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林中挂
關燈
小
中
大
。
而民族文學的進一步發展,不用說,也非把這樣的權威踏到不可。
隻有自由的思想才是一切創造力的不竭的源泉。
可以看到,《紅樓夢》正是自由思想的不朽産物。
讓我們暫且結束對“天才”的蔑視。
重新回到《紅樓夢》。
《紅樓夢》又稱《石頭記》,作者自比“頑石”。
這與作品中賈寶玉所帶的“通靈寶玉”也是一緻的。
既然當前的《紅樓夢》,其實是按照乾隆的意思搞出的不倫不類的東西,所以從乾隆的角度說,“自傳說”,談情派還是有一些根據。
但是既然乾隆隻是個僞作者,那麼可以說,談情派還是上了乾隆的當。
這就是說,賈寶玉乃是神瑛侍者和頑石幻象的對立統一體。
而這二者的結合,可以說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這一點,可以說絕大多數的紅學家都沒有注意到。
我認為,乾隆還是注意到這一點的。
通過研究不同的版本,可以看到,關于賈寶玉的前身,神瑛侍者與頑石之間的描寫被改得亂七八糟,不成體統。
從這點就可以看到,曹雪芹對自己的信心是有理由的。
這個信心就體現在,寫就的作品,已然達到一毫不能添,一毫不能減的地步。
如果略有增減,就會在作品中表現出不協調來。
而後人通過仔細辨别,不僅可以大緻還原作品的原貌,而且可以大緻看到一些作品以外的東西,如乾隆爺等等。
按照這種說法,所謂“木石前盟”原來是頑石與绛珠草之間的事情,而與神瑛侍者、賈寶玉沒有關系。
且慢。
難道神瑛侍者就與绛珠草一點聯系也沒有嗎? ……那僧笑道:“此事說來好笑,竟是千古未聞的罕事。
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始得久延歲月。
後來既受天地精華,複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遊于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
隻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結着一段纏綿不盡之意。
恰近日這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曆幻緣,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的。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
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
” 可以看到,二者之間不僅有很大的聯系,而且這個聯系是所有聯系中最主要的聯系,全書就是圍繞着這個聯系而展開的。
因此被脂硯齋,高鹗所強調的“钗黛合一”、“钗黛分離”完全是個騙局。
薛寶钗作為群钗之首,對于賈寶玉來說,隻是所有紅妝中最出色的一個罷了。
賈寶玉與薛寶钗的關系是典型的“公子紅妝”的關系。
而《紅樓夢》與衆不同之處,《石頭記》着重記載的,顯然不是賈寶玉、薛寶钗之間的關系。
作品是在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展開。
也正是這個原因,該作品一直被誤認為是言情小說,以寶黛愛情為主線。
下面我就準備詳細分析這個問題。
看看所謂“寶黛愛情”究竟是不是如談情派所想象的那樣。
我甚至在前面說,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準還能夠獲得紅學的諾貝爾獎。
這個說法的确并非誇張,這個問題是貫穿作品的主線。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談情派也就徹底崩潰了。
同樣,《紅樓夢》是一部什麼樣的著作也就大緻被揭示出來了。
而這個榮譽,不論是否獲得諾貝爾獎,我想,應該非我莫屬。
雖然毛主席也能夠達到這個境界,但是他老人家恐怕沒有興緻像我這樣喋喋不休地進行這個方面的分析,與談情派作鬥争等等。
所以最後這個榮譽,因為例如毛主席這樣的人物不屑于獲得,所以最後還是非我莫屬。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賈寶玉的雙重存在。
一是生活在大觀園中,以乾隆為原型、以神瑛侍者為前身的公子爺,情聖,意淫者等等;另一個則是與賈寶玉形影不離的通靈寶玉,曹雪芹的化身,青梗峰不得補天的頑石的幻象。
此二者的區别必須牢牢把握。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此必須嚴格加以區别的藝術形象,分别與書中主角,林黛玉是一種什麼關系。
可以說,這個問題搞清楚了,《紅樓夢》這本書也就基本搞清楚了。
剩下來的事情,就是在縱深的方向上進一步肅清“非作家”“談情派”的模糊意見而已。
理論往往麻煩,在我們前進之前,還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即林黛玉的曆史原型是什麼。
《紅樓夢》是一部非常麻煩的作品。
作者曹雪芹為了達到詛咒滿清的目的,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在各個方面都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書中的人物也是這樣,他們在作品中有不同的身份,特别是“女兒”就更加是這樣。
對于賈母、王夫人、王熙鳳來說,有世俗的地位;對于賈寶玉來說,又分别有不同的感情上的地位。
而紅學研究者則對于這些人物的曆史原型、在太虛幻境的真實身份很感興趣。
我認為,就林黛玉來說,其曆史原型,可以說是“窗戶紙”,一捅就破。
問題在于人們把這個問題複雜化了。
這個方面的種種猜想,這裡就沒有必要一一加以駁斥了。
我的一貫原則就是從作品本身出發。
