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哲學立場

關燈
類似言論就遠比孔子要深刻。

    毛主席也說儒家是“枇糠”。

     這裡不準備正面評價這個體系。

    我隻是說,以上大思想家的評假是有道理的。

    道德修養是一個人最基礎的而不是最終的事業。

    對于個人來說,最崇高的事業當然要與集體相關,要擺脫個體的束縛。

    所以古往今來的大思想家,例如黑格爾認為,為民族做些什麼是最高的。

    而馬克思則說要為全人類做些什麼等等。

     儒家與此恰恰相反。

    儒家竭力從私人的角度來理解屬于集體的事業。

    儒家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的觀點是說,如果你還不能管好你自己,又怎麼能夠治理好國家呢?這個形而上學的推論的确很狡猾。

    但是問題剛好在于,即使你能夠很好地管好自己,就能夠治國了麼?這顯然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但是儒家強調,這是一回事。

    概括地說,儒家的荒謬性也就在這裡。

    儒家特别推崇什麼“太和元氣”。

    準确地說,這個“元氣”也就是私人、個體的一層胎膜。

    隻有克服了這層“胎膜”,突破了儒家所強調的“元氣”,才能擺脫個體的狹隘性,走向理性,走向類,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自我。

     對儒家學說的最一般的批評也就是這樣了。

    因為這個學說本身沒有什麼難以理解,過于複雜的地方。

    總之,儒家的全部問題就是一個“私”字。

    離開了這個“私”,儒學也就沒有什麼合理性了。

    雖然我們看到,這個“私”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儒學的錯誤在于過分強調這個“私”,把“私”絕對化、神聖化了。

    所以墨派就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個“兼”字。

    而這個“兼”,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有“公”的意思。

    至于在私有社會中,“兼”一共能夠達到什麼程度,這就不是這裡的任務了。

     下面看一看儒學的曆史。

     這裡一直在說的,儒學,其本來的意義,也就是“學者”的意思罷了。

    至于這個名詞如何成為某一個學派所“專有”,我個人認為,這裡面還是有“曆史的誤會”的。

    例如我們在《莊子》中可以看到這麼一段: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

    ”莊子曰:“魯少儒。

    ”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者事至而斷。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公固以為不然,何不号于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

    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

    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大意不過是說,魯王問莊子,我們魯國這麼多的儒士,沒有同意先生觀點的。

    莊子說,你們魯國根本就缺少儒士。

    魯王說,我國全國上下都穿儒服,怎麼說少呢?莊子說了一大套儒者的标準,最後與魯王打賭,您不妨頒布一條命令,凡是不符合儒者标準而穿儒服的,其罪處死。

    魯王照辦。

    然後魯國沒有人敢穿儒服了。

    隻有一個人,不僅敢穿,而且就站在公門之外。

    經過魯王測試,完全符合标準。

    莊子說,你們全國一共才有一個儒者,又怎麼說多呢? 以上引的一段不外是說,至少在先秦,“儒”不是專指一個學派。

    孔子稱自己的學說是“丘門下”,其他的學者稱儒家是“孔學”等等。

    至于後來之所以孔子成為古代知識分子普遍承認的“聖人”,這似乎還有一些其它外在的原因。

    例如儒學的要求很低,易于被接受等等。

    後面就這個問題還要進一步加以讨論。

     說來好笑,儒學本身并沒有什麼不得了,就如同儒家弟子所吹噓的那樣。

    基督教、回教、佛教的創始人都有一個非同一般的來曆。

    穆罕默德,釋迦牟尼似乎都是貴族。

    基督耶稣好像也是從一開始就以救世主的身份活動。

     但是毛主席說孔夫子早年做過各種雜役,甚至做過挽歌郎(?),吹吹打打,不是特别得意。

    按照賈雨村的說法: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餘者皆無大異。

    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

    運生世治,劫生世危。

    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皆應運而生者。

    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桧等,皆應劫而生者。

    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撓亂天下。

    …… 按照這種說法,孔子生在“無義戰”的亂世,應該是“應劫而生”了。

    相反倒是秦始皇、曹操這樣的“修治天下”的人物是“應運而生”的大仁者了。

    [11] 孔子一生不得志。

    在其身後,儒教幾絕。

    幸虧後來又有孟子把儒家觀點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孟子的确提到了一些與衆不同的觀點。

    而孔子與孟子的關系,頗有點像古希臘世界中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