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四回為綱”

關燈
京,這也與統治階級的内部矛盾密不可分。

    例如我們看到,當吳三桂引兵進關之後,對付李自成的烏合之衆,當真是如秋風掃落葉一般。

    雙方在各方面都不成比例。

    不論是經濟實力,軍官的素質都是這樣。

    李自成的成功的确與當時所有人一起反對崇祯皇帝直接相關。

     我們已經知道當時社會上普遍要求進行改革,限制皇權,擴大私有權力的呼聲越來越高。

    而對這些進步勢力的代表力量,明王朝采取堅決鎮壓的措施。

    明朝從一開始就建立在暴力壓服的基礎之上。

     雖然說每個國家都具有暴力壓迫的事實。

    但是顯然國家不能同時鎮壓所有的勢力。

    國家必須依靠一個集團,對付另一個集團。

    這也就是國家的階級屬性。

    但是明王朝從一開始就認為,國家是朱姓的私有财産。

    這種根本錯誤的觀念導緻朱元璋從一開始就不相信任何人。

    後來的皇帝開始依靠由皇帝一手控制的特務機關。

    而這樣的特務機關,由皇帝的衛隊和太監把持。

     太監在明朝獲得了最高的地位。

    太監頭子可以随意捕殺大臣。

    太監甚至在全國各地建立宗祠,自比孔孟。

    這當然引起儒生的極大反感。

    古人曆來相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而太監往往無後。

    如果太監真的成為“聖人”,整個社會倫理觀念就要變了。

     可以看到,個人道德在明朝與君權發生了最尖銳的對抗。

    而太監則是對抗的導火索。

     繼所有這些亂七八糟的人和事之後,主角,崇祯皇帝登場了。

    這個家夥從一開始就是明王朝的終結者。

    當時的明王朝已經和所有人都陷入尖銳的對立之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太監的特務機關。

    但是崇祯又清洗了魏忠賢。

    皇帝如果以為這樣就可以重新獲得國人的支持,就大錯特錯了。

     明朝從一開始就沒有樹立太多的恩義。

    朱元璋一直以殺戮來鞏固他的集權統治。

    雖然清洗魏忠賢這些特務可以平國人于一時,但是從長期來看,明朝不可能滿足當時社會的普遍要求。

    這就是說,根本的矛盾沒有解決。

    當矛盾再次爆發之時,又不具備可靠的鎮壓工具,國家就處于莫大的危險之中。

     信奉儒學的大臣曆來比比皆是,多如牛毛。

    這些貨色永遠不可能起到什麼實際的作用。

    [72]朱元璋從來也沒有給與這些臣屬太大的權力。

    而且這些隻知道仁義道德的官僚也不能為王朝提供太多的幫助。

    例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的确成就了一番好名聲。

    但是這樣的人物正是賈寶玉最瞧不起的一類。

    還有,當元軍逼迫過緊之時,有個大臣背着小皇帝跳海。

    總之,騷烘烘的很令人惡心。

     當然,所有這些人都不是曹雪芹推崇的。

    前面已經說了,曹雪芹是個法家。

    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到作品的反面春秋。

    因為當時清朝還是尊孔。

    賈寶玉這個态度就非常令那些投降的儒者為難。

    這等于是指責這些家夥恬不知恥,沒有跟随他們的皇帝和王朝一同滅亡,而是極為難能可貴地活了下來。

    一直在謀求好名聲的清王朝也自然不會不感到這一點。

     這就再次暴露出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家夥的男盜女娼的本質。

     我們已經知道,曹雪芹的祖先也是投降滿清的一員。

    與吳三桂其實差不多。

    這些人已經看到明朝氣數已盡,決定換換手氣,投向滿清以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這裡我們再次看到儒學帶給國家的災難。

    無論如何,較高的社會地位的總數總是有一定限制的。

    就像大觀園裡吃螃蟹一樣,盡管賈母、林黛玉這樣的生怕吃多了不利于消化,但是還有很多人連嘗都嘗不到。

    崇祯在清洗魏忠賢之後,自然要依靠那些隻會胡說八道的大臣。

    這些大臣在崇祯面前當真是慷慨激昂。

    但是就是一不會打仗,二不會治理國家,三滿清一來立刻投降,混一個可以繼續這樣胡說八道的地位。

     既然較高的社會地位已經被這樣的不可救藥的家夥所占據,那麼像例如吳三桂這樣比較有作為的将領,如果想繼續升一步,就隻好投降異族了。

    [73] 現在全國一緻同意,與其繼續讓朱明繼續鬼混下去,不如讓滿清來碰碰運氣。

    我們看到,大明江山幾乎是送給滿清的。

    以至清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能接受這個現實。

    他們在進關之前就做好準備,随時可能退出來。

    所以他們進關之後,以搶劫為主要任務。

    這些鞑靼人的确搶了很多的财物和女人,并把這些東西運到關外。

    [74] 首先是那些負責抵抗清兵的隊伍紛紛倒戈。

    即使别的人都還猶豫,隻要吳三桂下定決心就足夠了。

    似乎滿清入關之後沒有受到什麼真正的抵抗。

    這些鞑靼即使再愚蠢,肯定也感到這次入關的氣味不正。

    他們即使盡了全力,也隻是在山海關一帶和明軍的一部分打了個旗鼓相當。

    可是等到他們入關之後卻發現,在全國的範圍内幾乎沒有遇到有效的抵抗。

    這的确是個怪事。

    後來這些鞑靼人在江南一帶終于忍不住了。

    他們在那個地方很殺了一陣。

    以此告訴大家,我們不是請來的客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我們是征服者,是統治者等等。

     隻要拿清朝的征服和蒙古的征服進行一下對比就可以看到二者的确有些不同。

    後者才是真正憑借武力獲得成功。

    而滿清從一開始就陷入漢民族社會的汪洋大海之中。

     如何從“客人”變為名副其實的“主人”就成為滿清王朝建國之後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這樣就大緻可以确定薛寶钗,薛家在書中的地位了。

     在那個亂哄哄的時代,舞台上面活躍着大概四種不同的力量。

    首先是以天下為一己之私的皇帝;其次是處于另一個極端,要麼是餓死,要麼是起義的農民;第三是夾在二者之間的地主、士大夫階級;最後還有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洲鞑子。

     毛主席曆來主張農民起義是推動曆史進步的主要力量。

    在明朝末年,情況也是這樣。

    往往農民起義不能直接獲得成功,但是它極大地打擊了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集權。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