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

關燈
更加令人懷疑這是有“生命力”的東西了。

     3.如果把蕩婦和和尚加以對比,這當然不能說是出于對和尚的尊敬。

    然而佛教對此似乎無所謂。

    佛教認為,隻要能夠使人超脫苦海,佛教徒理應遭受一切苦難。

    據說就有黃金鎖子甲觀音化為娼妓普渡衆生的故事。

    無論如何,佛教徒的慈悲胸懷,放棄“小我”,獻身“大我”的精神是可貴的。

     4.這樣一來,問題的矛頭就指向儒家,特别是所謂“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了。

    這些先生們不是很道學的嗎?可是我們看到了,未央生和他的娼婦之間的關系,正是最标準的儒家老師與門生的關系。

    如果大家比較仔細地體會一下理學的要義,就會承認作者在《肉蒲團》中所做的描寫一點也不過分。

    既然理學鼓吹“滅人欲”,又不是像和尚們一樣,光明正大地出家,脫離塵世,其結果的确和縱欲的道家沒有什麼分别。

    而且我們也知道,道家的種種駭人聽聞的“房中術”也的确是在理學昌盛的明代大行其道。

    所以,現在的問題在于,鼓吹“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家們,究竟與娼妓有什麼本質的區别。

     5.不妨看一看未央生在兩個世界的遭遇。

    在前一個世界中,未央生有妻子、有朋友、有地位也有情人。

    用法國人的觀點來衡量,這的确是一個完美的人生。

    但是未央生的美夢被一個“老實”人完全破壞了。

    未央生尋歡作樂完全出于享受的目的;而老實人不求享受,他隻追求報複。

    按照賈寶玉“愛物”的觀點,未央生是個才子,而權老實則是個虐待狂。

     理學不僅訓練出權老實這樣的人物來破壞未央生的幸福生活,理學思想同樣毒害着未央生本人。

    未央生正是因為遭到了權老實的損害,驟然之間痛心疾首,心灰意冷,完全聽憑理學的擺布,不僅出了家,而且按照皇帝的要求自行了斷。

    這就是說,至少在前一種情況下,未央生還是一個完人,而後來則成了殘廢。

     當然,這裡不是在讨伐“理學”。

    理學的産生還是多少有一些進步意義。

    例如“存天理、滅人欲”,這也可以是限制皇權的一條依據。

    本來是要約束皇權,但很容易被皇帝拿來作為針對士大夫集團的精神武器。

     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聰明的古人打破理學的藩籬,謀求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

    可以說,中國古典小說的絕大部分都是反對儒家思想的,盡管所站的立場并不相同。

    但是這些反對儒家文化的小說,在與官方哲學做鬥争的時候,幾乎毫無例外地選擇了“性文化”這個陣地進行攻擊。

    的确,這個問題始終是儒學的絕症。

    不論儒家學者如何鼓吹他們學說的優越性,但是這些家夥就是擺不平那件事物。

    甚至孔子的學生也認為孔子在見了南子的時候,那面“大旗”豎立起來。

    急得老先生賭咒發誓,我如果舉了那面旗幟,則“天厭之”。

     于是後來有的學者對老先生的誓言嗤之以鼻:你老先生就是舉了旗子,又能怎麼樣呢?什麼叫做“天厭之”呢?你哪怕說“天雷擊之”或者都更加可靠一些。

     我們當然不能說甚至《水浒》也是性文化小說,但沒有人否認《水浒》在這個方面所獲得的經典式的成功。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對當時的官方哲學,理學,從兩個方面提出了反對意見: *按照“存天理”的提法,我們看到,結果“天理”被破壞得蕩然無存。

    可以說,所有的規矩都被《水浒》好漢破壞了。

    而且我們還不得不說,破壞得好。

    我們接受毛主席的教導,反對反動的思想制度是個大進步。

     *而“滅人欲”呢?“人欲”被壓抑之後,代替“人欲”就是不折不扣的“獸欲”。

     這樣,我們就從兩個方面都得到了相同的結論:理學所提倡的就是人類文明的毀滅,就是把人的标準降低到動物的标準。

     從這個角度說,那個時代的哲學家、思想家的水平實在是在文學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