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來群芳聚《紅樓》(1)

關燈
何來群芳聚《紅樓》 ——疑似秦淮河上影 《紅樓夢》傳世以來,人們一直在追尋它的根源。

     追尋的方向大緻有三個: 一個是從文字方面,如詞人納蘭性德一句“葬天天氣”便引得多少人去證明:寶玉即是納蘭公子身影,有諸多佳人都與納蘭一生戀情可以對照。

     中學時代,父親給我看過一篇文章,上面說“葬花詩”與一首“白頭吟”相關。

    還記得:“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顔美少年。

    光祿台前開錦繡,将軍樓裡畫神仙。

    ”可見其文字的來源是多方位的。

     一個是從史實上找,如曹雪芹幼時家中被雍正帝抄家,又曾在康熙年間接過駕,所以賈府即是曹家。

     另外,就是猜謎式的索隐派,将《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钗”比為當年與納蘭相交往的若幹高人逸士,以為作者為避文字獄,故意将他們改變性别,将“先生”全都變成了“小姐”。

    此說太牽強,後來無人再拾起。

     還有一說,《紅樓夢》是順治帝與董小宛的戀情悲劇。

    亦早被否決。

     我還見過有說《紅樓夢》是借易象演義的,所以人名和事件都分屬陰陽,按照《易經》上的卦變化承接。

    看去也竟然演義得通。

     前人們對《紅樓夢》之探讨種種,擴大了它的影響,将此一本書與無數的背景相勾連,倒也引得我學了些清史,頗有趣。

     我在中小學時代,所學教科書上的清史都是賣國條款,令人生氣。

    其實清史的另一面是非常有生機和豐富的。

    可以說清代是中國文化蘊含量最高,最富有活力的朝代了,五千年文明到了那時,中國是曾經有很多可塑性的。

     幼年初入“紅樓”世界,聽到什麼都覺得新奇,也曾津津樂道,做些拾人牙慧之事。

    待到自己也以寫作為業,閱曆增加,便另有些想法了。

     前人對《紅樓夢》的探尋,今天看來仍然有“刻舟求劍”之嫌。

     一本書,尤其是一部小說,是寫給廣大讀者看的,不是為了替一部什麼曆史作索隐的。

    由于作者文化修養和涵量的精深,它會不由自主地展現各種中國式的美學,史學精華,但這隻是“使用”,而非“目的”。

    目的仍是創意型的。

    不是謎語式的。

    作者在他畢生一著的作品裡,調動了自己的文化積澱、曆史積澱及生活積澱。

     從一個小說家的創作來看,《紅樓夢》作為一部大書,有它的曆史背景,不管它如何變形和虛拟;也有它的人物模特兒,就是魯迅說的面目如何出現,鼻子眼睛從哪兒拼湊的問題;那些個性的情節與細節,恰是《紅樓夢》一部書成就的巅峰。

     那麼這些個性的情節與細節是從哪裡來的呢? 人們都同意,曹家被抄的時候,曹雪芹尚在幼稚之齡。

    即使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