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

關燈
在《紅樓夢》中,人們的确以這個标準來劃分不同集團的範圍。

    例如賈寶玉就反複指出,薛寶钗隻是“親戚”,而賈母、賈政、王夫人、林黛玉則是“心上人”。

    當然,賈寶玉的劃分多少已經超出了血緣的界限。

    按照血緣的親疏,林黛玉和薛寶钗完全在一個檔次上。

     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提法呢?應該說還是有的。

    哪裡有人群,哪裡就有矛盾;哪裡有矛盾,哪裡就有集團的劃分。

    在《紅樓夢》中,這樣的勢力集團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甚至在賈寶玉的龐大的丫鬟體系中,也有“襲人”系和“晴雯”系的對立。

    在大局上,又有賈母、王夫人的對立。

    在家族之外,又有北靜王、忠順王的對立。

    等等。

     但是這樣一來就要陷入《紅樓夢》人物關系的“迷魂陣”裡了。

    其實這個方向也就是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紅學的一般狀況。

    人們過于把《紅樓夢》當作記實小說來讀,穿鑿附會出大量子虛烏有、不盡屬實的人和事,不僅違背作者本意,誤入歧途,而且收獲也不見得如何豐富。

    誠所謂“為了揀芝麻,丢了西瓜”是也。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不能說這個方面的工作沒有成績,但如果在這個方面不檢點一下,最後可能就會和趙姨娘一起找賈寶玉的丫鬟打架去了。

     但是還有一個方向比較有意思。

    按照這個觀點,《紅樓夢》集中反映了我國在南宋以及明末年的一些曆史情況。

    的确有學者在這個方面做了工作,也舉出一些看來不容反駁的證據。

    如給薛姨媽住的“梨香院”與“離鄉”同音。

    暗指宋的皇帝被金擄走這樣一件事情。

    可是這也同樣可以認為是對薛姨媽、薛寶钗的“針貶”——後來這個地方讓一班戲子去住了。

    這是不是說薛姨媽到賈府來就和戲子來一樣呢?王熙鳳的确把戲子比林黛玉,被史湘雲說穿。

    當然,問題最後歸結到薛寶钗身上:薛寶钗認為不該給賈寶玉講戲文! 在我們徹底陷入不可自拔的“無限鬥争”之前,還是讓我們暫時放棄這種比較淺顯的看法。

    我有理由認為《紅樓夢》不僅是描寫一個階級的衰落,而且也描寫了另外一個階級的崛起。

    運動必然是從兩個方向同時進行的。

    一個階級的衰落本身就是另一個階級的崛起。

     其實隻要通過分析第五代的名字就可以得到這個結論。

    如果說衰落的是貴族的話,那麼崛起的就是平民。

    用“草”來形容平民當真是再恰當也不過的了。

     由此可以看到《紅樓夢》後四十回明顯的斧鑿痕迹。

    這和《紅樓夢》前八十回的渾然一體形成多麼大的反差啊! 首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完全變了。

    變化不是很明顯的往往是賈琏這樣的角色。

    其他的,如林黛玉、薛寶钗、賈寶玉、賈母、王夫人、賈政等人恰好和前面形成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其次,後半部分的情節也顯得過于蹩腳。

    可以說,簡直就是前面的解毒劑。

     最後,可以看到,《紅樓夢》還是大體竣工的。

    曹雪芹沒有把完整的《紅樓夢》貢獻給讀者,這當然有他的原因。

    可以說,如果按照前面的情節自然發展的話,後面應該有更加驚心動魄的結局才是。

    然而非常遺憾,寶玉在後面完全癡呆了。

    除了科舉成功之外,幾乎沒有給讀者做出任何貢獻。

     也許這後面的四十回本來就是曹雪芹拿來“消遣”讀者的,這也不是一點可能也沒有。

    (?)無論如何,後四十回《紅樓夢》還是表現出相當的藝術功力,即便是抹殺前面的革命精神,這也是需要一定的眼光才做得到。