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模式論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說本書需要克服什麼對立的觀點的話,那就是所謂“談情派”了。
這裡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多說上幾句。
誠如我在本書中反複強調的那樣,我曆來主張學術自由。
每個人都有充足的權利選擇、捍衛自己所喜歡的觀點。
既然這樣,我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反駁“談情派”,這是不是有違上述原則呢?可以說,這并沒有違反任何公平的原則。
問題的實質在于所說是否有據。
換句話說,就學術範圍之内,總是要有個正誤的辯論的。
在這個範圍呢,可以說,我歡迎持反對意見的人提出他們的觀點。
但是超出這個範圍之外,例如擺擺架子,或者其他一些與純學術無關的事情幹擾公正的理論研究,總之,所有這些都與我無關,而所有這樣的觀點,可以說,也沒有更大的說服力。
說來非常可笑,直到目前,“談情派”仍然在《紅樓夢》的人物原型這樣一個問題上吵鬧不休。
我十分高興地看到,甚至是十分滿意地估計到,這些老先生們在這個問題上不會取得什麼不得了的進展。
顯而易見的事情是,大觀園裡的姑娘,不可能在現實的曹、李家的曆史上找的出來。
盡管他們翻爛了曆史也是這樣。
誰是林黛玉呢?誰是薛寶钗呢?誰又是賈探春、賈元春呢?可以說,在這個方面,政治曆史說占有絕對的優勢。
有誰提到賈探春的原型是王安石呢?就我所看到的資料來說,沒有人這麼說過。
因此我的确為這個觀點感到驕傲。
如果把賈探春歸納為王安石,那麼不是一切籠罩在這個人物頭上的煙霧都消失了嗎?“談情派”有沒有這麼一針見血地指出事情的真相呢? “談情派”已經被逼到角落裡去了。
而這個成績,可以說,我不敢據太多。
絕大部分的原因還在“談情派”本身。
我已經多次指出,“談情”充其量是個煙霧。
嚴格說來,連煙霧都不是。
就中國古代政治來說,情即是政,政既是情。
這也完全是儒家學說的本質特點。
所以隻要稍微認真地對作品進行分析,其政治曆史小說的本來面目就自然而然地暴露出來。
[83]而“談情派”繼續滿足于開始所取得的成績,拒絕承認作品的内在主題,而試圖在“談情”這一條路上前進。
這樣一來,各種各樣荒謬可笑的“突破”由此造成。
例如那個很著名的“四階段”說,例如給林、薛、史等人更改姓名等等。
在前面,我比較詳細地對前一說法給予反駁。
而對後一說法,可以說,我不認為這有多麼大的學術價值。
穿鑿附會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這個說法實在看不出來與作品有什麼太大聯系。
這裡隻是簡單地指出,請老先生們注意,例如林黛玉、薛寶钗、史湘雲這樣重要的角色,按照談情派的觀點,應該在曹、李宗譜中占據重要地位才對。
而最後卻引到了八杆子還要拐彎的地步,這就有點太玄了。
當然,前輩的研究還是要尊重,這裡不過是說我不準備贊同這個說法就是了。
在曆史上,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紅樓夢》是一部悼明之失,數清之過的作品。
很好,這個說法很有點意思。
但是我還不能詳細地評論這個說法。
原因很簡單,直到目前為止,我隻是聽說過有這個說法,但是還不清楚這個說法的具體内容如何。
這就是說,按照這樣的觀點,究竟明、清之過失是什麼還不知道。
但是即使是這樣,可以說,這個說法的優越之處即在于把《紅樓夢》與政治曆史主題直接結合起來了。
另外《紅樓夢》有言,“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隻為風月情濃。
趁着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 這裡的“金”即所謂滿清,後金;而“玉”似乎還不能就說是指明朝。
後面我将詳細分析這個問題。
至于《紅樓夢》的曆史背景,我認為還是要歸到清朝前期比較好。
這麼說的理由有: 1.就作品所展現的社會風情來看,顯然與漢、唐、宋等朝不同。
可以說,越是到曆史的後面,個體就越覺悟,越強烈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換句話說,私有制度的發展就越完善。
這在作品中已經看到了。
例如賈母、王熙鳳都特别重視“梯己”。
與之相對,“官中的”則是大家族的共有财産。
2.就文化背景來看,也要說作品所反映的不是宋以及宋以前的時代。
準确來說,還是反映清朝的前期。
這就是說,中國古代文化存在強烈的女性傾向。
這個傾向在秦朝時處于最低。
然後各個朝代都是這個傾向的回歸。
可以說,這也與儒家學說直接相關。
儒家認為治國與治家相同。
而把國家當作家族來治理,這麼治來治去,越治就越缺乏陽剛之氣,越來越女性化。
[84] 3.特别重要的是,籠罩全書的“末世”氣氛當為清所獨有。
其實就是到了明朝,大家也沒有感到任何“末世”氣氛。
既然所有人忙忙碌碌地為自己既得利益謀劃,就說明前途還是光明的。
