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四回為綱”
關燈
小
中
大
定不會像他一樣流落江湖,在實際鬥争中成長起來。
換句話說,朱元璋已經知道他的子孫必然與前面曆朝曆代的皇子皇孫一樣,不多不少,也都是廢物。
其實就是秦始皇又何嘗沒有這個打算?秦始皇收天下之兵,築七十二銅人。
從地主階級角度講,這個“道統”的确有說服力。
從明末軟弱無力的啟蒙運動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但是對于生活在這個思想體系之外的集團來說,如農民和異族,這個道統就一點作用也沒有。
所以說儒學這一套唯心主義的東西“防君子不防小人”。
但是進一步說,它“防君子”又何嘗完全成功。
我們不是已經看到啟蒙運動是如何費盡心機地破壞道統的神話嗎?我們不是看到被儒家學說所苦的中間階層是如何給朱明王朝暗中搗鬼,甚至任由李自成毀滅這個道統的嗎?我們不是已經看到這個被道統所困擾的階層在關鍵時刻甚至不惜與異族為伍也要徹底粉碎這個他們曾經願意效忠的王朝的嗎? 看來法家理論又一次占了上風。
當階級利益與傳統的道德約束産生矛盾的時候,最後究竟是哪一個取得勝利。
[76] 繼朱明王朝成為儒家理學的犧牲品之後,中間階級成為啟蒙學說的犧牲品。
隻有正确地認識到這個曆史事實,才能理解作品中“白茫茫一片真幹淨”的真實意義。
當前紅學的最大缺陷之一就在于雖然它看到曹雪芹與啟蒙的血緣關系,卻沒有進一步看到作品對這個必然夭折的理論運動的否定。
這就是說,紅學居然把《紅樓夢》放在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77]的啟蒙運動的水平之下,這不能不說是當代紅學的巨大誤解之一。
在吸取了明朝失敗的教訓之後,滿清認為,“講道理”并非總是管用的。
他們決定以武力捍衛自己的權力。
而武力的基礎就是八旗。
換句話說,滿清的統治其實就是建立在八旗的團結,一緻對外之上。
這樣我們大概可以說所謂“護官符”的重要意義了。
原來滿清也有這個“護官符”。
這個“護官符”就是八旗制度。
我要說,縱看中國曆史,這樣建立在确定的貴族聯合之上的統治方式的确是罕見的。
以往的封建統治形式,都是以單一血緣繼承為根本标志。
如明朝,就嘉靖皇帝的父母親是否得享太廟曾經發生了激烈的争論。
但是在滿清就不存在這個方面的問題。
鞑靼人在入關之前,還處在原始共産主義的部落狀态。
似乎要想很明白地分清父系方面的繼承關系或者并不是個輕松的工作。
例如在皇太極逝世之後,順治的母親為了保證順治的繼承,嫁給多爾衮。
這件事情顯然給順治造成巨大精神打擊。
這可以從他謀害兄弟,霸占董小宛這件事看出來。
在八旗貴族内部,可以說實行的是民主制度。
似乎隻要是愛新覺羅氏,都有資格繼承大統。
這個方面的研究,還是讓清史學者給一個結論吧。
這裡隻是想說,滿清的統治基礎,即非唯物主義的生産力原則,又非唯心主義的道統原則。
而是獨一無二的小集團的原則。
這個集團雖然從絕對上說并不小,乃是整個八旗子弟。
但是相對來說,滿族始終隻是少數民族。
如果說第四回透露了什麼重要的東西,這就是“護官符”。
通過這個“護官符”,可以看到滿清獨特的統治原則。
如果說八旗子弟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而紅學學者依然感到莫名其妙,這個“護官符”又說明了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呢? 即使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四大家族”實際是指的什麼了。
如果作品的目的就在于證明四大家族的沒落,那麼這樣的作品對于滿清又意味着是什麼呢?如果廣大讀者在所謂“人情小說”的掩蓋之下沒有看到這一點的話,那麼當代自以為是的紅學又如何能逃其誤導的責任呢?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的确認為作品以“談情”為主,那麼又有什麼其它的辦法呢?甚至在“搖曳生态”的前輩依然搖曳的時候,談請甚至成為唯一正确的事情。
Let’srock. [66]《老子》 [67]現代學者總是把法家的影響歸結為儒家的影響。
