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硯齋辨疑
關燈
小
中
大
作品,特别是小說,“合寫”就不是特别普遍了。
特别是《紅樓夢》這樣結構緊密,天衣無縫的作品,别的人的文字甚至很難插進去。
而我們知道,一開始的時候,不是直接拿到書坊中去賣。
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抄本,在王公貴族的範圍内流傳。
這就是說,即使是一般的王公貴族也未必就看到了全書。
2.這裡特别重要的是所謂乾隆公然索要書稿的事情。
《紅樓夢》就是寫乾隆的,而且也就是寫給乾隆看的。
誠所謂知音也哉。
乾隆比他的手下提前覺醒,主動索要書稿,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了。
而且大家都知道,自從乾隆拿走書稿之後,作品的下半部分從此也就下落不明了。
3.所以我們的推論不妨推進一步,在乾隆之前,是否有人看過全書呢?我認為,沒有人看過。
曹雪芹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流傳他的手稿,如果全書已經流傳完了,又何必“索要”呢?既然是皇帝索要,拿來之後當然不能自己先看,或者抄好一份備份,自然要馬不停蹄地拿給皇帝。
4.那麼在乾隆之後是不是有人看過全書呢?這倒是有的。
但是這絕對不是說乾隆看過之後哈哈一笑,不了了之。
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
我估計可能是乾隆自知智力低下,所以有選擇地拿給他所信任的心腹仔細鑒定一下這本書。
5.所以說如果《紅樓夢》全書畢竟在旗人貴族的圈子裡流傳過,這就是唯一的機會。
乾隆比如說讓蒙府鑒定一下該書。
所以如果有人與蒙府的關系非同一般,還是能夠看到全書,并因而寫下什麼“組詩”之類的東西出來。
6.但是乾隆最終還是要了曹雪芹的命。
而且也扼殺了作品。
所以說看過《紅樓夢》,而又于作品關系密切的人物,簡直就是屈指可數。
既然能夠排除作者的親人好友參加了這個工作,那麼就剩下作者的敵人了。
7.盡管作者的敵人大有人在,但是能夠像脂硯齋那樣冷嘲熱諷的,就不多了。
通過分析脂硯齋的口氣,可以看到這個人能夠比曹雪芹更加“暴露”,嘲笑當時社會上的種種弊端。
一般人并沒有這個膽量。
8.另外,脂硯齋與賈寶玉的關系非同尋常。
[65]以至于很多人産生錯覺,認為脂硯齋就是作者。
這個觀點當然是錯誤的。
以曹雪芹當時的身份看,要說他是冷子興還差不多。
要說他是賈寶玉就差太遠了。
如果我們知道賈寶玉的原型是乾隆,那麼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脂硯齋——賈寶玉——乾隆,這是不同層次上同一個人的不同名字罷了。
9.從脂硯齋批書的時間上看也基本符合這個推論。
脂硯齋批書是從1758~1767年之間。
大約是這樣。
這就是說,如果脂硯齋一直在曹雪芹身邊,為什麼會這麼晚才開始批呢?要知道曹雪芹開始寫書的時間,應該不遲于1750年。
而如果是其他人,則這個時間又顯得太早了。
例如很有名的蒙府。
可以這麼說,脂硯齋批書的時間,應該在其他批書人之前,而又在曹雪芹完書之後。
至于是不是這樣,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10.從脂硯齋批書的過程看也是這樣。
顯然,脂硯齋不掌握曹雪芹的整體思想。
而是和我們一樣,看一遍又一層新的想法。
與我們不同的是,我們需要猜測書中的人物,而脂硯齋則千方百計地布散煙霧,不讓讀者看到廬山真面貌。
如果說脂硯齋是曹雪芹的親屬,那麼為什麼不就近請教作者本人呢?而是自己一遍一遍地揣摩呢? 綜上所述,結合當時的情況,脂硯齋當是乾隆最合适。
從另一方面說,乾隆也有叛逆的一面。
隻不過沒有人注意到罷了。
例如乾隆很喜歡打仗,偏偏打得一塌糊塗。
也特别喜歡虛熱鬧。
好色。
如賈母所說,不聽妻妾勸,吊死幾個皇後之後,幹脆不立皇後了之。
晚年熱衷喇嘛教。
寵愛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如何坤。
等等,等等。
[63]“幾回掩卷哭曹侯”。
這是與雍正争皇位的十四子的孫子寫的。
[64]我簡直就要說,曹雪芹必然會這麼做。
