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林中挂

關燈
說實話,《紅樓夢》這樣的作品的确很令人頭痛。

    作者并沒有如實地按照曆史的本來面貌來寫,而是“取其事理”。

    這就是說,一方面我們要對那個時期的曆史有一個了解;另一方面又要對曹雪芹獨特的曆史觀點有些了解。

    總之,作品所反映的不是曆史的原型;而是曆史呈現在曹雪芹心理的影像。

    當然,曹雪芹的思想是很深刻的,否則毛主席也不會如此推崇這部作品。

    但是也要看到,曹雪芹還是一個很善于按照自己的要求取舍的作家。

    這就是說,作品所反映的格調,用一句比較不時髦的話來說,并不是完全健康的。

    作家有意把曆史上所有消極的思想文化,統統壓縮在作品之中。

    可以說,就這個方面說,曹雪芹的确是對我國兩千年文化做了一個總結。

    這些消極的思想,例如佛、道,在作品中占據很高的地位;而那些看來似乎是積極的思想,如儒、墨、法等等,也統統沒有好下場。

    這樣的作家不能不說有一點偏激。

    其他的作品,如《水浒》,《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等等,多少還有一些積極肯定的因素,而《紅樓夢》,可以說,最後是“白茫茫一片真幹淨”,沒有任何肯定的東西被保留下來。

    統統遭到否定。

     就曆史來說,實際情況也不像作者描寫的那麼絕對。

    雖然清朝完了,還有民國;民國完了,還有共和國。

    是不是真的就是“真幹淨”了呢?曆史地說,每個曆史時代都要消除前一時代的消極因素,這本身是一個革命的過程,與其說是否定,不如說是肯定,而且是絕對的肯定。

    當然,完整的作品沒有流傳下來。

    也許作者正是要通過這麼一個結局喚起人們鬥争的決心也說不定。

     就作品本身來說,正如我們已經在上面所分析的那樣,一共存在兩個聯盟。

    一個是滿漢之間基于利益的聯盟;另一個則是八旗内部基于血統的聯盟。

    這在作品中有所表現。

    而且還構成作品得以展開的主線。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

    這将是下一個需要加以讨論的題目。

     在我們進一步分析這個困難的問題之前,首先有一個意外的困難需要加以解決。

    這個問題已經有人指出,但是似乎沒有更進一步的結論。

    這就是賈寶玉這個形象的雙重存在。

     所謂賈寶玉的雙重存在,不外就是說,賈寶玉的前身究竟是神瑛侍者,還是不得補天的頑石。

    我認為,這個問題實在是理解《紅樓夢》的一個重要線索。

     我認為,混淆二者是錯誤的。

    或者說,二者不容混淆。

     一日,炎夏永晝,士隐于書房閑坐,至手倦抛書,伏幾少憩,不覺朦胧睡去。

    夢至一處,不辨是何地方。

    忽見那廂來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談。

    隻聽道人問道:“你攜了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現有一段風流公案正該了結,這一幹風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

    趁此機會,就将此蠢物夾帶于中,使他去經曆經曆。

    ” 顯然,蠢物是頑石。

    按照字面來理解,“夾帶于中”就說明,投胎的是神瑛侍者,而頑石則被神瑛侍者銜在口中,與之一同下凡。

     特别重要的是,我們看的《紅樓夢》,其實是刻在頑石之上,被空空道人抄來的。

    這樣一來,整日尋愁覓恨的不是頑石,而是神瑛侍者。

    而頑石的作用不過是個見證罷了。

    主角不是頑石,而是神瑛侍者。

     這樣一來,事情就豁然開朗了。

    其實頑石的身份就是作者,就是曹雪芹。

    在書中雖然與賈寶玉形影不離,但是從來也沒有他的戲。

    頑石隻是一個沉默而客觀的見證。

     神瑛侍者的真正身份,顯然就是乾隆。

    這個故事駭人聽聞之處就在于,整個故事,包括故事的環境,主人公,與現實世界的全部關系隻是這麼小小的一塊頑石。

    而且這塊石頭也是在曆經不知多少劫之後,才被巡仙訪道的道人遇到。

     而離開這塊頑石,可以說,故事完全發生在虛無飄渺之間。

    包括賈寶玉,這也是與其他主人公一樣,不多不少,隻是一個角色而已。

    隻有一直保持沉默的頑石才是故事的記叙者。

     不用說,這就給所謂“自傳說”,談情派造成很大麻煩。

    按照這樣的說法,賈寶玉的故事與曹雪芹的親身經曆并不需要存在必然的聯系。

    即使有,也是偶然巧合。

    曹雪芹在作品中一直沒有開口。

    作者一直是聽,并沒有開口。

    然後在故事結束之後,回到大荒山、青梗峰,隻是“記”,也沒有“論”。

    在續書中,賈寶玉與和尚道士一起回到青梗峰,這是錯誤的。

    賈寶玉與他的姐妹一起,都要回到警幻歸案。

    回到青梗峰的隻是他的玉而已。

    在續書中,在很多的篇幅内,賈寶玉的玉丢了。

    然後又是賈寶玉自己也丢了。

    而賈寶玉能夠跑到青梗峰,也得歸功于他的玉事先與他分開。

     有人根據最後賈寶玉的服裝來判斷續書的真僞,這當真是好笑之極。

    隻有薛寶钗這樣的墨派才會特别對别人的穿戴留心。

    順便說一下,雖然最後賈寶玉的鬥蓬很奢華,但是居然沒有穿鞋。

    而當時又在下雪。

    難道一個穿這樣鬥蓬的人窮到沒有鞋穿嗎?莫非這個時候的賈寶玉也像某些人真心喜愛的某Q一樣,幹起沒有本錢的買賣來了嗎…… 像這樣一貫油嘴滑舌的“作家”,居然還被奉為“天才”,自己還特别謙虛地聲明,哪裡哪裡……這的确不是民族文學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