[68]現代紅學注意到《紅樓夢》與啟蒙學者的内在聯系,卻沒有看到《紅樓夢》對這些思想學說的批判立場。
[69]雖然運動的實質是經濟基礎。
但是本質還不等于直接等于形式。
[70]據說乾隆是西藏一個活佛的入室弟子。
[71]“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歎無緣。
” [72]需要解釋一下。
在宋、明朝,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都聲稱自己是“儒者”。
對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
這些人的絕大多數的确如正文所說,基本是個廢物。
但是也有極少數是披着羊皮的狼。
這些人未必把儒家的經典當一回事。
他們有非常明确的法家主張。
但是為了與主流社會保持一緻,他們也沒有自稱自己是什麼“法家”。
例如曹雪芹就是這樣的人。
[73]關于這一層意思,沒有比林黛玉說得更清楚的了。
“長揖雄談态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羁縻女丈夫。
” [74]林黛玉形容這種場面是“攜蝗大嚼圖”。
[75]通過考察曆史,似乎很難說除了明末之外還有哪個朝代的“書生”試圖造反。
嚴格地說,清朝也不是。
清末的知識分子,如康有為、梁啟超,都試圖走一條類似當時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制。
而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雖然可以說是半個書生,但是一方面,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封建制度;另一方面,這個辛亥革命沒有完全獲得成功,這也是很顯然的事情。
能夠說蔣介石完成了總理遺願嗎?雖然蔣介石自己是這麼說。
那麼我們是不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辛亥革命的完成呢? [76]“天變,道亦變”。
[77]忽然我又想到一個人……
換句話說,朱元璋已經知道他的子孫必然與前面曆朝曆代的皇子皇孫一樣,不多不少,也都是廢物。
其實就是秦始皇又何嘗沒有這個打算?秦始皇收天下之兵,築七十二銅人。
從地主階級角度講,這個“道統”的确有說服力。
從明末軟弱無力的啟蒙運動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但是對于生活在這個思想體系之外的集團來說,如農民和異族,這個道統就一點作用也沒有。
所以說儒學這一套唯心主義的東西“防君子不防小人”。
但是進一步說,它“防君子”又何嘗完全成功。
我們不是已經看到啟蒙運動是如何費盡心機地破壞道統的神話嗎?我們不是看到被儒家學說所苦的中間階層是如何給朱明王朝暗中搗鬼,甚至任由李自成毀滅這個道統的嗎?我們不是已經看到這個被道統所困擾的階層在關鍵時刻甚至不惜與異族為伍也要徹底粉碎這個他們曾經願意效忠的王朝的嗎? 看來法家理論又一次占了上風。
當階級利益與傳統的道德約束産生矛盾的時候,最後究竟是哪一個取得勝利。
[76] 繼朱明王朝成為儒家理學的犧牲品之後,中間階級成為啟蒙學說的犧牲品。
隻有正确地認識到這個曆史事實,才能理解作品中“白茫茫一片真幹淨”的真實意義。
當前紅學的最大缺陷之一就在于雖然它看到曹雪芹與啟蒙的血緣關系,卻沒有進一步看到作品對這個必然夭折的理論運動的否定。
這就是說,紅學居然把《紅樓夢》放在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77]的啟蒙運動的水平之下,這不能不說是當代紅學的巨大誤解之一。
在吸取了明朝失敗的教訓之後,滿清認為,“講道理”并非總是管用的。
他們決定以武力捍衛自己的權力。
而武力的基礎就是八旗。
換句話說,滿清的統治其實就是建立在八旗的團結,一緻對外之上。
這樣我們大概可以說所謂“護官符”的重要意義了。
原來滿清也有這個“護官符”。
這個“護官符”就是八旗制度。
我要說,縱看中國曆史,這樣建立在确定的貴族聯合之上的統治方式的确是罕見的。
以往的封建統治形式,都是以單一血緣繼承為根本标志。
如明朝,就嘉靖皇帝的父母親是否得享太廟曾經發生了激烈的争論。