盡管這種唯一科學的态度可能
而民族文學的進一步發展,不用說,也非把這樣的權威踏到不可。
隻有自由的思想才是一切創造力的不竭的源泉。
可以看到,《紅樓夢》正是自由思想的不朽産物。
讓我們暫且結束對“天才”的蔑視。
重新回到《紅樓夢》。
《紅樓夢》又稱《石頭記》,作者自比“頑石”。
這與作品中賈寶玉所帶的“通靈寶玉”也是一緻的。
既然當前的《紅樓夢》,其實是按照乾隆的意思搞出的不倫不類的東西,所以從乾隆的角度說,“自傳說”,談情派還是有一些根據。
但是既然乾隆隻是個僞作者,那麼可以說,談情派還是上了乾隆的當。
這就是說,賈寶玉乃是神瑛侍者和頑石幻象的對立統一體。
而這二者的結合,可以說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這一點,可以說絕大多數的紅學家都沒有注意到。
我認為,乾隆還是注意到這一點的。
通過研究不同的版本,可以看到,關于賈寶玉的前身,神瑛侍者與頑石之間的描寫被改得亂七八糟,不成體統。
從這點就可以看到,曹雪芹對自己的信心是有理由的。
這個信心就體現在,寫就的作品,已然達到一毫不能添,一毫不能減的地步。
如果略有增減,就會在作品中表現出不協調來。
而後人通過仔細辨别,不僅可以大緻還原作品的原貌,而且可以大緻看到一些作品以外的東西,如乾隆爺等等。
按照這種說法,所謂“木石前盟”原來是頑石與绛珠草之間的事情,而與神瑛侍者、賈寶玉沒有關系。
且慢。
難道神瑛侍者就與绛珠草一點聯系也沒有嗎? ……那僧笑道:“此事說來好笑,竟是千古未聞的罕事。
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始得久延歲月。
後來既受天地精華,複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遊于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
隻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結着一段纏綿不盡之意。
恰近日這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曆幻緣,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的。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
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
” 可以看到,二者之間不僅有很大的聯系,而且這個聯系是所有聯系中最主要的聯系,全書就是圍繞着這個聯系而展開的。
因此被脂硯齋,高鹗所強調的“钗黛合一”、“钗黛分離”完全是個騙局。
薛寶钗作為群钗之首,對于賈寶玉來說,隻是所有紅妝中最出色的一個罷了。
賈寶玉與薛寶钗的關系是典型的“公子紅妝”的關系。
而《紅樓夢》與衆不同之處,《石頭記》着重記載的,顯然不是賈寶玉、薛寶钗之間的關系。
作品是在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展開。
也正是這個原因,該作品一直被誤認為是言情小說,以寶黛愛情為主線。
下面我就準備詳細分析這個問題。
看看所謂“寶黛愛情”究竟是不是如談情派所想象的那樣。
我甚至在前面說,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準還能夠獲得紅學的諾貝爾獎。
這個說法的确并非誇張,這個問題是貫穿作品的主線。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談情派也就徹底崩潰了。
同樣,《紅樓夢》是一部什麼樣的著作也就大緻被揭示出來了。
而這個榮譽,不論是否獲得諾貝爾獎,我想,應該非我莫屬。
雖然毛主席也能夠達到這個境界,但是他老人家恐怕沒有興緻像我這樣喋喋不休地進行這個方面的分析,與談情派作鬥争等等。
所以最後這個榮譽,因為例如毛主席這樣的人物不屑于獲得,所以最後還是非我莫屬。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賈寶玉的雙重存在。
一是生活在大觀園中,以乾隆為原型、以神瑛侍者為前身的公子爺,情聖,意淫者等等;另一個則是與賈寶玉形影不離的通靈寶玉,曹雪芹的化身,青梗峰不得補天的頑石的幻象。
此二者的區别必須牢牢把握。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此必須嚴格加以區别的藝術形象,分别與書中主角,林黛玉是一種什麼關系。
可以說,這個問題搞清楚了,《紅樓夢》這本書也就基本搞清楚了。
剩下來的事情,就是在縱深的方向上進一步肅清“非作家”“談情派”的模糊意見而已。
理論往往麻煩,在我們前進之前,還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即林黛玉的曆史原型是什麼。
《紅樓夢》是一部非常麻煩的作品。
作者曹雪芹為了達到詛咒滿清的目的,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在各個方面都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書中的人物也是這樣,他們在作品中有不同的身份,特别是“女兒”就更加是這樣。
對于賈母、王夫人、王熙鳳來說,有世俗的地位;對于賈寶玉來說,又分别有不同的感情上的地位。
而紅學研究者則對于這些人物的曆史原型、在太虛幻境的真實身份很感興趣。
我認為,就林黛玉來說,其曆史原型,可以說是“窗戶紙”,一捅就破。
問題在于人們把這個問題複雜化了。
這個方面的種種猜想,這裡就沒有必要一一加以駁斥了。
我的一貫原則就是從作品本身出發。
盡管這種唯一科學的态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