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模式論
關燈
小
中
大
基本與《紅樓夢》的預料相吻合。
也是有一個意志軟弱,試圖“補天”的皇帝,一個癡情的妃子,一個保守頑固的太後,一批樂于幫助皇帝進行變革補天的臣僚以及樂于幫助太後進行鎮壓的臣僚,等等。
基本的人物模式都可以在《紅樓夢》裡找到。
特别有意思的是,紫禁城,書中的大觀園,其命運也與作品完全相同。
……衆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舊舍’四字也罷了。
”寶玉道:“這越發過露了。
‘秦人舊舍’說避亂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 清朝到了浦儀退位之後,還是有一個軍閥允許浦儀以皇帝的身份住在紫禁城内。
這個時候,紫禁城就真的成了“秦人舊舍”了。
令人驚訝的是,紫禁城的這個命運,曹雪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看出來了。
而且在作品中如實地寫出來。
這樣就令人不得不得到結論,滿清從來就沒有真正在中國廣大的範圍内站穩腳跟。
最多也就是在北京城内站穩腳跟而已。
而有所作為的漢族政治家,從各個方面,也或多或少地試圖送他們的這個好親戚回家。
說來好笑,這個工作,最後還是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完成。
小日本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以關外為基地,把浦儀偷運到東北,從而正式給努爾哈赤的霸業劃上一個句号。
就大的波動來看,在清朝時,康熙年間的吳三桂造反與太平天國起義。
規模稍小的起義可以說一直沒有間斷。
吳三桂造反本身就已經很說明問題,放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并不是真的以滿清為主。
相反,作為中間階級代表人物的吳三桂自己要做皇帝。
吳三桂與其說是被康熙鎮壓下去,不如說是被漢族同胞整垮。
為什麼漢人同胞沒有支持吳三桂呢?因為吳三桂沒有前途。
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地主階級代表人物曾國藩對此深有體會。
據說在他鎮壓太平天國之後,聲勢達于極點,獲得了漢人從來沒有獲得過的政治權力。
但即使是這樣,這位老先生也是甯可給滿清當奴才,也不願意自己碰一下運氣。
他的部下多次要他舉事,均被拒絕。
曾國藩認為,這在當時的情況下純屬妄想。
這是不是說老先生的确對滿清主子忠心耿耿呢?完全不是。
首先,老先生對于朝廷沒有封“公”一直耿耿于懷。
其次,老先生在鹹豐帝喪期公然納妾,就說明他是如何忠于皇帝了。
不要忘記,曾國藩是最後一個理學權威。
蔣介石、毛主席就對他佩服得不得了。
其實從一開始,滿漢的統治階級就處于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況。
這也就是作品中“金玉良緣”的政治背景。
中間階級在政治上處于完全軟弱無力的狀态,需要滿族當一下招牌;同樣,八旗貴族也沒有能力治理整個國家,因此需要中間階級的幫助。
二者的聯盟完全出于利害的考慮。
可以說,大的主動權力還是掌握在中間階級手裡。
隻要中間階級能夠在政治上站住腳,就像孫中山一樣,馬上就可以甩掉滿清這個包袱;而現實的政權,按照法律制度體系,滿族貴族掌握生殺大權,可以随時清洗不可靠的勢力。
康熙末年就處于這麼一個動蕩的狀态。
當時的中間階級在政治上遠不能擺脫儒學,擺脫皇帝。
他們還沒有成熟到孫中山那樣的民族資産階級的地步。
所以他們還是如同晴雯一樣,試圖在“園子”裡奮鬥一下。
他們看到康熙已經不可動搖,就把工作放在下一代,放在康熙的兒子上。
希望能夠“溶化”滿族統治者,把他們變成傀儡,直到送出關外,從而可以造就一個溫和的中央集權。
這種圖謀當然沒有能夠逃過康熙。
康熙顯然不想因為清洗這些漢族異端分子搞到天下嘩然、以至激起漢族地主階級普遍反抗的地步。
可以看到,這位皇帝還是很有手段的。
一方面,他的目的是清洗漢族異端分子,另一方面,又要把矛盾完全集中在最有限的範圍之内解決。
所以他的措施就是有意地制造宮廷政變。
一方面,表面上宣布被漢族上層分子看好的皇子為最有希望的皇位繼承人,讓這些漢人盡可能地接近他;另一方面,又在實際上為根正苗紅的雍正創造機會,使其政變得以遽行。
借雍正之手,以所謂宮廷政變的名義清洗上層漢族勢力。
基本的事情就是這樣簡單,沒有什麼複雜之處。
如果專家們的确嚴肅對待這裡的論述,而不是一筆抹煞,就會完全同意這裡的觀點。
可以看到,康熙在位長達六十餘年,本身又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有作為的君主,在其晚年不可能遇到任何有效的阻力妨礙實現自己的目的。
而且像這樣有見識的皇帝,也不可能不對自己的行動所産生的後果有一個準确的估計。
而在确定繼承人的問題上所産生的看似愚蠢的錯誤就特别令人感到懷疑了。
據我所知,康熙在臨終之時,一直普遍被看好的皇子并不在身邊。
相反,倒是雍正一直侍奉左右。
而且還拿到父皇的一串佛珠。
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如果康熙不希望雍正繼位,大可以颠倒一下位置,讓雍正遠