唯獨清朝之時,這個末世情結十分濃重。
據說曹雪芹的祖父是在所
這裡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多說上幾句。
誠如我在本書中反複強調的那樣,我曆來主張學術自由。
每個人都有充足的權利選擇、捍衛自己所喜歡的觀點。
既然這樣,我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反駁“談情派”,這是不是有違上述原則呢?可以說,這并沒有違反任何公平的原則。
問題的實質在于所說是否有據。
換句話說,就學術範圍之内,總是要有個正誤的辯論的。
在這個範圍呢,可以說,我歡迎持反對意見的人提出他們的觀點。
但是超出這個範圍之外,例如擺擺架子,或者其他一些與純學術無關的事情幹擾公正的理論研究,總之,所有這些都與我無關,而所有這樣的觀點,可以說,也沒有更大的說服力。
說來非常可笑,直到目前,“談情派”仍然在《紅樓夢》的人物原型這樣一個問題上吵鬧不休。
我十分高興地看到,甚至是十分滿意地估計到,這些老先生們在這個問題上不會取得什麼不得了的進展。
顯而易見的事情是,大觀園裡的姑娘,不可能在現實的曹、李家的曆史上找的出來。
盡管他們翻爛了曆史也是這樣。
誰是林黛玉呢?誰是薛寶钗呢?誰又是賈探春、賈元春呢?可以說,在這個方面,政治曆史說占有絕對的優勢。
有誰提到賈探春的原型是王安石呢?就我所看到的資料來說,沒有人這麼說過。
因此我的确為這個觀點感到驕傲。
如果把賈探春歸納為王安石,那麼不是一切籠罩在這個人物頭上的煙霧都消失了嗎?“談情派”有沒有這麼一針見血地指出事情的真相呢? “談情派”已經被逼到角落裡去了。
而這個成績,可以說,我不敢據太多。
絕大部分的原因還在“談情派”本身。
我已經多次指出,“談情”充其量是個煙霧。
嚴格說來,連煙霧都不是。
就中國古代政治來說,情即是政,政既是情。
這也完全是儒家學說的本質特點。
所以隻要稍微認真地對作品進行分析,其政治曆史小說的本來面目就自然而然地暴露出來。
[83]而“談情派”繼續滿足于開始所取得的成績,拒絕承認作品的内在主題,而試圖在“談情”這一條路上前進。
這樣一來,各種各樣荒謬可笑的“突破”由此造成。
例如那個很著名的“四階段”說,例如給林、薛、史等人更改姓名等等。
在前面,我比較詳細地對前一說法給予反駁。
而對後一說法,可以說,我不認為這有多麼大的學術價值。
穿鑿附會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這個說法實在看不出來與作品有什麼太大聯系。
這裡隻是簡單地指出,請老先生們注意,例如林黛玉、薛寶钗、史湘雲這樣重要的角色,按照談情派的觀點,應該在曹、李宗譜中占據重要地位才對。
而最後卻引到了八杆子還要拐彎的地步,這就有點太玄了。
當然,前輩的研究還是要尊重,這裡不過是說我不準備贊同這個說法就是了。
在曆史上,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紅樓夢》是一部悼明之失,數清之過的作品。
很好,這個說法很有點意思。
但是我還不能詳細地評論這個說法。
原因很簡單,直到目前為止,我隻是聽說過有這個說法,但是還不清楚這個說法的具體内容如何。
這就是說,按照這樣的觀點,究竟明、清之過失是什麼還不知道。
但是即使是這樣,可以說,這個說法的優越之處即在于把《紅樓夢》與政治曆史主題直接結合起來了。
另外《紅樓夢》有言,“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隻為風月情濃。
趁着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 這裡的“金”即所謂滿清,後金;而“玉”似乎還不能就說是指明朝。
後面我将詳細分析這個問題。
至于《紅樓夢》的曆史背景,我認為還是要歸到清朝前期比較好。
這麼說的理由有: 1.就作品所展現的社會風情來看,顯然與漢、唐、宋等朝不同。
可以說,越是到曆史的後面,個體就越覺悟,越強烈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換句話說,私有制度的發展就越完善。
這在作品中已經看到了。
例如賈母、王熙鳳都特别重視“梯己”。
與之相對,“官中的”則是大家族的共有财産。
2.就文化背景來看,也要說作品所反映的不是宋以及宋以前的時代。
準确來說,還是反映清朝的前期。
這就是說,中國古代文化存在強烈的女性傾向。
這個傾向在秦朝時處于最低。
然後各個朝代都是這個傾向的回歸。
可以說,這也與儒家學說直接相關。
儒家認為治國與治家相同。
而把國家當作家族來治理,這麼治來治去,越治就越缺乏陽剛之氣,越來越女性化。
[84] 3.特别重要的是,籠罩全書的“末世”氣氛當為清所獨有。
其實就是到了明朝,大家也沒有感到任何“末世”氣氛。
既然所有人忙忙碌碌地為自己既得利益謀劃,就說明前途還是光明的。
唯獨清朝之時,這個末世情結十分濃重。
據說曹雪芹的祖父是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