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同情 、至情(2)
關燈
小
中
大
目前,同性戀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人權問題,而越出了道德的範疇。
在《紅樓夢》中,同性戀的表現也因人而異。
賈寶玉仍然是一種鐘情與尊重的姿态,與他在異性戀中的誠摯相同。
甚至“以同性戀行為來表達他對社會的平等博愛思想”,如因與戲子蔣玉涵交往而受到鞭笞。
這與别人将同性戀對象視為人格貶低者,完全不同。
可見曹雪芹對同性戀現象已頗具現代觀,即是:重在對于雙方人格人權的尊重平行願,在生理上沒有什麼貴賤之分。
同性戀享有與異性戀同等的标準,就是說,不能是強迫的侮辱的單方面的。
所以,薛蟠要吃柳湘蓮一頓痛打;而寶玉卻為了蔣玉函忍受父親賈政的狠毒鞭笞。
賈寶玉講“倫理”,是人性化了的倫理,而對非人性化的倫理則一律排斥。
對賈政等以父權身份強加于他的封建科舉,寶玉一貫陽奉陰違,或攻擊否定。
賈雨村之流所謂“經濟仕途”中的雅客,為他所不耐煩相見。
而戲子琪官兒,他卻可以結為知音。
連鄉村一個靈巧的二丫頭,亦令他回首留戀。
從媒人口裡聞知的,未見過面的“傅家妹子”亦令他愛惜有加。
劉老老瞎編的“抽柴禾”的女孩,亦令他記挂,盤問。
書中寶玉與諸女性的關系,各有隐情,而作者所推崇與贊賞的,是他與黛玉那種互視為知己的,默契如神、相共生死的愛情。
而恰恰是黛玉與晴雯這兩個最富靈慧美質的女性,寶玉獨沒有與她們有任何的床弟關系和産生性逗挑的迷惑。
寶玉與黛玉、晴雯間演繹的這種異性愛,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情天情海的最高境界,也是以通靈玉為靈魂的這個人物的最本性的追求。
如果說其他各種塵緣不過是頑石之殼,或石上之灰土,那麼這種至性的追求,正是頑石内中的美玉。
賈寶玉在人世上所受到的臧否,常常會令人想到中國春秋《左傳》故事裡的“和氏璧”。
一個叫和氏的人,懷揣價值連城的璞玉,卻不被人識,而反被誣為有欺君之罪,禍及截肢酷刑。
然他持其璞,終不悔。
經曆改朝換代,終于遇上識貨的人,終于從這璞中分剖出一塊價值連城的晶瑩美玉。
從此“和氏璧”成為鎮國之寶。
賈寶玉所具有的諸多為衆人否定的異質行為,不為人所理解的思想情愫,就象是這塊和氏所懷的美玉,外面有頑石塵土所作的包裹;而作者蘊藏于他身上的那種高超于世的思想與理想,就象包在頑石之内不為人所識的和氏璧。
聯想到《紅樓夢》這本書在社會上曾經幾禁幾開,既使“洛陽紙貴”,又屢遭鏟除。
聯想到在那個時代裡,李贽一類啟蒙思想家所受到的異端诘難,排斥誣蔑,就會完全理解了書中對賈寶玉的批詩:“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那完全是一種自嘲啊。
然而,書中又借林黛玉談禅機說出:“至堅者寶,至貴者玉。
爾有何堅?爾有何貴?” 面對如此強大系統的封建壓力,寶玉是堅者,堅若頑石,絕不倒退和妥協,亦無怨無悔。
他“空對着,山路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而面對衆多被壓迫被擺布的女性,寶玉是可貴的知音與救星,具有精神上的通靈之妙。
将寶玉比為頑石,比為美玉,皆是對他這種品格與不屈服的人性思想之贊美。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珠與玉在中國文化中曆來是被人格化與人間化的。
石頭化為了扇墜大小的一塊美玉。
玉又重新還原成一方大頑石。
這裡面蘊含着中國的“玉文化”。
看書中,通靈玉昏蒙,則寶玉亦昏蒙病倒,玉晶瑩,則寶玉清醒病愈。
看似奇詭杜撰,其實,這也源自中國的玉文化。
中國自來有“玉能養身辟邪”之說。
也有“玉飾能随所佩者氣色變化”一說。
黛玉其實也歸在了玉之列。
在寶玉初會林妹妹時就引過西方有石名黛可畫眉之典。
中國人說黃金有價玉無價。
故黛玉在“葬花詩”中有“質本潔來還潔去”這一說。
她也是一塊自然幹淨的石頭。
中國文化中,對“石”是獨有情結的。
《西遊記》中,孫悟空出生于石,原生時就叫石猴,這是本真的名字。
