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一現話紅樓之明心見性篇
關燈
小
中
大
于有人指責我總是認為自己掌握了所謂“真理”。
那麼我要說,我當然對說出的觀點還是有點把握的。
我也總是在比較全面地考慮了反對意見之後才提出自己的意見。
就這個角度來說,每一個研究《紅樓夢》的人都要有這樣負責的态度才好。
至于是不是最後的“真理”,能不能說服更多的人,這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最後,我談一下我鑽研《紅樓夢》的主觀意圖。
可以說,作品的确令我的價值觀發生了一些變化。
通過作品我認識到一些很嚴肅的實際問題。
我願意以一系列論文的形勢比較系統地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觀點,即便沒有得到其他人的賞識,也不能說是我的損失。
至于居然得到一些人的贊同,被這些人認可,這些人聲稱他們通過我的論述也進行了思考,進而得到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那麼這對于我來說,就完全是意外之喜了。
我認為以上的陳述應該達到了結束争執,回到嚴肅的學術探讨的目的。
最後,我說,我甚至要感謝那些持相反意見的學者。
因為反對的意見同樣有助于啟迪思考。
對于我來說,問題的實質就在于此。
[43]說實話,人們普遍認為作品沒有完成,這在很大程度是出于對“脂硯齋”的信任。
但是本文力圖證明,人們的信任顯然是多餘的,被浪費了。
而更加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是,《紅樓夢》不僅已經寫好,而且正在這個星球的某個地方等待我們去發現。
[44]“談情派”的兩個“台柱子”,寶黛愛情發展,以及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
關于這個問題,我準備在下文好好探讨一下。
看看“談情派”的台柱子會不會如他們所想象的那樣,一直支撐下去。
這裡隻是事先指出,甚至就是這兩個問題,資深的紅學家,“談情派”也未能免俗。
這些“好心人”在按照自己的理解降低了作品的水平之後,居然煞有其事地以捍衛曹雪芹的名義相呼和。
關于這種可憐乃至可笑的場面,我甚至無法用更多的言論來表達内心的震驚。
這裡隻是簡單指出,這些愚蠢的家夥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正确的估計。
曹雪芹就是那塊巍然屹立于塵世之外的頑石,而《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則是刻在頑石上的斑斑字迹。
試問,曹雪芹需要這些小人物的,比如說淚水、汗水、乃至唾液嗎?某紅學權威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真正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哀哀欲絕,卻畢竟沒有絕。
豈但沒有絕,反而要使其他《紅樓夢》的愛好者絕。
即使是用資産階級的狹隘的産權觀念來衡量,我也不得不問,你老先生究竟又與曹雪芹,《紅樓夢》存在什麼特别的關系呢?你老先生憑什麼就可以穿鑿附會,而不允許其他人進行合理的推理呢?還是那句話,公正的理論探讨乃吾人之所願也;至于這樣的探讨所得的觀點是否符合老先生的口味,則非吾人之所必求也。
筆者按:衆老先生請節哀順變,此實曹公雪芹在天之靈之所以得安,而之所以幸也。
[45]某前輩,在鼻子眼裡輕笑了一聲:曹雪芹本人就是旗人,他又怎麼會寫反對滿清的書呢?由此可見,本書完全是談情,而與政治無關。
說來好笑,如果這不是由例如這樣的因為知名而知名的前輩說出來,類似的觀點根本不值一駁。
按照這樣的觀點,老前輩你是黨國治下的了,那又怎麼會反對黨國呢?多麼忠心耿耿的自白啊!為了防止别人誤會,老前輩甚至還要加一句,《紅樓夢》裡的焦大雖然也罵賈府,但那完全是為了黨國好啊!難道這還不清楚嗎?老前輩甚至要指出,人以類聚,難道焦大的立場還值得懷疑嗎?誰不知道他老人家不喜歡林黛玉呢…… 這就是所謂“革命文學”的内在反動性。
[46]好像古龍就是這樣。
[47]要說版本之混亂,當要推《紅樓夢》。
一般說來,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而第一部比較完整的《紅樓夢》則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問世。