也是有一個意志軟弱,試圖“補天”的皇帝,一個癡情的妃子,一個保守頑固的太後,一批樂于幫助皇帝進行變革補天的臣僚以及樂于幫助太後進行鎮壓的臣僚,等等。
基本的人物模式都可以在《紅樓夢》裡找到。
特别有意思的是,紫禁城,書中的大觀園,其命運也與作品完全相同。
……衆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舊舍’四字也罷了。
”寶玉道:“這越發過露了。
‘秦人舊舍’說避亂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 清朝到了浦儀退位之後,還是有一個軍閥允許浦儀以皇帝的身份住在紫禁城内。
這個時候,紫禁城就真的成了“秦人舊舍”了。
令人驚訝的是,紫禁城的這個命運,曹雪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看出來了。
而且在作品中如實地寫出來。
這樣就令人不得不得到結論,滿清從來就沒有真正在中國廣大的範圍内站穩腳跟。
最多也就是在北京城内站穩腳跟而已。
而有所作為的漢族政治家,從各個方面,也或多或少地試圖送他們的這個好親戚回家。
說來好笑,這個工作,最後還是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完成。
小日本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以關外為基地,把浦儀偷運到東北,從而正式給努爾哈赤的霸業劃上一個句号。
就大的波動來看,在清朝時,康熙年間的吳三桂造反與太平天國起義。
規模稍小的起義可以說一直沒有間斷。
吳三桂造反本身就已經很說明問題,放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并不是真的以滿清為主。
相反,作為中間階級代表人物的吳三桂自己要做皇帝。
吳三桂與其說是被康熙鎮壓下去,不如說是被漢族同胞整垮。
為什麼漢人同胞沒有支持吳三桂呢?因為吳三桂沒有前途。
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地主階級代表人物曾國藩對此深有體會。
據說在他鎮壓太平天國之後,聲勢達于極點,獲得了漢人從來沒有獲得過的政治權力。
但即使是這樣,這位老先生也是甯可給滿清當奴才,也不願意自己碰一下運氣。
他的部下多次要他舉事,均被拒絕。
曾國藩認為,這在當時的情況下純屬妄想。
這是不是說老先生的确對滿清主子忠心耿耿呢?完全不是。
首先,老先生對于朝廷沒有封“公”一直耿耿于懷。
其次,老先生在鹹豐帝喪期公然納妾,就說明他是如何忠于皇帝了。
不要忘記,曾國藩是最後一個理學權威。
蔣介石、毛主席就對他佩服得不得了。
其實從一開始,滿漢的統治階級就處于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況。
這也就是作品中“金玉良緣”的政治背景。
中間階級在政治上處于完全軟弱無力的狀态,需要滿族當一下招牌;同樣,八旗貴族也沒有能力治理整個國家,因此需要中間階級的幫助。
二者的聯盟完全出于利害的考慮。
可以說,大的主動權力還是掌握在中間階級手裡。
隻要中間階級能夠在政治上站住腳,就像孫中山一樣,馬上就可以甩掉滿清這個包袱;而現實的政權,按照法律制度體系,滿族貴族掌握生殺大權,可以随時清洗不可靠的勢力。
康熙末年就處于這麼一個動蕩的狀态。
當時的中間階級在政治上遠不能擺脫儒學,擺脫皇帝。
他們還沒有成熟到孫中山那樣的民族資産階級的地步。
所以他們還是如同晴雯一樣,試圖在“園子”裡奮鬥一下。
他們看到康熙已經不可動搖,就把工作放在下一代,放在康熙的兒子上。
希望能夠“溶化”滿族統治者,把他們變成傀儡,直到送出關外,從而可以造就一個溫和的中央集權。
這種圖謀當然沒有能夠逃過康熙。
康熙顯然不想因為清洗這些漢族異端分子搞到天下嘩然、以至激起漢族地主階級普遍反抗的地步。
可以看到,這位皇帝還是很有手段的。
一方面,他的目的是清洗漢族異端分子,另一方面,又要把矛盾完全集中在最有限的範圍之内解決。
所以他的措施就是有意地制造宮廷政變。
一方面,表面上宣布被漢族上層分子看好的皇子為最有希望的皇位繼承人,讓這些漢人盡可能地接近他;另一方面,又在實際上為根正苗紅的雍正創造機會,使其政變得以遽行。
借雍正之手,以所謂宮廷政變的名義清洗上層漢族勢力。
基本的事情就是這樣簡單,沒有什麼複雜之處。
如果專家們的确嚴肅對待這裡的論述,而不是一筆抹煞,就會完全同意這裡的觀點。
可以看到,康熙在位長達六十餘年,本身又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有作為的君主,在其晚年不可能遇到任何有效的阻力妨礙實現自己的目的。
而且像這樣有見識的皇帝,也不可能不對自己的行動所産生的後果有一個準确的估計。
而在确定繼承人的問題上所産生的看似愚蠢的錯誤就特别令人感到懷疑了。
據我所知,康熙在臨終之時,一直普遍被看好的皇子并不在身邊。
相反,倒是雍正一直侍奉左右。
而且還拿到父皇的一串佛珠。
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如果康熙不希望雍正繼位,大可以颠倒一下位置,讓雍正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