但是在滿清就不存在這個方面的問題。
鞑靼人在入關之前,還處在原始共産主義的部落狀态。
似乎要想很明白地分清父系方面的繼承關系或者并不是個輕松的工作。
例如在皇太極逝世之後,順治的母親為了保證順治的繼承,嫁給多爾衮。
這件事情顯然給順治造成巨大精神打擊。
這可以從他謀害兄弟,霸占董小宛這件事看出來。
在八旗貴族内部,可以說實行的是民主制度。
似乎隻要是愛新覺羅氏,都有資格繼承大統。
這個方面的研究,還是讓清史學者給一個結論吧。
這裡隻是想說,滿清的統治基礎,即非唯物主義的生産力原則,又非唯心主義的道統原則。
而是獨一無二的小集團的原則。
這個集團雖然從絕對上說并不小,乃是整個八旗子弟。
但是相對來說,滿族始終隻是少數民族。
如果說第四回透露了什麼重要的東西,這就是“護官符”。
通過這個“護官符”,可以看到滿清獨特的統治原則。
如果說八旗子弟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而紅學學者依然感到莫名其妙,這個“護官符”又說明了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呢? 即使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四大家族”實際是指的什麼了。
如果作品的目的就在于證明四大家族的沒落,那麼這樣的作品對于滿清又意味着是什麼呢?如果廣大讀者在所謂“人情小說”的掩蓋之下沒有看到這一點的話,那麼當代自以為是的紅學又如何能逃其誤導的責任呢?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的确認為作品以“談情”為主,那麼又有什麼其它的辦法呢?甚至在“搖曳生态”的前輩依然搖曳的時候,談請甚至成為唯一正确的事情。
Let’srock. [66]《老子》 [67]現代學者總是把法家的影響歸結為儒家的影響。
[68]現代紅學注意到《紅樓夢》與啟蒙學者的内在聯系,卻沒有看到《紅樓夢》對這些思想學說的批判立場。
[69]雖然運動的實質是經濟基礎。
但是本質還不等于直接等于形式。
[70]據說乾隆是西藏一個活佛的入室弟子。
[71]“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歎無緣。
” [72]需要解釋一下。
在宋、明朝,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都聲稱自己是“儒者”。
對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
這些人的絕大多數的确如正文所說,基本是個廢物。
但是也有極少數是披着羊皮的狼。
這些人未必把儒家的經典當一回事。
他們有非常明确的法家主張。
但是為了與主流社會保持一緻,他們也沒有自稱自己是什麼“法家”。
例如曹雪芹就是這樣的人。
[73]關于這一層意思,沒有比林黛玉說得更清楚的了。
“長揖雄談态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羁縻女丈夫。
” [74]林黛玉形容這種場面是“攜蝗大嚼圖”。
[75]通過考察曆史,似乎很難說除了明末之外還有哪個朝代的“書生”試圖造反。
嚴格地說,清朝也不是。
清末的知識分子,如康有為、梁啟超,都試圖走一條類似當時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制。
而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雖然可以說是半個書生,但是一方面,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封建制度;另一方面,這個辛亥革命沒有完全獲得成功,這也是很顯然的事情。
能夠說蔣介石完成了總理遺願嗎?雖然蔣介石自己是這麼說。
那麼我們是不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辛亥革命的完成呢? [76]“天變,道亦變”。
[77]忽然我又想到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