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譜
關燈
小
中
大
認為《紅樓夢》并非是單單對儒學的批判,這是完全有道理的。
儒學沒有一個明确的界限。
所以甚至很難說,什麼是儒學,儒學是什麼。
孔子提到了一些範疇,如“仁”,“禮”等等。
但是大家看到,孔子沒有給出這些舉足輕重的範疇的定義。
儒家弟子曆來相信孔子是“至聖先師”,千古不二出的大聖人。
諸如亞裡士多德、黑格爾和馬克思這些人就是給他老人家提鞋也不配。
正因為如此,儒學的不清晰,弄不明白也就不是孔子的責任了,這是後人智力發育不全的緣故。
儒家弟子,其中往往有一兩個比較天真的試圖把儒家學說解釋得明确一些。
這就是混亂的原因。
韓非不無諷刺地說,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分為三。
這就是說,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道理好講了,大家各執一詞,為了自身的實際利益彼此攻擊。
這些家夥就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顯學”。
所謂“顯學”的争論和其存在的曆史一樣久遠。
一會這麼說,一會又那樣說,沒有更多的道理好講,最後就歸結到和學說本身沒有關系的其它方面,如是否能夠得到統治者的歡心。
例如孟子在明朝就不被看好。
朱元璋非常讨厭孟子。
[12]究其原因,大概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話。
孟子的主要敵人,墨子本來也是儒家。
隻不過在儒家内部鬥争中走得太遠,以至于獨自成立了一個派别。
應該說,在墨子那裡,孔子的痕迹還是比較明顯的。
例如這兩個人都反對多說話,主張務實等等。
孟子雖然是孔子最傑出的繼承者,但偏偏他最喜歡高談闊論。
據說“墨辯”也非常有名。
但是不是就把孟子難為住了呢?孟子得意洋洋地說,他已經把楊墨學說象驅逐洪水猛獸一樣永遠地埋葬了。
那麼當朱元璋像驅逐洪水猛獸一樣把孟子驅逐之後,是不是就意味着墨子在某種程度的複活呢? 如果比較深入地讨論一下儒學的發展就可以看到,宋、明理學的确已經離開孟子很遠了。
儒家的情況就是這樣。
除了孔子之外,它的偶像不斷地發生變化。
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唐朝的韓愈。
這個人一直以捍衛“名教正統”自居,排斥佛教。
但是理學卻并不排斥道教和佛教。
相反,理學奠基人朱子認為,佛老之說過于高遠,不如理學“經濟适時”。
可見,理學家把儒學當作佛老的“大衆普及版本”來對待。
理學其實已經背離了孔孟所鼓吹的“中庸之道”。
這是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佛老哲學構成了理學的真實的哲學基礎。
而儒學,曆來都是以所謂“聖人”的言行作為标準,缺乏說服力。
關于這個弱點,理學時代的人們也都知道。
賈寶玉幹脆認為這些東西純屬虛構。
理學存在的唯一基礎就是它的官方哲學地位。
如果不是小流氓朱元璋确定八股文是什麼科舉的範圍,恐怕很少有人會去忍受理學的折磨。
所以可以說,裝模作樣的理學的存在基礎不僅與“理”沒有關系,而且與“學”也沒有關系:其基礎就是朱元璋,小流氓。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煊赫一時的理學的基礎原來不過是流氓,這對于進一步理解曹雪芹對當時社會的針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們進一步比較詳細分析其他主要人物之前,首先應該對于所謂“金陵十二钗”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但是就是這個工作也是在這裡第一次被提到。
紅學家們一般認為《紅樓夢》裡的人物是“天生”而來的,似乎沒有提到這個問題:《紅樓夢》的人物從何而來?或者不如說,曹雪芹為什麼把這些人物安排在“大觀園”中,而沒有把諸如武松、豬八戒這樣的形象放在大觀園中呢? 這個問題似乎是多餘的。
但是隻要仔細考慮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絕對是必要的。
例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浒》這樣的作品,并非作者“原創”。
相反,作品的原型已經在民間廣泛流傳,作者隻是把這些原始的素材加工整理提煉。
而《紅樓夢》就不是這樣。
反正直到現在,紅學一緻認為,在中國文學曆史上,《紅樓夢》不存在一個先導階段,而是幾乎一下子從天而降。
也正是這樣,比較高級的讀者在欣賞之後,不由反問,《紅樓夢》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其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比較有
