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林中挂
關燈
小
中
大
會遭到一些人的否定,乃至嘲笑,但是科學就是要提倡老老實實的态度。
寶玉看了仍不解。
便又擲了,再去取“正冊”看,隻見頭一頁上便畫着兩株枯木,木上懸着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裡埋。
就沒有一個人就這裡的文字發表任何想法。
人們一般認為這隻不過是取“林黛玉”的諧音罷了。
其實相反,“林黛玉”隻是取“玉帶”的諧音罷了。
兩株枯木是“林”的意思,這沒有太多的争論。
關鍵是一個“枯”字才是文眼之所在。
那麼“玉帶”呢?這又做如何正确的曆史聯系呢? 哈哈,諾貝爾獎就要誕生了。
這個“玉帶”,不多不少,正好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吊用的褲腰帶。
為了謹慎起見,首先聲明,我并沒有詳細調查,崇祯上吊用的是不是就是他的褲腰帶,即便用的是褲腰帶,也可能不是“玉帶”。
但是作為一個常識,一個人如果是出于自殺,肯定不會對于上吊用的繩子特别挑剔,在很多情況下,褲腰帶是比較一般的選擇。
而皇帝的褲腰帶,可以說,在很多朝代都是“玉帶”。
至于曆史上是不是都是這樣,我的确沒有調查。
但是出于對曹雪芹的信任,我相信情況是這樣的。
就是說,崇祯皇帝上吊用的是褲腰帶,而且是玉帶。
按照這樣的說法,看來林黛玉上吊而死的可能性居多。
既然崇祯是在紫禁城裡吊死的,那麼林黛玉死于大觀園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支持這種說法的學者趕快來助威呀!) 這裡之所以說是“可能”,原因就在于玉帶與崇祯還不是一回事。
就好像賈寶玉與通靈寶玉不是一回事一樣。
可以說,此四者恰好構成一個逐層遞接的序列。
崇祯——玉帶——賈寶玉——通靈寶玉。
進一步的分析可以告訴我們,通靈寶玉的曆史原型與秦始皇的玉玺相當。
這可以從其上的文字得到結論。
制造玉玺的玉原本乃是春秋時楚國卞和所獻。
一共獻了三次,前兩次沒有被承認,分别被砍掉兩條腿。
第三次當場剖開石璞,得美玉,史稱“和氏壁”。
其他的民族似乎都不如中國人這樣喜歡玉。
中國人這麼喜歡玉,但是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這塊“和氏璧”了。
蔺相如的“完璧歸趙”就是這塊玉。
最後這塊玉落到秦始皇的手裡,宰相李斯碾成玉玺,上镌八個字,好像是“受命于天,既壽且昌”。
雖然曆代皇帝的印章多得不計其數,但是唯有這個玉玺被當作皇權的象征。
《三國演義》的争奪也是集中在這塊玉玺之上。
這塊玉玺因此又稱“傳國寶”、“傳國玉玺”。
曆朝皇帝都持有此玉玺,唯有明朝是例外。
小流氓朱元璋始終沒有統一蒙古。
玉玺被元順帝帶到蒙古高原,明朝皇帝也懶得去找他。
但是偏偏玉玺落到了滿族人的手裡。
蒙古人把它獻給了清太宗皇太極。
這是一件幾乎不被曆史學家和紅學家注意到的曲折過程。
原來明朝沒有這塊象征國家統一的玉玺。
兩百多年以後,又輾轉落到滿清手裡。
這對于提高滿清一統中華的決心當然是大有好處的事情。
基于此,有必要關心一下這塊玉玺現在的下落。
是在人民政府手裡呢?還是被蔣介石運到台灣,或者被八國聯軍運到國外,還是根本就下落不明了呢? 通靈寶玉上面的文字是“莫失莫忘,仙壽恒昌”。
另外在作品中,通靈寶玉一直被當作“命根子”,就像玉玺是封建王朝的“命根子”相仿。
進一步說來,通過閱讀作品,讀者似乎可以得到通靈寶玉其實是邪惡的象征這麼一個印象。
就像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是邪惡的統治一樣。
當然這個問題更多地屬于哲學,政治學的範疇。
老子直截了當地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 我們再詳細地看一下那幅著名的谶圖。
……隻見頭一頁上便畫着兩株枯木,木上懸着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是不是有人畫過這幅不詳的圖呢?我想說,“木上懸着一圍玉帶”,究竟是一株木上圍着呢,還是圍着兩株。
從文字上看,似乎不能排除隻有一株木上圍着玉帶這個說法。
但是似乎兩株枯木都圍着玉帶更加符合原意。
如果是這樣,那麼究竟一共有一條玉帶呢,還是兩條。
如果是兩條,就會有些不符合作品了。
因為雪下隻埋了一股金簪。
所以看來還是隻有一條玉帶比較好些。
如果隻有一條玉帶,那麼圍兩株枯木,是不是顯得有些不妥呢?這麼說來,似乎還是一條玉帶隻圍一株枯木比較妥當。
可是這樣一來,另外一株枯木難道就要光秃秃,沒有玉帶嗎? 這些羅嗦的分析隻是要進一步得出這樣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滿清的皇帝的服飾是怎樣的。
據我所知,明朝的官員,級别的标志是腰帶。
如金腰帶,玉腰帶等等。
而清朝則由“頂戴”标志。
那麼是不是說清朝的皇帝的黃袍馬褂外面沒有玉帶呢?如果是這樣,一切疑問就迎刃而解了。
婦女的首飾,金簪,也是帶在頭上。
而用金來象征滿清也是很恰當的。
特别是“雪”,更能令人想到塞外大雪封山的景象。
雪是滿族的故鄉。
