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同情 、至情(2)
關燈
小
中
大
中的一個天然生命,進入紅塵世界,接受紅塵制約,後來又悟而出家為“情僧”。
故《紅樓夢》又名《情僧錄》。
《水浒》第一回“洪太尉誤走妖魔”,也是起源于“石”。
一塊石碣被人揭起,因而放出一百零八條好漢,都是天上星宿,出來演繹故事。
今寶玉由石轉世,變成一位銜玉而生的公子,最後則複歸青梗峰下,還原為一塊镌了字的頑石。
《紅樓夢》一書中撲朔迷離的筆法,以賈寶玉這個形象為最典型。
這是一個在藝術上最純粹,在個性上最真實,而在來龍去脈上又最富于幻想力的,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文學形象。
賈寶玉既是大觀園中的貴公子,又是大荒山上的頑石;既是多情有染的血肉之軀,又有一顆虔誠堅貞的至愛之心;既是一個來完成塵緣的混世魔王,又是一位清醒傷感,記叙往事的石兄;既是被作者調笑嘲弄的書中癡人,又是作者自己在俗世上的代言人。
如果我們再細一點推敲,《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隐夢幻識空靈”,寫大荒山下那塊石頭、石頭被渺渺真人化為的美玉,這二者與寶玉其人是交叉的關系,而并非是完全對應的。
而是因真人大士們要送一批冤家下凡曆劫,那绛珠草與神瑛侍者都在案中,這石頭是夾帶進去的。
也就是說,寶玉的前身是赤霞宮神瑛侍者,石頭也好寶玉也好,都是被命運安排夾帶下凡的。
石頭的使命主要是紀錄。
而生活情感閱曆則由神瑛侍者所創造。
這種寫法,這種通過神話仙境不斷轉換的角度,在文學史上也是舉世無雙的。
而又能夠達到讀者的理解和勾起更加濃郁的興趣。
它不會因為轉換的無稽,引起混亂,而抛下讀這本書的念頭,反而因為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線索,産生“剪不斷理還亂”的二百年《紅樓夢》情結。
這是中國文學中情、理、哲、詩合一的美學風格的一個曠世創造。
《紅樓夢》所創造的成功之豐碑,不是一塊人為的花崗石,而是一條滾滾不盡的東逝春水,流淌在世世代代、年年月月的中國人心坎,滋潤中國人古往今來的感情花園,灌溉中國人生生不息的愛恨情仇之花蕊。
可以說,我們這個民族,雖在當代經曆“浩劫”,但《紅樓夢》還在;石頭城不在了,石兄尤在,紀錄的故事在,文化與人性就在。
這是曹雪芹與寶玉的珠聯璧合。
《紅樓夢》所留下的,決不僅止是那一片“情切切良宵花解語”與“意綿綿靜日玉生香”的個人世界,這是一個博大的感知的世界。
賈寶玉也決不是一般花花公子的代名詞,而是揭示了我們這個民族在數千年封建壓抑之下,人性情感之大海不僅沒有為之幹枯,反而更加深沉和豐富,細膩與生動。
賈寶玉展示了我們這個嚴肅的民族多情的一面,那一塊通靈玉,那一個與天地同在的補天遺石,乃是人性不滅的象征。
石兄在,則人性在,則大觀園在。
因而,我們仍能夠成為世界上最懂得感情價值,女性風采與命運,人生無常,人如草木,終當複歸自然等至高知性與知識的民族;因為有《紅樓夢》,我們仍然是世界上最懂得享受文明之美,珍視緣份,善待人生的文明之族;是世界上民族之林中的智者與善者。
賈寶玉這個藝術形象出現在具有數千年“男尊女卑”傳統的東方中國,是一個奇迹,故書中亦稱其為“異端”。
西方十九世紀騎士精神曾經風靡一時。
但那其實仍是以女性為籌碼,為裝點男性勝利的花瓶。
而賈寶玉對女性的充分肯定和理解,維護,則站在一個更為平等博愛的人性的高度。
嗚呼!世有解語之人,遂有浮生之歎。
人生如夢,此夢強如他夢。
願為此夢,勿複為别夢。
中國傳統小說所創造出的藝術,決不隻是那種“依着葫蘆畫瓢”照相式的做法。
我們何苦臨淵空羨,生硬模仿外國《尤利西斯》之流的新穎别緻,何不退而結網,将這《紅樓夢》重讀深思? 在中國,有多少文人一生夢想着自己也寫出一部《紅樓夢》式的書來。
吾父亦早囑咐于我:可從《紅樓夢》中學習藝術。
但我一直在犯古人“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惘”之訓戒。