儒學沒有一個明确的界限。
所以甚至很難說,什麼是儒學,儒學是什麼。
孔子提到了一些範疇,如“仁”,“禮”等等。
但是大家看到,孔子沒有給出這些舉足輕重的範疇的定義。
儒家弟子曆來相信孔子是“至聖先師”,千古不二出的大聖人。
諸如亞裡士多德、黑格爾和馬克思這些人就是給他老人家提鞋也不配。
正因為如此,儒學的不清晰,弄不明白也就不是孔子的責任了,這是後人智力發育不全的緣故。
儒家弟子,其中往往有一兩個比較天真的試圖把儒家學說解釋得明确一些。
這就是混亂的原因。
韓非不無諷刺地說,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分為三。
這就是說,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道理好講了,大家各執一詞,為了自身的實際利益彼此攻擊。
這些家夥就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顯學”。
所謂“顯學”的争論和其存在的曆史一樣久遠。
一會這麼說,一會又那樣說,沒有更多的道理好講,最後就歸結到和學說本身沒有關系的其它方面,如是否能夠得到統治者的歡心。
例如孟子在明朝就不被看好。
朱元璋非常讨厭孟子。
[12]究其原因,大概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話。
孟子的主要敵人,墨子本來也是儒家。
隻不過在儒家内部鬥争中走得太遠,以至于獨自成立了一個派别。
應該說,在墨子那裡,孔子的痕迹還是比較明顯的。
例如這兩個人都反對多說話,主張務實等等。
孟子雖然是孔子最傑出的繼承者,但偏偏他最喜歡高談闊論。
據說“墨辯”也非常有名。
但是不是就把孟子難為住了呢?孟子得意洋洋地說,他已經把楊墨學說象驅逐洪水猛獸一樣永遠地埋葬了。
那麼當朱元璋像驅逐洪水猛獸一樣把孟子驅逐之後,是不是就意味着墨子在某種程度的複活呢? 如果比較深入地讨論一下儒學的發展就可以看到,宋、明理學的确已經離開孟子很遠了。
儒家的情況就是這樣。
除了孔子之外,它的偶像不斷地發生變化。
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唐朝的韓愈。
這個人一直以捍衛“名教正統”自居,排斥佛教。
但是理學卻并不排斥道教和佛教。
相反,理學奠基人朱子認為,佛老之說過于高遠,不如理學“經濟适時”。
可見,理學家把儒學當作佛老的“大衆普及版本”來對待。
理學其實已經背離了孔孟所鼓吹的“中庸之道”。
這是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佛老哲學構成了理學的真實的哲學基礎。
而儒學,曆來都是以所謂“聖人”的言行作為标準,缺乏說服力。
關于這個弱點,理學時代的人們也都知道。
賈寶玉幹脆認為這些東西純屬虛構。
理學存在的唯一基礎就是它的官方哲學地位。
如果不是小流氓朱元璋确定八股文是什麼科舉的範圍,恐怕很少有人會去忍受理學的折磨。
所以可以說,裝模作樣的理學的存在基礎不僅與“理”沒有關系,而且與“學”也沒有關系:其基礎就是朱元璋,小流氓。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煊赫一時的理學的基礎原來不過是流氓,這對于進一步理解曹雪芹對當時社會的針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們進一步比較詳細分析其他主要人物之前,首先應該對于所謂“金陵十二钗”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但是就是這個工作也是在這裡第一次被提到。
紅學家們一般認為《紅樓夢》裡的人物是“天生”而來的,似乎沒有提到這個問題:《紅樓夢》的人物從何而來?或者不如說,曹雪芹為什麼把這些人物安排在“大觀園”中,而沒有把諸如武松、豬八戒這樣的形象放在大觀園中呢? 這個問題似乎是多餘的。
但是隻要仔細考慮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絕對是必要的。
例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浒》這樣的作品,并非作者“原創”。
相反,作品的原型已經在民間廣泛流傳,作者隻是把這些原始的素材加工整理提煉。
而《紅樓夢》就不是這樣。
反正直到現在,紅學一緻認為,在中國文學曆史上,《紅樓夢》不存在一個先導階段,而是幾乎一下子從天而降。
也正是這樣,比較高級的讀者在欣賞之後,不由反問,《紅樓夢》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其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比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