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

關燈
有人把《紅樓夢》當作才子佳人的小說來欣賞。

     但如果稍微涉獵一下古代小說,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涉及“性”的藝術都或多或少是“反儒”的。

    當然,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批評儒家的觀點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清楚的,正是這或明或暗的關于“性”的描寫擊中了儒家的“要害”。

     首先,早期儒學,對此還不是特别敏感。

    例如孟子說“食色性也”。

    我們知道,孟子他老人家是主張要适“性”的。

    這就是說,孟子在高談闊論之後,往往情不自禁地會淫蕩地一瞥。

     孔子循規蹈矩,從來也沒有滔滔不絕。

    孔子承認,他的學說不如這個問題有吸引力:可悲啊!道德!大腦失敗于沒有廉恥的器官。

    這就是人類! 當然我們不必進一步引申了。

    否則我們就會悲哀地發現,按照儒學,人類全部的理智力量居然如此可悲:“人”被置于“動物”的水平。

     佛教對這個問題采取了懷疑論的态度。

    佛教認為萬物都是“空”。

    所以你沒有必要思考,同樣也沒有必要勃起。

    “如夢亦如露,應作如是觀”。

    看看就得了,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釋迦牟尼如是說。

     道家曆來比較灑脫。

    你喜歡嗎?好吧,盡力去做。

    道士甚至練了很多“靈丹妙藥”幫助人們獲得這個方面的“感受”。

    至于服藥的人是不是因此送命,這就和道士沒有關系了。

    反正人是要死的,不同的死法不會使問題有所不同。

     相反倒是皇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要顯得簡潔得多。

    皇帝統共就是那麼一刀。

    這樣一來困擾孔子幾千年的“德”“色”之争終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了。

     由于皇帝屬于文盲一類,我們不準備就之多做評論。

    這裡隻是注意到,我們聰明的古人是如何在這個問題上給儒家造成了大量的“可愛”的麻煩。

    當然,準确地說,不是孔子、孟子那個時代的儒家,而是宋明的“理學”。

     應該看到,“理學”在對待這個問題,一點也不比他們的前輩要好。

    “理學”既不如孟子那樣順其自然,也不如孔子那樣豁達大度。

    在這個方面,“理學”似乎和皇帝的作法有些相似。

    皇帝就是那麼一刀;理學也是那麼一刀。

    皇帝的刀斬在器官實體之上;而理學的刀斬在意識上,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所謂“氣”上。

    理學高喊“存天理、滅人欲”。

    然後就出現了大量的這樣或者那樣的小說來和它唱反調。

     所以我們這些後人還是要謝謝理學。

    如果不是他們這些理學家這麼折騰,這些描寫古代風俗文化,文筆隽永的文章就不會和我們見面了。

    如果理學把它的反對面擴大一千倍,它幹脆就反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我們的享受可能就會更加豐富了。

     例如《肉蒲團》這本小說的确是一部典型的作品。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作者的用意何在。

    如同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一樣,在作品中泾渭分明的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的世界,肉欲的世界;另一個則是精神的世界,理的世界。

    貫穿着兩個世界的核心人物即所謂“未央生”。

     在前一個世界中,未央生處于主動的地位,書中作者甚至把他比做儒學中的老師。

    而在後一個世界中,未央生則處于被動的地位,是老和尚的徒弟。

     我們看到,未央生在這兩個世界中的遭遇形成如此鮮明的反差: 1.在前者是未央生給淫婦磕頭;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則是給老和尚磕頭。

    偏偏老和尚在這個時候又“入定”去了,以至于未央生磕的頭未必比給淫婦磕的少。

     2.在前者,未央生入的是肉口袋;而在後者則是布口袋。

    老和尚偏偏就叫做什麼“布袋和尚”,還要把世人盡皆裝入口袋。

    而未央生也的确是頭頂着布袋去見和尚。

    特别是考慮到未央生後來也出家落發,這種情況就更加顯得是豈有此理了。

    最後還必須注意到,和尚的布口袋挂在樹上,曆經數年,不見腐朽,反而“硬掙”,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