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一現話紅樓之明心見性篇

關燈
以上隻是針對曹雪芹“個人”而發。

    曹雪芹之死,的确令統治者放松一口氣,但是《紅樓夢》仍然存在。

    特别是那個《紅樓夢》沒有結束。

    而這個工作,結束《紅樓夢》,當然還是要做完。

    至少這樣可以一勞永逸地結束這個問題。

     現在輪到“高鹗”出場了。

     高鹗編了一個笑話。

    按照這個笑話,他是從一個小販的“挑子”上得到後半部分的《紅樓夢》。

    這樣我們不禁問道,高鹗又是憑什麼确認這就是那個《紅樓夢》的真本呢?高鹗說,請同志們相信我。

    但是這個信任偏偏不能給與高鹗。

    現在已經知道,這個家夥是乾隆六十年的進士。

    乾隆據說是避諱康熙,聲稱自己做皇帝絕對不超過六十年。

    結果也确實是這樣。

    在這之後乾隆退位做太上皇。

    其實他還是皇帝。

    皇帝則是不折不扣的兒皇帝。

     這就是說,乾隆在在位的最後一年授予高鹗進士。

    我們說,條件不過是讓高鹗當一下續書的作者。

    但是必須要保守秘密,不能把乾隆也牽涉進去。

    這個條件與其說是公道,不如說是太便宜了。

    當然,那個“挑子”上的笑話還是少講的好。

    例如《紅樓夢》這樣天下聞名的書,居然在“挑子”上出現,這的确是過于兒戲了。

     曹雪芹逝世據說是在乾隆二十八年,而高鹗則是在乾隆六十年作的進士,可以說,乾隆還是相當有耐心的。

     顯而易見,續書的質量實在是太差了。

    簡直就和從“挑子”上得到《紅樓夢》一樣滑稽到荒謬的地步。

    關于這個方面的指責自然不是這裡的主要工作。

    我是說,這樣的東西,未必會使例如乾隆這樣工于心計的人放心。

    不用說,《紅樓夢》還得再加工。

    但是曹雪芹既然有膽量把《紅樓夢》的上半部拿出來發表,自然就有把握這個部分不會遭到修改。

    結果顯然也是這樣。

    [51]大家一緻公認,上半部分《紅樓夢》很難再加進什麼其他的東西。

    這是一氣呵成、渾然一體的一個整體。

     怎麼辦?不用說,加批語就是了。

     寫到這裡,令紅學家們大跌眼鏡的結論,所謂“脂批”之類的東西居然是乾隆一夥人加進去的,恐怕,或者說肯定會受到一片反對之聲。

     其實隻要理清思路,這個結論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已經看到了,這些個批語顯然與高鹗的續書不符。

    大家從批語中看到,原來《紅樓夢》并沒有寫完,而原書的結局也與高鹗的續書不同。

     事實顯然隻能有一個。

    從最基本的角度說,滿清居然會讓這些批語夾雜在原著中在社會上流行,這就不能不令人産生懷疑。

    特别是,我們說,這些批語基本上都是廢話。

    即使沒有這些批語,我們也能大緻猜出這些批語。

    而涉及結局這樣的關鍵問題,批語除了極為含糊地暗示一下什麼“懸崖撒手”、“屈從枯骨”、“遇難獄神廟”之類的話,沒有提供任何線索。

    說實話,這些批語在更大的程度上混淆了視線。

    如果這些批語的确是在高鹗續書之前問世,那我簡直就要說,這是滿清一時的救急之策罷了。

     但是說實話,即使我們知道這些批語很值得懷疑之後,我們對于《紅樓夢》的了解也一點沒有前進。

    所以在最後大家不妨把視線放回曹雪芹逝世之前。

     以上都是從問題的一個方面,也就是從統治階級的角度出發做的一些推論。

    下面,我們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就是曹雪芹這個角度看看。

     總之,時間是個重要的因素。

    我的推論的基礎是,曹雪芹在逝世前不超過四年的時間裡,從南方帶回一個“故人”并與之成親。

    在結婚三年以後不久就逝世了。

    如果這個時間表被打亂了,被認為是不合理的,那麼可以說,以上的推論就要進行調整。

    或者是微調,或者幹脆推倒了之。

     據說有人曾經勸曹雪芹當官,或者是給皇帝服務。

    這樣,皇帝殺曹雪芹就會有更多的借口。

    我們已經在第四回看到賈雨村的作為了。

    但是這個提議遭到曹雪芹拒絕。

    這樣,滿清又要給曹雪芹成親(按照我們上面的推理)。

    這回曹雪芹倒是沒有拒絕。

    推想原因,如此與統治者“合作”大概是出于保全小孩的念頭。

    因為我們看到,曹雪芹在孩子死後不久即去世。

    如果曹雪芹的确還有後半部分的手稿,現在就是他最後處理它的時候了。

    在此之後,将會有一隻“燕子”無時無刻地監視他,手稿就太不安全了。

     所以說曹雪芹那次江南之行,畫的那幅“天官圖”就太重要了。

    當然也有可能,結果不是這樣。

    但是我們想到,衆多的紅學家甚至為了例如曹氏宗譜這樣的事情都不殚奔波之苦,那麼為了調查例如《紅樓夢》手稿這樣的事情,鑒定一幅圖畫,可以說的确不是什麼過分的事情。

     既然能夠确定《紅樓夢》的下半部分的确寫了出來,那麼說一句不是誇張的話,凡是曹雪芹的遺物都要好好鑒定一下才好。

    謝天謝地,由于乾隆的特别照料,曹雪芹的遺物的确不是很多,簡直就是屈指可數。

    這就更加減輕了工作量。

     [42]總而言之,盡管孔子說什麼“多乎在,不多也”這樣的話,但是古代學者依然是博學遠遠勝過精深。

    這就造成知識的重疊。

    現在自然會有老先生不屑一顧地說,你小孩子都懂什麼呢?又看過幾本舊書呢? 在這種情況下,我小孩子就不得不及其謹慎地說,曆來學術的正确與否自然隻是與學術本身有關。

    簡單地說,還是看是不是言之有理。

    我始終認為,我在這裡講的觀點還是有一定的根據的。

    這比附會索引還不一樣。

    至于看了很多書的老先生,如果說出來的觀點軟弱無力,那麼自然不能讓人信服。

    且還别說是不是有人一直以曹雪芹自居,不允許其他的“小孩子”進行有關《紅樓夢》的獨立思考。

    當然,我始終認為,小孩子也好,老先生也好,提出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還得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進行分析才好。

    毛主席大筆一揮,好,小人物向權威進攻總是好的,說實話,這也有主觀的因素在内。

    我也不希望得到這樣的特别“愛護”。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