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續”[21]
關燈
小
中
大
我認為,《紅樓夢》的後半部分,曹雪芹已經寫好了。
可以看得出來,《紅樓夢》前後照應非常緊密,而且也不得不承認,後半部分的内容也比較豐富。
很難想象如果不依照曹雪芹的底稿能夠寫出這樣的東西。
但是還要看到,前後的不連貫也是非常明顯。
1.首先是從行文上講,前後就不是在同一個檔次上。
[22]前面的《紅樓夢》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詩。
隻有一流的詩人才能夠寫出這樣氣貫長虹的詩篇。
但是後面就不行了。
語言的溫度下降了一個層次。
如果說前面的《紅樓夢》是燃燒的火焰,那麼後半部分的《紅樓夢》就是難以看穿的沉沉夜幕。
據說有人把前後的用字作了一個比較,結論是《紅樓夢》在語言上是一緻的。
但是這隻能說明這兩個部分之間存在緊密關系,而不能就得出結論說出自同一個作者之手筆。
這個比較實在太草率啦。
很難說出更加精确的東西。
一個人的文風不僅要看其用字的習慣,更加要看其遣詞造句的習慣,更加要看其如何組織這些基本的語言要素,包括字、詞、句、段等等。
隻是從用字這麼一個最初步的分析當然不能得出進一步的結論。
2.前面已經說過,人物都變了。
[23]淺薄的讀者恐怕很難接受這個結論。
但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裡”。
如果讓賈寶玉變成薛蟠那樣,這個《紅樓夢》就沒法再看了。
我們看到,八十一回剛一開始,賈寶玉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林黛玉那裡号啕大哭,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賈寶玉在“女兒”,特别是在林黛玉這個在賈寶玉看來是所有“女兒”一切優秀品質的集中代表那裡是一個什麼态度。
而現在卻主動跑到林黛玉那裡痛哭流涕。
這隻能給讀者造成這麼一個印象:賈寶玉從此改弦更張,向賈環看齊。
3.另外從情節分析,也可以看到前後的不一緻。
[24]可以說後半部分簡直就是前半部分的“解毒劑”。
前面埋伏下的,可能在後面導緻矛盾激化的情節無一不在後面被“閹割”。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簡直是數不勝數。
這麼做當然是有目的的。
這就導緻了《紅樓夢》變得撲朔迷離。
讀者當然不會因此而感謝後半部分的加工者。
特别有趣的是,後半部分并不掩飾遊戲人間的本來面目。
例如後面就有所謂“甄應假”沐皇恩雲雲。
而且後面甄世隐又大言不慚什麼“避禍”雲雲。
總之,我認為,如果是曹雪芹故意寫成這個樣子,這就有點難以解釋其目的了。
而前後的不一緻也的确被許多人感到并指出其論據了。
我在這裡不過提一下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這麼謹慎,可以說,我認為,我們還是不十分了解我們的古人。
我們不了解他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裡,也不知道他們如何思考,如何得出他們的結論,以及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所有這一切的确和單純欣賞這部文學作品距離得太遠了。
就讓紅學的考證得出最後的結論吧。
不能完全推翻後半部分給我們的結論。
特别是我們不能否認,寶嫁黛死是整個篡改的高潮。
賈寶玉與薛寶钗成親,而這個時候林黛玉已經不在人世了。
這在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 那麼有沒有可能說,賈寶玉畢竟和林黛玉結婚,但是由于衆所周知的所謂“女性的弱點”,林黛玉在婚後性情大變,以至于賈寶玉反而在婚後陷入失戀的深淵呢?這種想法的确很有想象力。
但是很難說這和例如《紅樓夢》這樣的作品有什麼共同之出。
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紅樓夢》不是一部為了“談情”而“談情”的作品。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晶瑩”兩字。
從這兩個字就可以得出結論,讓賈寶玉如此煩惱的是薛寶钗而不是别的什麼人。
隻要看一看原文,就會發現,用來形容賈寶玉的“玉”和薛寶钗的“金”都有這“晶瑩”二字。
如果有的讀者還是不相信賈寶玉曾經和薛寶钗這麼“對着”,“齊眉舉案”的話,那也沒有别的什麼辦法——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好了。
雖然結局都是一樣,都是所謂“寶嫁黛死”。
而完成這個結局的情節并非唯一。
可以是寶先嫁,而黛後死;也可以是黛先死,寶然後嫁;或者是黛先嫁,死,然後寶再嫁。
等等。
而且據說還有的意見認為,黛并沒有死,而是嫁給别人,如入王府。
而這正好應了黛玉罵北靜王是“臭男人”這句話。
這種觀點的确很有意思。
但是我認為,如果賈母沒有死,讓林黛玉另嫁他人的議論并非十分站得住。
同樣,如果賈母沒有死,薛寶钗也未必能夠壓過林黛玉。
所以即使不排除林黛玉王府充役的可能,這也隻能認為是屬于寶先嫁,而黛後死這麼一個結局。