讀時貪圖美受,不複深思,偶有所思,又無暇複讀。
終為豎子也。
故《紅樓夢》又名《情僧錄》。
《水浒》第一回“洪太尉誤走妖魔”,也是起源于“石”。
一塊石碣被人揭起,因而放出一百零八條好漢,都是天上星宿,出來演繹故事。
今寶玉由石轉世,變成一位銜玉而生的公子,最後則複歸青梗峰下,還原為一塊镌了字的頑石。
《紅樓夢》一書中撲朔迷離的筆法,以賈寶玉這個形象為最典型。
這是一個在藝術上最純粹,在個性上最真實,而在來龍去脈上又最富于幻想力的,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文學形象。
賈寶玉既是大觀園中的貴公子,又是大荒山上的頑石;既是多情有染的血肉之軀,又有一顆虔誠堅貞的至愛之心;既是一個來完成塵緣的混世魔王,又是一位清醒傷感,記叙往事的石兄;既是被作者調笑嘲弄的書中癡人,又是作者自己在俗世上的代言人。
如果我們再細一點推敲,《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隐夢幻識空靈”,寫大荒山下那塊石頭、石頭被渺渺真人化為的美玉,這二者與寶玉其人是交叉的關系,而并非是完全對應的。
而是因真人大士們要送一批冤家下凡曆劫,那绛珠草與神瑛侍者都在案中,這石頭是夾帶進去的。
也就是說,寶玉的前身是赤霞宮神瑛侍者,石頭也好寶玉也好,都是被命運安排夾帶下凡的。
石頭的使命主要是紀錄。
而生活情感閱曆則由神瑛侍者所創造。
這種寫法,這種通過神話仙境不斷轉換的角度,在文學史上也是舉世無雙的。
而又能夠達到讀者的理解和勾起更加濃郁的興趣。
它不會因為轉換的無稽,引起混亂,而抛下讀這本書的念頭,反而因為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線索,産生“剪不斷理還亂”的二百年《紅樓夢》情結。
這是中國文學中情、理、哲、詩合一的美學風格的一個曠世創造。
《紅樓夢》所創造的成功之豐碑,不是一塊人為的花崗石,而是一條滾滾不盡的東逝春水,流淌在世世代代、年年月月的中國人心坎,滋潤中國人古往今來的感情花園,灌溉中國人生生不息的愛恨情仇之花蕊。
可以說,我們這個民族,雖在當代經曆“浩劫”,但《紅樓夢》還在;石頭城不在了,石兄尤在,紀錄的故事在,文化與人性就在。
這是曹雪芹與寶玉的珠聯璧合。
《紅樓夢》所留下的,決不僅止是那一片“情切切良宵花解語”與“意綿綿靜日玉生香”的個人世界,這是一個博大的感知的世界。
賈寶玉也決不是一般花花公子的代名詞,而是揭示了我們這個民族在數千年封建壓抑之下,人性情感之大海不僅沒有為之幹枯,反而更加深沉和豐富,細膩與生動。
賈寶玉展示了我們這個嚴肅的民族多情的一面,那一塊通靈玉,那一個與天地同在的補天遺石,乃是人性不滅的象征。
石兄在,則人性在,則大觀園在。
因而,我們仍能夠成為世界上最懂得感情價值,女性風采與命運,人生無常,人如草木,終當複歸自然等至高知性與知識的民族;因為有《紅樓夢》,我們仍然是世界上最懂得享受文明之美,珍視緣份,善待人生的文明之族;是世界上民族之林中的智者與善者。
賈寶玉這個藝術形象出現在具有數千年“男尊女卑”傳統的東方中國,是一個奇迹,故書中亦稱其為“異端”。
西方十九世紀騎士精神曾經風靡一時。
但那其實仍是以女性為籌碼,為裝點男性勝利的花瓶。
而賈寶玉對女性的充分肯定和理解,維護,則站在一個更為平等博愛的人性的高度。
嗚呼!世有解語之人,遂有浮生之歎。
人生如夢,此夢強如他夢。
願為此夢,勿複為别夢。
中國傳統小說所創造出的藝術,決不隻是那種“依着葫蘆畫瓢”照相式的做法。
我們何苦臨淵空羨,生硬模仿外國《尤利西斯》之流的新穎别緻,何不退而結網,将這《紅樓夢》重讀深思? 在中國,有多少文人一生夢想着自己也寫出一部《紅樓夢》式的書來。
吾父亦早囑咐于我:可從《紅樓夢》中學習藝術。
但我一直在犯古人“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惘”之訓戒。
讀時貪圖美受,不複深思,偶有所思,又無暇複讀。
終為豎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