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四回為綱”

關燈
與起義軍的鬥争中,中央政權不得不擴大地方地主豪強的力量。

    這就為接着的軍閥割據創造必然的條件。

     從曆史上看,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是最典型的例子。

    所以說明朝末年的地主階級沒有盡全力扶助明朝,可能也是想走軍閥割據的老路子。

    但是他們沒有考慮,或者說是低估了滿族人的存在。

    恐怕他們打算與滿族人和平相處,而不是如皇帝那樣試圖兼并他們。

     從理論上看,當時的啟蒙運動雖然相當激烈地抨擊了明王朝的罪惡,但是在明王朝之後,究竟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就沒有說得很明确。

    有的學者提出“聖王”統治。

    但是這個“聖王”的确在實踐中很難做到。

    每一個朝代開始的時候,皇帝都是比較有作為的,也知道節制皇權,發展經濟。

    問題在于後來的子孫并不能繼承這些好品質。

    所以“聖王”的提法一點也沒有在理論上把實踐推進一步。

     正當這些人在理論上一籌不展之際,社會革命已經突破了這些啟蒙學者的視野。

    李自成沒有讀過書,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戰場上取得勝利。

    在李自成進京之前,中間階級甚至看好這個人。

    李自成畢竟還是有人民基礎。

    而崇祯有道統上的根據。

    可以說,在政治上,中間階級很貧乏。

    一方面,他們自己就是地主、商人,缺乏人民群衆的擁護。

    從道統上說,又都是皇帝的子民。

    雖然啟蒙學者試圖批判儒學以削弱皇帝在理論上的權威,但是這個啟蒙運動本身就很微弱,僅僅是非議而已。

    沒有拿出正面的東西與朝廷相對抗。

    毛主席說,書生造反,三百年不行。

    恐怕就是指明朝中後期的情況。

    [75] 但是事情在李自成進京之後發生了變化。

    可以說,李自成流寇的習慣沒有改。

    在北京城内燒殺搶掠,這就使問題不一樣了。

     首先,中間階級不能容忍這種行為。

    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讓崇祯來做皇帝。

    雖然崇祯限制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基本上保證了中間階級的既得利益。

     其次,中間階級的主要問題,崇祯已經被李自成打倒。

    對于這些人來說,李自成的使命已經完成。

    下面的事情就是如何建立一個沒有崇祯的新秩序。

     第三,他們的行動還必須趕快。

    否則李自成站穩腳跟,事情就不一樣了。

     總之,中間階級的主要問題還是土地。

    隻要大的土地兼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中小農民的大量破産,以至于起義的事情就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曆史上,例如魏朝皇帝就與士伐階級在這個發生矛盾,從而給司馬氏造成機會。

     同樣,在明朝末年,中間階級再次與中央集權發生矛盾。

    至于具體的矛盾是什麼,這裡沒有準确的調查。

    不過很顯然的事情是,中間階級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再次選擇背叛的道路。

     至于雙方誰更代表進步的生産關系,在嚴謹的調查之前,不好說太多。

    根據我的印象,目前普遍的觀點是,在明朝中後期,産生資産階級經濟萌芽。

    按照這種一般性的意見,似乎是明朝皇帝更多地出于反動的地位。

    但是結合魏晉時期的例子,還是不能得到武斷的觀點。

    無論如何,在我國曆史上,大土地所有總是代表相對落後的生産關系。

    即使在現在,小農經濟仍然屬于進步的生産力。

     另外,從民族感情上說,中間階級為了推翻朱明王朝,鎮壓農民起義,不惜與異族劊子手狼狽為奸。

    即使從這一方面講,這些人也不配得到更好的下場。

     這些中間階級的代表似乎很天真,他們自以為是向滿清借兵,最著名的是吳三桂開關放清兵進關。

    對于他們來說,好像天下永遠就是他們的天下。

    而滿清所起的作用也和李自成差不多。

    但是問題顯然是,曆史的發展隻是由所有力量的總合所決定。

    當中間階級還在自己的範圍之内時,他們還可以控制局勢。

    但是當局勢的發展超出他們的範圍之後,他們就無可奈何了。

    雖然在一開始,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例如吳三桂還在雲南起兵。

    但是這些人的确發現滿清已經背叛了那個“金玉良緣”之後,他們又能采取一些什麼措施呢?根本無能為力。

     一方面李自成的餘痛還在,另一方面,滿清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内接管了國家政權。

    最後,恐怕是最重要的,清朝的統治階級根本不信任他們這些漢人。

    軍政大權直接由八旗貴族控制。

    這就是說,滿清沒有搞什麼特務恐怖;清朝搞的是整個國家的恐怖。

    啟蒙學者對于看重道統的明朝,還能說幾句。

    但是清朝一直沒有把道統放在眼裡。

    滿清貴族說,大清的江山是打下來的。

     但是清統治者并沒有因此而放松文化上面的專政。

    那些喜歡非議朝政的儒家學者,明朝一直拿他們沒有辦法。

    但是清朝一來就把這些學者處理了。

    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一共殺了幾百個儒生,就一直沸沸揚揚地罵了幾千年。

    相反,滿清大興文字獄,也不知道殺了多少人,其惡名反而不如秦始皇重,這豈非怪哉。

     通過文化專政,滿清的确極大地鞏固了它的統治。

    這個措施,即文化專政,在秦始皇那裡不過是出于一時的怒氣。

    而滿清則因吸取明朝的教訓,把這個措施提高到戰略的高度,這的确開了一個先河。

     總之,清統治者接口“排滿”,把那些具有啟蒙思想以及敢于表達啟蒙思想的學者都殺了。

    這就是其統治鞏固的根本原因之一。

     前面已經說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雪芹撰寫《紅樓夢》,卻沒有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注意和幹預是不可思議的。

     換句話說,如果明朝也像清朝這樣,通過國家機關殺光這些啟蒙學者,其統治是否會延長呢? 我認為,不能得到這個結論。

    因為明朝畢竟和清朝的統治原則存在着巨大區别。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就試圖把他的統治按照血統永遠流傳下去。

    但是他深知,不能把這個希望寄托在武力之上。

    毛主席高度評價朱元璋的軍事才能。

    朱元璋必然想到,他的子孫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