在此之前,似乎作品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一部分、一部分地流傳。
據說曹雪芹的确認識一些八旗貴族子弟。
他就把作品一部分一部分地抄給這些貴族看。
一開始大家的确沒有認識到這是一部有政治背景的作品。
隻是到了後來,越看問題越多,最後終于有貴族指出,該書無非是糟踏旗人而已。
然後是“内廷”索要手稿。
這就是說,乾隆要看了。
既然是乾隆要看,當然就不再允許一部分一部分地交稿了。
真正的決裂也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48]對這個結論的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反駁不外就是說,你說《紅樓夢》已經寫完,那麼好,口說無憑,你把全部《紅樓夢》拿來好了。
如果你拿不出來,就證明你在說謊。
這是典型的“前輩”邏輯。
首先說,拿到《紅樓夢》和證明《紅樓夢》已經寫完,這是兩個問題。
如果按照這種邏輯,那麼我們也不能進行任何有關曆史方面的考察了。
有誰親眼見過秦始皇呢?如果你沒有見過秦始皇,那麼你說的關于秦始皇的又有多少是正确的呢?舉一個例子,如果需要計算50億+50億,人們所需要服從的首先是數學原則;又有誰是先數50億的物體,例如小麥,然後在數50億的物體,然後再把二者相加,在從頭數起以得到所謂“正确”答案呢? 既然人們一緻同意,這是前輩在耍我們,那麼我就要說,關于線索的問題,也不是一點頭緒也沒有。
[49]說實話,這也是廣大《紅樓夢》愛好者所最關心的問題。
[50]欲訊秋情衆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标傲世偕誰隐,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51]嚴格地說,隻是大體輪廓是這樣。
至于具體的細節就不好說了。
例如我們知道,薛寶钗在追趕蝴蝶之後是不是丢了一把扇子呢?這當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細節。
或者這對于後來小紅報複薛寶钗很起了那麼一點作用。
那麼我要說,我當然對說出的觀點還是有點把握的。
我也總是在比較全面地考慮了反對意見之後才提出自己的意見。
就這個角度來說,每一個研究《紅樓夢》的人都要有這樣負責的态度才好。
至于是不是最後的“真理”,能不能說服更多的人,這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最後,我談一下我鑽研《紅樓夢》的主觀意圖。
可以說,作品的确令我的價值觀發生了一些變化。
通過作品我認識到一些很嚴肅的實際問題。
我願意以一系列論文的形勢比較系統地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觀點,即便沒有得到其他人的賞識,也不能說是我的損失。
至于居然得到一些人的贊同,被這些人認可,這些人聲稱他們通過我的論述也進行了思考,進而得到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那麼這對于我來說,就完全是意外之喜了。
我認為以上的陳述應該達到了結束争執,回到嚴肅的學術探讨的目的。
最後,我說,我甚至要感謝那些持相反意見的學者。
因為反對的意見同樣有助于啟迪思考。
對于我來說,問題的實質就在于此。
[43]說實話,人們普遍認為作品沒有完成,這在很大程度是出于對“脂硯齋”的信任。
但是本文力圖證明,人們的信任顯然是多餘的,被浪費了。
而更加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是,《紅樓夢》不僅已經寫好,而且正在這個星球的某個地方等待我們去發現。
[44]“談情派”的兩個“台柱子”,寶黛愛情發展,以及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
關于這個問題,我準備在下文好好探讨一下。
看看“談情派”的台柱子會不會如他們所想象的那樣,一直支撐下去。
這裡隻是事先指出,甚至就是這兩個問題,資深的紅學家,“談情派”也未能免俗。
這些“好心人”在按照自己的理解降低了作品的水平之後,居然煞有其事地以捍衛曹雪芹的名義相呼和。
關于這種可憐乃至可笑的場面,我甚至無法用更多的言論來表達内心的震驚。
