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聯盟

關燈
沒有承認太平天國,相反,倒是與太平天國進行了不懈的鬥争。

     太平天國失敗之後,比較著名的起義有“義和團”,但是也沒有取得什麼有價值的結果。

    然後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這個革命,不論孫中山從什麼角度看,反正最後他承認,革命沒有成功,同志還得努力。

    蔣介石,好一塊石頭,據自己說是完成了總理的遺址。

    但是毛主席說,否,兩個前途的大決戰還沒有開始。

    毛主席是一個曆史上罕見的獨立思考的人物。

    他老人家領導人民,組織了人類曆史上罕見的内戰,像一陣暴風一樣,把蔣介石這塊頑石吹到小島上去。

    這是不是說,蔣介石其實是一塊假石頭,真泥土呢?一遇到風吹雨打就如同塵土一般滿天飛揚呢? 我認為,清朝的命運,無論如何,到1949年也就蓋棺定論了。

    所以這裡沒有必要在曆史的考證上,超過這個界限。

    現在讓我們還是回到我們的問題,即所謂“木石前盟”上吧。

     以上我們已經比較詳細地分析了什麼是“木石前盟”,以及通靈寶玉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的問題。

    但是我們還是沒有正面論述與神瑛侍者有關的部分。

    通過對原書的引證,可以看到,神瑛侍者與绛珠草還是有那麼一點關系的。

    這個關系不過就是: ……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始得久延歲月。

    …… 應該說,分析既然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再多說就顯得羅嗦了。

    雖然如此,為了減少歧義,我甯願饒舌。

    從大裡來說,《紅樓夢》本身是一部很饒舌的作品。

    這是一部“纏綿瑣碎”的作品。

    從更大的方面說,像毛主席那樣,根本也就沒有詳細分析的必要了。

    這樣一來,整個紅學都是饒舌了。

    但是與談情派不同,我這裡的饒舌基本還是正确的。

    我還沒有愚蠢到要賈寶玉和一條褲腰帶談戀愛的地步。

    我也沒有說這種和褲腰帶的愛情悲劇具有濃厚的反封建傾向等等。

    我也沒有說通過褲腰帶的悲劇命運反映的婦女解放的政治主題等等。

    我也沒有說…… 總之,滿清在進關前的社會發展狀況遠遠低于明朝。

    滿清入關之後,也根本就沒有考慮要觸動已經腐朽不堪的上層建築。

    還不如說,滿族人砍掉了朱明王朝的腦袋,安上了滿族人的腦袋,還改變了大家的發型,僅此而已。

    [85]更加可笑的是,滿人認為,他們占據崇祯的宮殿和國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他們的理由是,是他們剿滅了李自成,替崇祯報了仇。

    作為報答,崇祯應該把他的宮殿和江山作為謝禮送給滿人。

    這當然是非常說不通的理由。

    但是你不妨去翻一下曆史,當時滿人的确就是這麼一個邏輯。

     後來明王朝的嫡系,在東南一帶建立了南明王朝。

    清朝指責南明王朝因為沒有得到崇祯得遺诏,屬于背叛明朝的行為。

    其實按照明朝的規矩,并不是非要有遺诏才能确立皇帝。

    明朝自有其确定帝統的道理,滿清居然指責明皇的嫡系背叛了祖宗,而滿族人仿佛才是明朝的理所當然的繼承者。

     不管怎麼說,清朝的确一直是以明朝的繼承人的身份确立其統治的。

    顯然,這就是作品中“……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始得久延歲月”的真實意義。

     滿人不僅得到了明朝的天下,而且還是以明朝理所當然的繼承者的名義得到的。

    這樣看來,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但是曹雪芹小心翼翼地指出,事情不可能這麼完美。

    要知道“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呀!什麼地方不妥呢?就是你們家的後院有些不妥。

    難道你們沒有看到那裡吊死了一個明朝皇帝麼?難道你們就住的那麼高興嗎? 在作品中,我們看到,賈寶玉追求林黛玉。

    在曆史上,滿清王朝希望得到漢族的認同。

    但是林黛玉又是何許人物呢?是吊死崇祯皇帝的玉帶。

    崇祯皇帝就是死在漢族中間階層的手裡。

    那麼滿清追求玉帶、追求漢族中間階層的認同,這又會有什麼好下場呢?即使到手了,不過還是和崇祯一樣落得被吊死的下場罷了。

     曆史地看,滿清皇帝也的确是這麼自己往套子裡鑽,結果被吊死。

    我甚至要說,清朝末年的情景,幾乎都在曹雪芹設想的範圍之内。

    可以看到,光緒皇帝這個賈寶玉,和康有為這樣的“草木人”勾勾搭搭,摔了他的玉,封建皇權,搞百日維新,就像賈寶玉接收芳官一事在怡紅院立威,很是興旺熱鬧一陣子一樣。

    但是好景不長,正如林黛玉所說,見了姐姐就忘了妹妹。

    慈禧太後一發威,百日維新立刻煙消雲散。

    也有人頭落地的,也有流亡海外的。

    光緒自己也被軟禁起來。

    大的混亂已經造成。

     綜上所述,就像賈寶玉始終動搖在林帶玉、薛寶钗之間一樣,滿清皇帝也始終動搖在漢族地主階級和滿族貴族之間。

    但是最後,還是滿族貴族占了上風。

    在當時那個政治大前提之下,這樣的結果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85]金簪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