顯然,這個時候賈母已經不再人世。
在續書中,情節安排得過
可以看得出來,《紅樓夢》前後照應非常緊密,而且也不得不承認,後半部分的内容也比較豐富。
很難想象如果不依照曹雪芹的底稿能夠寫出這樣的東西。
但是還要看到,前後的不連貫也是非常明顯。
1.首先是從行文上講,前後就不是在同一個檔次上。
[22]前面的《紅樓夢》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詩。
隻有一流的詩人才能夠寫出這樣氣貫長虹的詩篇。
但是後面就不行了。
語言的溫度下降了一個層次。
如果說前面的《紅樓夢》是燃燒的火焰,那麼後半部分的《紅樓夢》就是難以看穿的沉沉夜幕。
據說有人把前後的用字作了一個比較,結論是《紅樓夢》在語言上是一緻的。
但是這隻能說明這兩個部分之間存在緊密關系,而不能就得出結論說出自同一個作者之手筆。
這個比較實在太草率啦。
很難說出更加精确的東西。
一個人的文風不僅要看其用字的習慣,更加要看其遣詞造句的習慣,更加要看其如何組織這些基本的語言要素,包括字、詞、句、段等等。
隻是從用字這麼一個最初步的分析當然不能得出進一步的結論。
2.前面已經說過,人物都變了。
[23]淺薄的讀者恐怕很難接受這個結論。
但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裡”。
如果讓賈寶玉變成薛蟠那樣,這個《紅樓夢》就沒法再看了。
我們看到,八十一回剛一開始,賈寶玉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林黛玉那裡号啕大哭,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賈寶玉在“女兒”,特别是在林黛玉這個在賈寶玉看來是所有“女兒”一切優秀品質的集中代表那裡是一個什麼态度。
而現在卻主動跑到林黛玉那裡痛哭流涕。
這隻能給讀者造成這麼一個印象:賈寶玉從此改弦更張,向賈環看齊。
3.另外從情節分析,也可以看到前後的不一緻。
[24]可以說後半部分簡直就是前半部分的“解毒劑”。
前面埋伏下的,可能在後面導緻矛盾激化的情節無一不在後面被“閹割”。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簡直是數不勝數。
這麼做當然是有目的的。
這就導緻了《紅樓夢》變得撲朔迷離。
讀者當然不會因此而感謝後半部分的加工者。
特别有趣的是,後半部分并不掩飾遊戲人間的本來面目。
例如後面就有所謂“甄應假”沐皇恩雲雲。
而且後面甄世隐又大言不慚什麼“避禍”雲雲。
總之,我認為,如果是曹雪芹故意寫成這個樣子,這就有點難以解釋其目的了。
而前後的不一緻也的确被許多人感到并指出其論據了。
我在這裡不過提一下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這麼謹慎,可以說,我認為,我們還是不十分了解我們的古人。
我們不了解他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裡,也不知道他們如何思考,如何得出他們的結論,以及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所有這一切的确和單純欣賞這部文學作品距離得太遠了。
就讓紅學的考證得出最後的結論吧。
不能完全推翻後半部分給我們的結論。
特别是我們不能否認,寶嫁黛死是整個篡改的高潮。
賈寶玉與薛寶钗成親,而這個時候林黛玉已經不在人世了。
這在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 那麼有沒有可能說,賈寶玉畢竟和林黛玉結婚,但是由于衆所周知的所謂“女性的弱點”,林黛玉在婚後性情大變,以至于賈寶玉反而在婚後陷入失戀的深淵呢?這種想法的确很有想象力。
但是很難說這和例如《紅樓夢》這樣的作品有什麼共同之出。
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紅樓夢》不是一部為了“談情”而“談情”的作品。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晶瑩”兩字。
從這兩個字就可以得出結論,讓賈寶玉如此煩惱的是薛寶钗而不是别的什麼人。
隻要看一看原文,就會發現,用來形容賈寶玉的“玉”和薛寶钗的“金”都有這“晶瑩”二字。
如果有的讀者還是不相信賈寶玉曾經和薛寶钗這麼“對着”,“齊眉舉案”的話,那也沒有别的什麼辦法——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好了。
雖然結局都是一樣,都是所謂“寶嫁黛死”。
而完成這個結局的情節并非唯一。
可以是寶先嫁,而黛後死;也可以是黛先死,寶然後嫁;或者是黛先嫁,死,然後寶再嫁。
等等。
而且據說還有的意見認為,黛并沒有死,而是嫁給别人,如入王府。
而這正好應了黛玉罵北靜王是“臭男人”這句話。
這種觀點的确很有意思。
但是我認為,如果賈母沒有死,讓林黛玉另嫁他人的議論并非十分站得住。
同樣,如果賈母沒有死,薛寶钗也未必能夠壓過林黛玉。
所以即使不排除林黛玉王府充役的可能,這也隻能認為是屬于寶先嫁,而黛後死這麼一個結局。
顯然,這個時候賈母已經不再人世。
在續書中,情節安排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