[65]例如有人注意到脂硯齋在談到王夫人、賈寶玉關系的時候,往往感情很不平靜。
特别是《紅樓夢》這樣結構緊密,天衣無縫的作品,别的人的文字甚至很難插進去。
而我們知道,一開始的時候,不是直接拿到書坊中去賣。
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抄本,在王公貴族的範圍内流傳。
這就是說,即使是一般的王公貴族也未必就看到了全書。
2.這裡特别重要的是所謂乾隆公然索要書稿的事情。
《紅樓夢》就是寫乾隆的,而且也就是寫給乾隆看的。
誠所謂知音也哉。
乾隆比他的手下提前覺醒,主動索要書稿,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了。
而且大家都知道,自從乾隆拿走書稿之後,作品的下半部分從此也就下落不明了。
3.所以我們的推論不妨推進一步,在乾隆之前,是否有人看過全書呢?我認為,沒有人看過。
曹雪芹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流傳他的手稿,如果全書已經流傳完了,又何必“索要”呢?既然是皇帝索要,拿來之後當然不能自己先看,或者抄好一份備份,自然要馬不停蹄地拿給皇帝。
4.那麼在乾隆之後是不是有人看過全書呢?這倒是有的。
但是這絕對不是說乾隆看過之後哈哈一笑,不了了之。
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
我估計可能是乾隆自知智力低下,所以有選擇地拿給他所信任的心腹仔細鑒定一下這本書。
5.所以說如果《紅樓夢》全書畢竟在旗人貴族的圈子裡流傳過,這就是唯一的機會。
乾隆比如說讓蒙府鑒定一下該書。
所以如果有人與蒙府的關系非同一般,還是能夠看到全書,并因而寫下什麼“組詩”之類的東西出來。
6.但是乾隆最終還是要了曹雪芹的命。
而且也扼殺了作品。
所以說看過《紅樓夢》,而又于作品關系密切的人物,簡直就是屈指可數。
既然能夠排除作者的親人好友參加了這個工作,那麼就剩下作者的敵人了。
7.盡管作者的敵人大有人在,但是能夠像脂硯齋那樣冷嘲熱諷的,就不多了。
通過分析脂硯齋的口氣,可以看到這個人能夠比曹雪芹更加“暴露”,嘲笑當時社會上的種種弊端。
一般人并沒有這個膽量。
8.另外,脂硯齋與賈寶玉的關系非同尋常。
[65]以至于很多人産生錯覺,認為脂硯齋就是作者。
這個觀點當然是錯誤的。
以曹雪芹當時的身份看,要說他是冷子興還差不多。
要說他是賈寶玉就差太遠了。
如果我們知道賈寶玉的原型是乾隆,那麼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脂硯齋——賈寶玉——乾隆,這是不同層次上同一個人的不同名字罷了。
9.從脂硯齋批書的時間上看也基本符合這個推論。
脂硯齋批書是從1758~1767年之間。
大約是這樣。
這就是說,如果脂硯齋一直在曹雪芹身邊,為什麼會這麼晚才開始批呢?要知道曹雪芹開始寫書的時間,應該不遲于1750年。
而如果是其他人,則這個時間又顯得太早了。
例如很有名的蒙府。
可以這麼說,脂硯齋批書的時間,應該在其他批書人之前,而又在曹雪芹完書之後。
至于是不是這樣,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10.從脂硯齋批書的過程看也是這樣。
顯然,脂硯齋不掌握曹雪芹的整體思想。
而是和我們一樣,看一遍又一層新的想法。
與我們不同的是,我們需要猜測書中的人物,而脂硯齋則千方百計地布散煙霧,不讓讀者看到廬山真面貌。
如果說脂硯齋是曹雪芹的親屬,那麼為什麼不就近請教作者本人呢?而是自己一遍一遍地揣摩呢? 綜上所述,結合當時的情況,脂硯齋當是乾隆最合适。
從另一方面說,乾隆也有叛逆的一面。
隻不過沒有人注意到罷了。
例如乾隆很喜歡打仗,偏偏打得一塌糊塗。
也特别喜歡虛熱鬧。
好色。
如賈母所說,不聽妻妾勸,吊死幾個皇後之後,幹脆不立皇後了之。
晚年熱衷喇嘛教。
寵愛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如何坤。
等等,等等。
[63]“幾回掩卷哭曹侯”。
這是與雍正争皇位的十四子的孫子寫的。
[64]我簡直就要說,曹雪芹必然會這麼做。
[65]例如有人注意到脂硯齋在談到王夫人、賈寶玉關系的時候,往往感情很不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