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紅樓》末世魂(3)

關燈
那與他已經兩重天地,兩副人心的貴妃姐姐,提及都沒有過。

    這是他心性高貴之處。

    與鳳姐那種攀扯意識完全相反。

    寶玉真正懷有姐弟之情的,卻是這位生來命苦,少疼失愛,在大觀園中默默生活,在賈府中無足輕重的迎春姐姐。

    平常雖然不見他與迎春多有來往,在這離别之際和離别之後,卻一下子調度出了他那平素所積累的對這位溫柔可親的姐姐的愛與敬。

     那迎春也不像探春,還親手做雙布鞋給寶玉。

    她很安分,不妄想。

    很随緣,很合群。

    從來沒有什麼是非,也不與人有厚薄之分。

    一開頭給初入府的黛玉的印象就是“觀之可親”。

    她本來是宜室宜家的淑女典範。

    但賈府中卻無人稱道她,都去稱道那具有商場心機的薛寶钗了。

     花樣年華的迎春手握一本《太上感應篇》,不應該是諷刺,而是這位淑女所能找到的惟一安身立命之精神境地。

    她本來還沒有惜春那麼決絕,她具有更多的溫柔與愛心,對這個世界和親人們還有留戀。

    因此她選擇道家的超越之說,希望于自我的修養中得到解脫,同時又依戀在現實生活中。

    而這種選擇卻被她那絲毫不顧惜于她的所謂父親賈赦所粉碎了。

    恐怕從小到大,那賈赦從來不知道自己女兒是什麼性格。

     這一切所缺失人性,都為寶玉來補償了。

    這一個弟弟,是迎春唯一可以講出心裡話的人,也是唯一可以托付的人。

     “紫菱洲懷姐”,是畫家為這位無辜女性所作的緬懷。

    體現了他對這位茉莉花一樣細微芳香的女性的珍惜之心。

     同樣格調的是“茗煙拜井”,因是祭奠被自己連累而死的金钏兒,寶玉心懷愧意。

     另一幅“雨中踢襲”,倒畫得滿解氣,那位假賢德的襲人挨了一窩心腳,活該! “斥湘褒黛”也畫得好,寶公子剛才會見了那個不樂意見的賈雨村回來,大熱天,好不耐煩也!一面讓襲人脫靴,一面又聽見湘雲勸他仕途經濟的話,不禁忍無可忍,發出一番由衷之言來。

    卻令黛玉走來側面聽到。

     “黛玉葬花”卻不如“寶钗撲蝶”。

    二圖一簡一繁。

    戴氏原來善于畫生活态,而不善純詩意的抒發。

    一到了主觀情愫為主,如“金钏投井”,就隻能以黑墨濃重,陰影重疊來表現。

     戴氏的《紅樓夢》畫冊内在中有極強的上海文化傾向。

    但他又不像陳逸飛那樣,把人物工藝化,消除了個性,隻剩下功能。

    他是現實主義的創作者。

     那幅作為封面的寶黛二人“共讀《西廂》”,看來是為畫家最中意的。

    但我不以為然。

    我以為這畫上的寶黛,尤如弄堂裡的一對鄰家兒女。

    寶玉太頑劣,黛玉太世故,不招人喜歡。

    沒有那種欲就半推的《紅樓》情調。

     黛玉的孤高其實是一種清雅調,不是那種“拿着”男孩不放的襲人氣味。

    她常常鬧氣,不是要挾,隻是自傷。

    所以寶玉最怕她陷于此種悲境,常要為她消解。

     “平兒理妝”一幅也過了份。

    “喜出望外”倒表現了,但畫中寶玉的舉止,卻有些“白相”味道。

    真真冤枉這位憐香惜玉的寶二爺了。

     其實寶玉對女兒的親密,帶有極強的體貼尊重,一面又極其細膩,不讓人家過意不去的。

    這是他哥哥的伺妾,受了委屈避到怡紅院裡來梳妝。

    寶玉雖然有替她簪花之舉,但心裡對平兒今日遭打和平時處境深所同情,帶有沉重感,所以舉止決不該是如畫上手舞足蹈的。

    那樣子仿佛是拈花惹草之輩得了便宜。

     另外,那平兒剛剛遭了鳳姐的打,自己的身世身份感觸尤深,也不應當在怡紅院如此半祼地打扮。

    她是個小心的人,連與賈琏說話還要隔着窗戶。

    何況平時幫着鳳姐管理府内,也是個有威儀有臉面的人,豈能連香菱都不如? 那香菱換石榴裙時,還必叫寶玉背過臉去。

    并且交代他别告訴薛蟠。

    大家規矩,這些做妾的最有心數。

    哪有平兒到了寶玉這裡,就放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