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四回為綱”

關燈
現儒家“正統”學說對于我國文化起到什麼積極的促進作用。

    [67]相反,在文學作品中,一般被認為價值高的,往往與儒家學說無關,關系不大,或者是或多或少反對這種學說。

    《紅樓夢》就是反對儒家學說體系集大成的作品。

     曆史地看,儒學泛濫的時候,正是文化以及整個民族走下坡路的時候。

    韓非曾經說過,按照孔氏的言論,國家注定要衰落。

    我不是特别熟悉韓非的學說,所以不知道韓非根據什麼得出這個結論。

    但是顯然,儒學提倡脫離現實的主張。

    或者說,按照儒學的觀點,國家将脫離現實。

    一個脫離現實的民族隻能說是一個發夢的民族。

    另外,在明朝中後期,有的學者進一步提出,即使是發夢,儒學所主張的也是卑鄙龌龊的東西,盡管他們用冠冕堂皇的言詞把所有這些不道德的行為裝點起來。

     但是這些啟蒙學者,沒有意識到,他們如果僅是從“道德”這個角度非難儒學,那麼他們并沒有覺醒。

    隻不過他們主張用一個較好的“夢”代替被他們指責的儒學的夢。

     所以這些啟蒙學者同樣是《紅樓夢》否定的對象。

    [68]盡管曹雪芹對他們的否定幾乎采取了一個悲劇的形式。

    然而是夢終于難免覺醒。

    因此我們在作品中看到兩代人之間的不協調。

    代表傳統勢力的長輩以及代表啟蒙意識的年輕一代。

    以往的紅學對作品的認識從來沒有達到這個層次。

    我們看到,作者給予所有這些人物的命運毫無例外地都是滅亡。

    這就是作品之所以達到古典文學登峰造極的根本原因。

     曆史地說,明朝後期出現的啟蒙運動很難動搖傳統勢力的基礎。

    而且不可靠的因素太多,例如外族的入侵,就徹底導緻這一運動結束。

    《紅樓夢》以它的方式證明啟蒙運動不可避免趨于失敗的曆史過程。

     對中國古代政治史的研究,其實就是對道德學說發展的研究。

    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一個道德體系取代另一個道德體系,這并非完全出于偶然,其中自然有其内在的原因。

    揭示這個原因,分析不同道德體系意識形态的産生,建立,發展,衰落以及滅亡,這才是中國曆史科學所需要完成的工作。

    [69] 對于清朝來說,一方面需要遏制明末的啟蒙運動,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民族矛盾,确立異族統治。

     前一個問題似乎不難。

    清朝統治者通過羅織“文字獄”,很容易把啟蒙運動當作異端來對待。

    這就是說,滿清把封建社會内部的階級矛盾轉化為民族矛盾。

     而這個方便朱明王朝就不具備。

    從一開始,朱元璋就為上層建築的合法化而戰。

    朱元璋規定了一個“八股文”的範圍。

    按照字面意義來說,八股文的确是宣揚君權至上這些東西。

    我認為,朱元璋就這樣上了儒學的當。

    按照儒家學說,禮才是最高的。

    君主隻不過在整個“禮制”中占據一個首要的位置而已。

    各種各樣的事情,臣僚都有“冒死上谏”的無上榮譽。

    一個信奉儒學的朝廷隻能是一個吵吵鬧鬧的朝廷。

     唯心主義學說的實踐隻能是這個樣子。

    隻有唯物主義才把确定什麼是對錯當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加以研究。

    對于唯心主義就沒有這個必要。

    隻要聖人說了就行了。

    每一個人都引用聖人的言論,進而得到截然相反的結論。

     顯然,一個神經正常的皇帝甯可養青蛙,也不願意供養這麼一幫廢物。

    據說明朝有好幾位皇帝長期不理朝政。

    也有好幾位皇帝躲在後宮整天鬼混。

    還有好幾個皇帝,不慎因縱欲過度而“崩”。

    的确,對于這些可憐人來說,甯可死在嫔妃之中,也遠勝吵死于這個儒學的蛤蟆坑之中。

    這其實也就是賈寶玉的哲學。

    這樣至少就可以得到賈寶玉人生哲學的一般出處。

    認為賈寶玉這樣的人完全是作者杜撰,顯然不符合曆史。

     那麼清朝又如何呢?可以說,清朝皇帝在各方面都比明朝皇帝進步。

    就荒淫無恥來說,清朝皇帝一點不比前輩遜色。

    就花樣翻新來說,則是更上一層樓。

     警幻一語中的,明朝皇帝隻是皮膚的“濫淫”,而清朝皇帝少數的則達到“意淫”的境界。

    所謂“意淫”并非不淫。

    隻是在“淫”之上增加了宗教色彩。

    明朝皇帝也信道教,但隻不過是為了吃藥。

    而清朝皇帝,特别是順治、乾隆,對喇嘛教已經達到了入迷的程度。

    [70]所以說,住在大觀園裡的妙玉的确很危險。

    [71] 一般地說,每當一個朝代到了晚期的時候,總是會發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不過好在我國曆史雖然很長,但是像朝代更替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很多。

    明朝末期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很多古怪的事情。

     *宮廷政變。

     *皇帝對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的清洗。

     *皇帝與大臣的矛盾。

     *皇帝與武将的矛盾。

     *中央集權與地方豪強的矛盾。

     *整個統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

     *民族矛盾。

     *思想文化危機。

     可以說,凡是想得到的問題,在明朝末期都出現了。

    這恐怕不是朱元璋能夠預料得到的。

    如果要研究封建統治的危機,用這個時期作為典型顯然是再恰當不過了。

     讓我們從頭開始。

     首先是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

    為什麼農民偏偏在這個時候特别不安分呢?難道李自成也受了啟蒙運動的影響嗎?這顯然是荒謬的。

    農民起義的原因是大規模的土地兼并,大量農民破産。

    再加上當時水旱不均,農民像蒼蠅一樣餓死。

    在這個時候,人們就會充分認識到儒學的荒謬了。

    看來還是法家的“倉禀足,知禮儀”比較正确。

     但是明朝的統治者已經完全被儒學欺騙了。

    這些廢物甚至直到最後,還按照儒家的标準得出結論,認為自己實在不是亡國的君臣。

    沒有什麼比這更具有諷刺意味的了。

     說實話,明政府不能集中精力對付李自成。

    當時朝廷的很大的一部分軍事力量用來對付努爾哈赤。

     另一方面,李自成能夠進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