“悟空”是唐僧救他收徒之後,為之取的法名。
這倒有點像《紅樓夢》中的寶玉,原來是混混茫茫
在《紅樓夢》中,同性戀的表現也因人而異。
賈寶玉仍然是一種鐘情與尊重的姿态,與他在異性戀中的誠摯相同。
甚至“以同性戀行為來表達他對社會的平等博愛思想”,如因與戲子蔣玉涵交往而受到鞭笞。
這與别人将同性戀對象視為人格貶低者,完全不同。
可見曹雪芹對同性戀現象已頗具現代觀,即是:重在對于雙方人格人權的尊重平行願,在生理上沒有什麼貴賤之分。
同性戀享有與異性戀同等的标準,就是說,不能是強迫的侮辱的單方面的。
所以,薛蟠要吃柳湘蓮一頓痛打;而寶玉卻為了蔣玉函忍受父親賈政的狠毒鞭笞。
賈寶玉講“倫理”,是人性化了的倫理,而對非人性化的倫理則一律排斥。
對賈政等以父權身份強加于他的封建科舉,寶玉一貫陽奉陰違,或攻擊否定。
賈雨村之流所謂“經濟仕途”中的雅客,為他所不耐煩相見。
而戲子琪官兒,他卻可以結為知音。
連鄉村一個靈巧的二丫頭,亦令他回首留戀。
從媒人口裡聞知的,未見過面的“傅家妹子”亦令他愛惜有加。
劉老老瞎編的“抽柴禾”的女孩,亦令他記挂,盤問。
書中寶玉與諸女性的關系,各有隐情,而作者所推崇與贊賞的,是他與黛玉那種互視為知己的,默契如神、相共生死的愛情。
而恰恰是黛玉與晴雯這兩個最富靈慧美質的女性,寶玉獨沒有與她們有任何的床弟關系和産生性逗挑的迷惑。
寶玉與黛玉、晴雯間演繹的這種異性愛,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情天情海的最高境界,也是以通靈玉為靈魂的這個人物的最本性的追求。
如果說其他各種塵緣不過是頑石之殼,或石上之灰土,那麼這種至性的追求,正是頑石内中的美玉。
賈寶玉在人世上所受到的臧否,常常會令人想到中國春秋《左傳》故事裡的“和氏璧”。
一個叫和氏的人,懷揣價值連城的璞玉,卻不被人識,而反被誣為有欺君之罪,禍及截肢酷刑。
然他持其璞,終不悔。
經曆改朝換代,終于遇上識貨的人,終于從這璞中分剖出一塊價值連城的晶瑩美玉。
從此“和氏璧”成為鎮國之寶。
賈寶玉所具有的諸多為衆人否定的異質行為,不為人所理解的思想情愫,就象是這塊和氏所懷的美玉,外面有頑石塵土所作的包裹;而作者蘊藏于他身上的那種高超于世的思想與理想,就象包在頑石之内不為人所識的和氏璧。
聯想到《紅樓夢》這本書在社會上曾經幾禁幾開,既使“洛陽紙貴”,又屢遭鏟除。
聯想到在那個時代裡,李贽一類啟蒙思想家所受到的異端诘難,排斥誣蔑,就會完全理解了書中對賈寶玉的批詩:“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那完全是一種自嘲啊。
然而,書中又借林黛玉談禅機說出:“至堅者寶,至貴者玉。
爾有何堅?爾有何貴?” 面對如此強大系統的封建壓力,寶玉是堅者,堅若頑石,絕不倒退和妥協,亦無怨無悔。
他“空對着,山路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而面對衆多被壓迫被擺布的女性,寶玉是可貴的知音與救星,具有精神上的通靈之妙。
将寶玉比為頑石,比為美玉,皆是對他這種品格與不屈服的人性思想之贊美。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珠與玉在中國文化中曆來是被人格化與人間化的。
石頭化為了扇墜大小的一塊美玉。
玉又重新還原成一方大頑石。
這裡面蘊含着中國的“玉文化”。
看書中,通靈玉昏蒙,則寶玉亦昏蒙病倒,玉晶瑩,則寶玉清醒病愈。
看似奇詭杜撰,其實,這也源自中國的玉文化。
中國自來有“玉能養身辟邪”之說。
也有“玉飾能随所佩者氣色變化”一說。
黛玉其實也歸在了玉之列。
在寶玉初會林妹妹時就引過西方有石名黛可畫眉之典。
中國人說黃金有價玉無價。
故黛玉在“葬花詩”中有“質本潔來還潔去”這一說。
她也是一塊自然幹淨的石頭。
中國文化中,對“石”是獨有情結的。
《西遊記》中,孫悟空出生于石,原生時就叫石猴,這是本真的名字。
“悟空”是唐僧救他收徒之後,為之取的法名。
這倒有點像《紅樓夢》中的寶玉,原來是混混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