而滿人跑到中原,曹雪芹說,這是“反認他鄉做故鄉”。
寶玉看了仍不解。
便又擲了,再去取“正冊”看,隻見頭一頁上便畫着兩株枯木,木上懸着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裡埋。
就沒有一個人就這裡的文字發表任何想法。
人們一般認為這隻不過是取“林黛玉”的諧音罷了。
其實相反,“林黛玉”隻是取“玉帶”的諧音罷了。
兩株枯木是“林”的意思,這沒有太多的争論。
關鍵是一個“枯”字才是文眼之所在。
那麼“玉帶”呢?這又做如何正确的曆史聯系呢? 哈哈,諾貝爾獎就要誕生了。
這個“玉帶”,不多不少,正好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吊用的褲腰帶。
為了謹慎起見,首先聲明,我并沒有詳細調查,崇祯上吊用的是不是就是他的褲腰帶,即便用的是褲腰帶,也可能不是“玉帶”。
但是作為一個常識,一個人如果是出于自殺,肯定不會對于上吊用的繩子特别挑剔,在很多情況下,褲腰帶是比較一般的選擇。
而皇帝的褲腰帶,可以說,在很多朝代都是“玉帶”。
至于曆史上是不是都是這樣,我的确沒有調查。
但是出于對曹雪芹的信任,我相信情況是這樣的。
就是說,崇祯皇帝上吊用的是褲腰帶,而且是玉帶。
按照這樣的說法,看來林黛玉上吊而死的可能性居多。
既然崇祯是在紫禁城裡吊死的,那麼林黛玉死于大觀園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支持這種說法的學者趕快來助威呀!) 這裡之所以說是“可能”,原因就在于玉帶與崇祯還不是一回事。
就好像賈寶玉與通靈寶玉不是一回事一樣。
可以說,此四者恰好構成一個逐層遞接的序列。
崇祯——玉帶——賈寶玉——通靈寶玉。
進一步的分析可以告訴我們,通靈寶玉的曆史原型與秦始皇的玉玺相當。
這可以從其上的文字得到結論。
制造玉玺的玉原本乃是春秋時楚國卞和所獻。
一共獻了三次,前兩次沒有被承認,分别被砍掉兩條腿。
第三次當場剖開石璞,得美玉,史稱“和氏壁”。
其他的民族似乎都不如中國人這樣喜歡玉。
中國人這麼喜歡玉,但是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這塊“和氏璧”了。
蔺相如的“完璧歸趙”就是這塊玉。
最後這塊玉落到秦始皇的手裡,宰相李斯碾成玉玺,上镌八個字,好像是“受命于天,既壽且昌”。
雖然曆代皇帝的印章多得不計其數,但是唯有這個玉玺被當作皇權的象征。
《三國演義》的争奪也是集中在這塊玉玺之上。
這塊玉玺因此又稱“傳國寶”、“傳國玉玺”。
曆朝皇帝都持有此玉玺,唯有明朝是例外。
小流氓朱元璋始終沒有統一蒙古。
玉玺被元順帝帶到蒙古高原,明朝皇帝也懶得去找他。
但是偏偏玉玺落到了滿族人的手裡。
蒙古人把它獻給了清太宗皇太極。
這是一件幾乎不被曆史學家和紅學家注意到的曲折過程。
原來明朝沒有這塊象征國家統一的玉玺。
兩百多年以後,又輾轉落到滿清手裡。
這對于提高滿清一統中華的決心當然是大有好處的事情。
基于此,有必要關心一下這塊玉玺現在的下落。
是在人民政府手裡呢?還是被蔣介石運到台灣,或者被八國聯軍運到國外,還是根本就下落不明了呢? 通靈寶玉上面的文字是“莫失莫忘,仙壽恒昌”。
另外在作品中,通靈寶玉一直被當作“命根子”,就像玉玺是封建王朝的“命根子”相仿。
進一步說來,通過閱讀作品,讀者似乎可以得到通靈寶玉其實是邪惡的象征這麼一個印象。
就像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是邪惡的統治一樣。
當然這個問題更多地屬于哲學,政治學的範疇。
老子直截了當地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 我們再詳細地看一下那幅著名的谶圖。
……隻見頭一頁上便畫着兩株枯木,木上懸着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是不是有人畫過這幅不詳的圖呢?我想說,“木上懸着一圍玉帶”,究竟是一株木上圍着呢,還是圍着兩株。
從文字上看,似乎不能排除隻有一株木上圍着玉帶這個說法。
但是似乎兩株枯木都圍着玉帶更加符合原意。
如果是這樣,那麼究竟一共有一條玉帶呢,還是兩條。
如果是兩條,就會有些不符合作品了。
因為雪下隻埋了一股金簪。
所以看來還是隻有一條玉帶比較好些。
如果隻有一條玉帶,那麼圍兩株枯木,是不是顯得有些不妥呢?這麼說來,似乎還是一條玉帶隻圍一株枯木比較妥當。
可是這樣一來,另外一株枯木難道就要光秃秃,沒有玉帶嗎? 這些羅嗦的分析隻是要進一步得出這樣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滿清的皇帝的服飾是怎樣的。
據我所知,明朝的官員,級别的标志是腰帶。
如金腰帶,玉腰帶等等。
而清朝則由“頂戴”标志。
那麼是不是說清朝的皇帝的黃袍馬褂外面沒有玉帶呢?如果是這樣,一切疑問就迎刃而解了。
婦女的首飾,金簪,也是帶在頭上。
而用金來象征滿清也是很恰當的。
特别是“雪”,更能令人想到塞外大雪封山的景象。
雪是滿族的故鄉。
而滿人跑到中原,曹雪芹說,這是“反認他鄉做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