内容到形式把全部批語一一加以分類,理清楚有署名的多少條,沒有署名的多少條,雖沒有署名但可以考出批主的有多少條,其中脂硯齋多少,畸笏叟多少,起止時間怎麼區分,哪一年批語最多,不同的版本批語如何變化等等,現在還缺少這種一目了然、“一網打盡”的研究脂批的文章和著作。
俞平伯的《脂硯齋紅樓夢輯評》和陳慶浩的《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兩書俞平伯的《脂硯齋紅樓夢輯評》,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初版,1960年修訂後改由中華書局再版;陳慶浩的《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版。
,誠然給研究者帶來許多方便,搜求之功令人贊佩,隻是仍感到資料價值多于研究成果。
紅學考證在這方面主要是做得不夠,還沒有發生曹學面臨的那種嚴重的材料危機。
不過話說回來,考證版本,研究脂批,探讨原稿和續作,同樣是有局限的,即使暫時沒發生危機,也有個材料不足的問題。
版本就是那些版本:早期抄本共有十二個,除靖本外,都可以看到了。
靖本正文無以得見,批語已傳抄出來。
很難設想會突然又冒出一個本子,即使有此奇遇,估計那面貌與已有的十二種不過是大同小異。
脂批就是那些脂批,提供的八十回以後的線索也就那麼多。
總之材料就是這些材料,如果沒有新材料出現,對這些材料的整理、研究、闡釋,不會永無止境。
它不同于研究作品本身的藝術創作經驗,可以因時、因人、因境産生不同的體驗,因而保
脂批提供的八十回以後的有關情節的線索,為研究雪芹的原稿和改稿以及“後三十回”的内容,準備了有利的條件。
于是才有所謂探佚學。
佚者,指的是曹雪芹想寫而沒有形諸文字,或者寫了,被後人篡改和丢失的那部分《紅樓夢》内容,主要是涉及書中人物結局的一些情節。
探佚可以把雪芹原著和程、高補作區别開來。
周汝昌說:“研究《石頭記》版本,是為了恢複作品的文字,或者說‘文本’;而研究八十回以後的情節,則是為了顯示原著整體精神面貌的基本輪廓和脈絡。
而研究脂硯齋,對三方面都有極大的必要性。
”周汝昌:《石頭記探佚·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這是他對版本學、探佚學和脂學三者關系的概括。
毫無疑問,這三方面的内容為《紅樓夢》研究打開了一個新天地,是研究許多其他作家和作品所沒有的天地,考證派紅學可以在這個天地裡大顯身手。
俞平伯先生的考證,側重的就是這方面的内容。
紅學考證一個時期集中在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上,對版本、脂批、續書的研究顯得很不夠。
特别是脂批,研究者人人都在引用,但迄今為止,并沒有人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和考證,例如從内容到形式把全部批語一一加以分類,理清楚有署名的多少條,沒有署名的多少條,雖沒有署名但可以考出批主的有多少條,其中脂硯齋多少,畸笏叟多少,起止時間怎麼區分,哪一年批語最多,不同的版本批語如何變化等等,現在還缺少這種一目了然、“一網打盡”的研究脂批的文章和著作。
俞平伯的《脂硯齋紅樓夢輯評》和陳慶浩的《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兩書俞平伯的《脂硯齋紅樓夢輯評》,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初版,1960年修訂後改由中華書局再版;陳慶浩的《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版。
,誠然給研究者帶來許多方便,搜求之功令人贊佩,隻是仍感到資料價值多于研究成果。
紅學考證在這方面主要是做得不夠,還沒有發生曹學面臨的那種嚴重的材料危機。
不過話說回來,考證版本,研究脂批,探讨原稿和續作,同樣是有局限的,即使暫時沒發生危機,也有個材料不足的問題。
版本就是那些版本:早期抄本共有十二個,除靖本外,都可以看到了。
靖本正文無以得見,批語已傳抄出來。
很難設想會突然又冒出一個本子,即使有此奇遇,估計那面貌與已有的十二種不過是大同小異。
脂批就是那些脂批,提供的八十回以後的線索也就那麼多。
總之材料就是這些材料,如果沒有新材料出現,對這些材料的整理、研究、闡釋,不會永無止境。
它不同于研究作品本身的藝術創作經驗,可以因時、因人、因境産生不同的體驗,因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