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續”[21]

關燈
于巧合,以至于給人一種庸俗的感覺。

    的确,沒有人能夠否認,這麼一個安排的确造成了巨大的悲劇氣氛。

    但是按照我國傳統的美學觀點,過分的悲痛,實在不是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當林黛玉像一個無可非議的烈士死去的時候,不可否認,全書的風格被破壞了。

     必須要做出對比才能得出結論。

    與林黛玉之死能夠做對比的是晴雯之死。

    在晴雯臨去世之前根本就看到更多的矯揉造作。

    晴雯坦率地面對死亡。

    以極大的勇氣接受屬于她的命運。

    我們看到,作者是如何描寫的: 隻見晴雯從外頭走來,仍是往日形景,進來笑[25]向寶玉道:“你們好生過罷,我從此就别過了。

    ”說畢,翻身便走。

     這裡一個“笑”,一個“翻身便走”,說明什麼才是曹雪芹筆下的人物,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家風範。

    藝術與其說在于表達,不如說在于如何引起讀者的共鳴。

    後者才是藝術的唯一目的;而前者隻是一個手段。

    曹雪芹筆下的人物都是自由的人物,他們确定自己的追求,獨自承受命運的考驗。

    至于在續書中,林黛玉在臨死前感到受了騙,而且還“焚詩”,這很難說與曹雪芹的林黛玉會有什麼共同之處。

     這樣,不得不說,後半部分《紅樓夢》并非完全出自曹雪芹的原意。

    偉大的藝術家忠實于自己的藝術,遠勝于虔誠的宗教徒忠實于宗教。

    背叛藝術,對于真正的藝術家來說,遠勝于背叛自己。

    當代的版本考證證明,這部經過篡改的作品的确是經曆了迂回曲折的道路才最後與世人見面。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1.外在的壓力。

    《紅樓夢》是寫好一部分,抄錄一部分,然後一部分一部分地流傳于世的。

    這樣,就的确給例如乾隆這樣的愚昧野蠻的家夥下令重新修訂還沒有問世的部分的機會。

    凡是對于中國古典文化有一些基本了解的,都很難對于像乾隆這樣的附庸風雅的騷鞑子産生什麼好感。

    一句話,這個家夥實在是民族文化的敵人,作踐者而沒有充當其他的什麼光彩角色。

    為什麼說這是出于乾隆的幹涉而不是别的人呢?基本的常識。

    康熙的時候,曹家還風光得要命;由于在皇家内部政治鬥争中曹家支持了雍正的敵人而獲罪抄家。

    可以說,曹家以及相關的人,如李家的處境非常悲慘。

    很多在家族中有地位的男女被官賣。

    有的人在很長的時間中沒有人敢買,恐怖氣氛彌漫一方。

    而這個時候,曹雪芹應該還是個孩子。

    是殘酷的現實教育了他,使他成長起來。

    而《紅樓夢》,曹雪芹自己說得非常明白,乃是批閱十載的心血之作。

    再加上潤色、流傳等等,應該在十年以上。

    雍正在位大概是十四年。

    顯然,當《紅樓夢》流傳于世的時候,雍正已經不在位了。

    反過來說,如果雍正還在位,也不敢讓這樣的作品問世。

    另外,在《紅樓夢》中,也有這樣的暗示。

    例如在晴雯的祭文中,賈寶玉寫道:“維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競芳之月,……”“太平”即“正”的意思。

    [26]而這個“維”字的講法就大了。

    “雍”字去頭就是這個“維”字。

    這等于是說,被砍掉腦袋的雍正就是意味着“太平不易之元”的到來。

    而我們知道,雍正也的确是被刺客砍掉了腦袋。

    [27]至少民間是這麼流傳的。

    這樣,問題就集中到乾隆身上了。

    [28]因為乾隆在位的時間特别長,達六十年。

    如果說是在乾隆之後,可信程度必然要大打折扣。

    [29] 2.也有“避禍”的因素。

    這在原書中已經提到,而且也為大多數人認可。

    但是需要考慮的事情時,究竟是誰需要“避禍”呢?是曹雪芹嗎?我看還是例如乾隆這樣的心驚膽戰的家夥比較妥當。

    這樣一來,與上面就可以合為一個原因。

     總的說來,續書沒有如實地反映《紅樓夢》的本來面貌。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真”與“假”摻雜在一起,更加使得讀者眼花缭亂,難以分清廬山真面貌。

    我認為,叙述還是基本繼承了正确的順序。

     如果按照其他的說法,《紅樓夢》就不是一百二十回了。

    可是我們看到,盡管續書寫的十分無聊,但是情節的繼承還是比較連貫的。

    如果說是一百一十回,是不是給人一種倉促結束的感覺呢? 另外,特别重要的是,林黛玉的死決定了《紅樓夢》後半部分的基本結構。

    我認為,隻要對這個問題能夠得到一個令人比較滿意的認識,則我們也可以大緻上看清後半部分的《紅樓夢》的真實面貌了。

     必須要注意到這個或者是最嚴酷的事實,這就是,當其他姐妹的命運逐漸取得一緻的見解的時候,隻有林黛玉還是一個未知數。

    書中曾寫道“玉帶林中挂”。

    隻要颠倒過來就是“林黛玉”。

    而賈寶玉寫給晴雯的祭文也的确是挂在芙蓉樹上。

    可以說,這篇祭文其實是寫給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