這裡隻是簡單指出,這些愚蠢的家夥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正确的估計。
曹雪芹就是那塊巍然屹立于塵世之外的頑石,而《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則是刻在頑石上的斑斑字迹。
試問,曹雪芹需要這些小人物的,比如說淚水、汗水、乃至唾液嗎?某紅學權威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真正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哀哀欲絕,卻畢竟沒有絕。
豈但沒有絕,反而要使其他《紅樓夢》的愛好者絕。
即使是用資産階級的狹隘的産權觀念來衡量,我也不得不問,你老先生究竟又與曹雪芹,《紅樓夢》存在什麼特别的關系呢?你老先生憑什麼就可以穿鑿附會,而不允許其他人進行合理的推理呢?還是那句話,公正的理論探讨乃吾人之所願也;至于這樣的探讨所得的觀點是否符合老先生的口味,則非吾人之所必求也。
筆者按:衆老先生請節哀順變,此實曹公雪芹在天之靈之所以得安,而之所以幸也。
[45]某前輩,在鼻子眼裡輕笑了一聲:曹雪芹本人就是旗人,他又怎麼會寫反對滿清的書呢?由此可見,本書完全是談情,而與政治無關。
說來好笑,如果這不是由例如這樣的因為知名而知名的前輩說出來,類似的觀點根本不值一駁。
按照這樣的觀點,老前輩你是黨國治下的了,那又怎麼會反對黨國呢?多麼忠心耿耿的自白啊!為了防止别人誤會,老前輩甚至還要加一句,《紅樓夢》裡的焦大雖然也罵賈府,但那完全是為了黨國好啊!難道這還不清楚嗎?老前輩甚至要指出,人以類聚,難道焦大的立場還值得懷疑嗎?誰不知道他老人家不喜歡林黛玉呢…… 這就是所謂“革命文學”的内在反動性。
[46]好像古龍就是這樣。
[47]要說版本之混亂,當要推《紅樓夢》。
一般說來,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而第一部比較完整的《紅樓夢》則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問世。
在此之前,似乎作品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一部分、一部分地流傳。
據說曹雪芹的确認識一些八旗貴族子弟。
他就把作品一部分一部分地抄給這些貴族看。
一開始大家的确沒有認識到這是一部有政治背景的作品。
隻是到了後來,越看問題越多,最後終于有貴族指出,該書無非是糟踏旗人而已。
然後是“内廷”索要手稿。
這就是說,乾隆要看了。
既然是乾隆要看,當然就不再允許一部分一部分地交稿了。
真正的決裂也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48]對這個結論的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反駁不外就是說,你說《紅樓夢》已經寫完,那麼好,口說無憑,你把全部《紅樓夢》拿來好了。
如果你拿不出來,就證明你在說謊。
這是典型的“前輩”邏輯。
首先說,拿到《紅樓夢》和證明《紅樓夢》已經寫完,這是兩個問題。
如果按照這種邏輯,那麼我們也不能進行任何有關曆史方面的考察了。
有誰親眼見過秦始皇呢?如果你沒有見過秦始皇,那麼你說的關于秦始皇的又有多少是正确的呢?舉一個例子,如果需要計算50億+50億,人們所需要服從的首先是數學原則;又有誰是先數50億的物體,例如小麥,然後在數50億的物體,然後再把二者相加,在從頭數起以得到所謂“正确”答案呢? 既然人們一緻同意,這是前輩在耍我們,那麼我就要說,關于線索的問題,也不是一點頭緒也沒有。
[49]說實話,這也是廣大《紅樓夢》愛好者所最關心的問題。
[50]欲訊秋情衆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标傲世偕誰隐,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51]嚴格地說,隻是大體輪廓是這樣。
至于具體的細節就不好說了。
例如我們知道,薛寶钗在追趕蝴蝶之後是不是丢了一把扇子呢?這當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細節。
或者這對于後來小紅報複薛寶钗很起了那麼一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